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瑪斯.曼26歲即完成的曠世鉅作
出版百年,仍被譽為最偉大的現代小說之一
德國市民階級的精神剖面圖,一部文明自我解體的寫實寓言
「《布登布洛克家族》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福克納
「托瑪斯.曼獲獎,主要憑藉其鉅作《布登布洛克家族》,自問世以來備受推崇,日益被視為現代文學經典。」──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出版百年,仍被譽為最偉大的現代小說之一
德國市民階級的精神剖面圖,一部文明自我解體的寫實寓言
「《布登布洛克家族》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福克納
「托瑪斯.曼獲獎,主要憑藉其鉅作《布登布洛克家族》,自問世以來備受推崇,日益被視為現代文學經典。」──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布登布洛克家族》是托瑪斯.曼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其日後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這部長達數十萬字的鉅作,在1901年初發表時,曾被出版社要求刪減一半,卻遭到托馬斯.曼堅決拒絕。而在1920年出版之後,銷量即突破十萬冊;1929年,總銷量已超過百萬,成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
故事以十九世紀德國呂北克為背景,描寫布登布洛克家族四代人的命運與時代交錯。作為商業貴族的代表,他們在榮耀與義務、世俗與精神、傳統與個人之間反覆拉扯。長子湯瑪斯雖成功繼承家業,卻逐步陷入身心的崩潰;長女安東妮一心追求真愛,卻因聯姻政治而陷入失敗婚姻;么子克里斯提昂則選擇逃避、頹廢、拒絕所有家族期待。而最終一代翰諾──一個病弱、敏感、熱愛音樂的男孩,則完全背離實業精神,沉溺於音樂與藝術。家族的物質繁榮掩蓋不了內在的瓦解,一場靜默的衰敗早已悄然展開。
《布登布洛克家族》不僅是家族小說,更是一部描寫十九世紀德國市民階級命運的文化寓言。它細膩呈現傳統社會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逐漸失去立足之地,書中人物雖試圖捍衛倫理、宗教與教養,最終卻無力抵擋時代的冷酷與個體意志的崩潰。
本書特色
1.??? 德國寫實主義巔峰之作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曾稱此書為「德國首部格調高雅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托瑪斯.曼以冷靜精確的筆法,真實再現德國市民階級的價值體系與文化樣貌。從宴會、聖誕節到議會選舉,托瑪斯.曼勾勒出一個既講求教養與秩序,又日漸空洞疲弱的文化階層,呈現出十九世紀末市民精神的矛盾與疲態。
2.??? 叔本華式死亡哲學
托瑪斯.曼自青年時期即熱愛叔本華哲學,小說亦融入對死亡與個體界限的思索。書中主角湯瑪斯面對生命終點時,反覆思考個體是否終將消散於萬物之中,這種「死亡即解體」的觀念,在當時的德國知識界中頗具代表性。
3.??? 以瓦格納式主題動機建構命運敘事
托瑪斯.曼深受瓦格納歌劇影響,全書大量運用「主題動機」(leitmotif)技巧,例如反覆出現的牙齒腐爛、膚色變異、飲食場景與語言口音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實則對應角色的階級、身心狀態與命運變化。
4. 十九世紀末德國文化的深層內在衝突
托瑪斯.曼自身便出身於商人世家,卻選擇走上文學之路,小說中兩代男性主角某種程度上,或可視為托瑪斯.曼自我分裂的投射。一者努力維持責任與秩序,一者選擇逃逸、崩解、沉溺於音樂。而也映照出十九世紀末德國文化環境中,「藝術個體的自我實現」與「市民階級對秩序、責任與體面的信仰」的核心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