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香港文學鱗爪

香港文學鱗爪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7053422
盧因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5年6月13日
107.00  元
HK$ 96.3  






ISBN:9789887053422
  • 叢書系列:本創文學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本創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史











      本書選錄盧因超過半世紀有關香港文學的史料評論文章,?容涵蓋早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時報.淺水灣》,晚至二?一四年《香港文學》的作品。按寫作年代,第一輯:「述古」寫於作者已過中年之時,旨在回憶昔日文壇人事,例如追記《文藝新潮》、《詩?》、《新思潮》等刊物對香港文學現代主義的發揚與影響;描繪重要人物如楊際光、劉以鬯、崑南、王無邪等人當年在引領文學潮流的貢獻與意義,勾勒六、七十年代香港文學現代主義的一鱗半爪;第二輯:「憶昔」選錄作者半個世紀之前的文章,旨在重現當年現代主義發生的場域,如何從新詩創作與評論、外國文學翻譯與介紹這兩方面,推動現代主義如何在港、台、新、馬等地開花結果。


     





    【輯一:述古】



    記詩人鄭力匡

    《星島晚報.大會堂》,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



    回憶「淺水灣」——兼談《現代小說論》

    《星島晚報》,一九八五年七月三日



    從《詩?》看《新思潮》──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的一鱗半爪

    《香港文學》第十三期,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



    文學不能在香港立足?

    《星島晚報.大會堂》,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評《劉以鬯研究專集》

    《文匯報》,一九八八年四月三日



    悼侶倫

    《大公報》,一九八八年四月九日



    五十年代的現代主義運動——《文藝新潮》的意義和價值

    《香港文學》第四十九期,一九八九年一月



    我和《筆匯》一段情──兼記劉國松、弦、張默的書信往還

    《香港文學》第五十一期,一九八九年三月



    閒時散讀馮亦代——大器晚成悼馮老

    《文學世紀》總第四十九期,二??五年四月



    與?弦論交四十七年

    《城市文藝》總第十五期,二??七年四月十五日



    遲悼楊際光

    《香港文學》第二一一期,二??二年七月



    我們在藍色的天底下見證歷史——久別重逢賀崑南

    《城市文藝》第二十四期,二??八年一月



    懷念故人江河

    《香港文學》第二九五期,二??九年七月



    閱讀與創作經驗閒說及其他——從一九四九年塵封往事說起

    《小說風》第十四期,二?一?年四月



    從翻譯作家到水墨畫家──與王無邪談棄文從畫說天地情

    《香港文學》第三一一期,二?一?年十一月



    人天永隔一腔愁——悼故人海辛、林蔭

    《城市文藝》第五十四期,二?一一年七月



    悼念羅孚以外

    《香港文學》第三百六十期,二?一四年十二月





    【輯二:憶昔】



    釋?弦的一首現代詩:《巴黎》

    《香港時報.淺水灣》,一九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記一位現代詩人——楊喚

    《香港時報.淺水灣》,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六十年代詩選》評介

    《大學生活》第七卷第二期,一九六一年六月一日



    白萩的「圖象詩」

    《香港時報.淺水灣》,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從周作人說起——泛論五四以後的雜文和散文

    《中國學生周報》第六二七期,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端木蕻良的小說

    《中國學生周報》第六二七期,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代序



    被忽略的人物——盧因與香港現代主義文學




      如果說,在香港,哪一種文學思潮是最多人談論、研究,「現代主義」肯定是榜上十大,甚至是首位。而研究香港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最常討論的人物,則有劉以鬯、崑南、王無邪、葉維廉、李英豪、蔡炎培,甚至是筆者認為實際上與現代主義無關的梓人。不過,這串名單卻遺漏了一個人,那就是盧因。



      要說沒人知道盧因,那當然不是。在《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一九六九》目前已出版的《新詩卷》,就收錄了盧因不少作品:〈念基督的降生〉、〈黑袈裟的一夜〉、〈雖然仍一樣沉寂〉、〈追尋〉、〈一九五六年〉、〈沉默〉。鄭蕾的《香港現代主義文學與思潮》裏面都有提到盧因,例如:「在五十年代的準備學習階段之後,崑南、王無邪、葉維廉、李英豪、盧因等人便開始了大量的批評書寫,除了發表在香港現代文學美術協會自己編的《新思潮》、《好望角》,也發表在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時報.淺水灣》……」(頁七十三)。可惜的是,大家都知道盧因是當時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分子,卻並沒有把他看作是這次思潮的主角。



      那麼,讓我們換個角度,將敘述主?變成盧因,香港的現代主義文學是怎樣發源、興起?盧因有一篇比較少人提及的回憶文章:〈回憶《淺水灣》—— 兼談《現代小說論》〉,他提到一個被研究者忽略的細節: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劉以鬯先生在星島晚報《大會堂》發表長文〈三十年來香港與台灣在文學上的相互聯繫〉,文中提及六?年代初他主編的《淺水灣》,有這麼一段:「此外,有人告訴我,台灣出版商要將《淺水灣》中的一部分文章彙編成書出版。不過,這本書我沒看見過。」讀完這篇長文,隔著太平洋忍不住在心裏大叫:我藏了這本書,知道的人大概不會多。在北美,恐怕是孤本了,改天給你影印一份奉上珍藏吧。遂匆忙下樓,憑記憶從書架上找這本書一找就找到了。



      書名《現代小說論》,由台灣十月出版社出版,列為十月叢書第五種。封面除書名外,還有「卡繆等著.十月叢書.5」字樣,封底則是Essays On Famous Modern Fictions。出版日期為一九六八年十月,距文藝性《淺水灣》壽終正寢將近八載。發行人叫王玉傑,社址設在台北民樂街一五三號。由詩人辛鬱校對,畫家李錫奇設計封面。初版印二千本,後來有沒有再版不大清楚。我購這本書的年月日是: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九日,並在封頁簽名。



      香港知道這本書的人不多,即使注意到劉以鬯那篇文章,因劉公並沒看得過實物,自然不能知道書名以及詳細資料,研究者也很難順藤摸瓜,確認這本十月出版社,列為十月叢書第五種的書,就是劉公說的這部「將《淺水灣》中的一部分文章彙編成書出版」。不過,讀者會問,這和盧因有什麼關係呢?



      《現代小說論》收錄的文章有廿五篇,翻查譯文出處,除了一篇,其餘所有都是出自《香港時報.淺水灣》。這一方面證明了《香港時報.淺水灣》對推動現代主義文學的貢獻,另外從當時台灣文化界、出版界大量採用香港的材料來看,也側面反映現代主義的文學思潮在香港與台灣,彼此是互有交流之多、之早。一般論者以一九六?年二月台灣《創世紀》詩刊第十四期開始大量發表香港作家作品,為港台兩地現代文學思潮交流的開端,現在看來,時間應該更早。


    黎漢傑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