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兀兒帝國的衰落,恰逢印度與歐洲人緊張局勢加劇,
最終引發一場血腥叛亂。
對達爾林普來說,這只是一場「起義」。
透過聚焦於札法爾國王這個人物,
講述了這場動盪而複雜的政治、文化與宗教衝突的故事。
?
▏榮獲達夫庫柏歷史與傳記獎(Duff Cooper Memorial Prize)
▏入圍山繆強森書獎(Samuel Johnson Prize)候選名單
▏書評網站Goodreads 8,255人4.2顆星高度評價
▏收錄逾60幅精緻彩圖
?
要了解印度與大英帝國,不可不讀。——《每日電訊報》
?
一八六二年十一月一個霧濛濛的下午,仰光,一具裹著屍布的屍體在一小隊英國士兵的護送下,被送到了監獄圍牆內的一座無名墳墓中。正如負責的英國專員所言,「不會有蛛絲馬跡可讓人認出末代蒙兀兒皇帝的長眠之處。」
?
最後一位蒙兀兒皇帝巴哈杜爾.沙.札法爾二世是位神祕主義者、造詣深厚的詩人和技藝精湛的書法家。儘管其先祖控制了印度的絕大部分地區,但年邁的他卻只是名義上的國王。儘管被東印度公司剝奪了實際政治權力,他依然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輝煌宮廷,並引發了現代印度歷史上或許是最偉大的文學復興。
一八五七年,札法爾批准自己的印度軍隊發動叛亂,從而將一場軍事叛亂發展成為十九世紀任何帝國所面臨的最大起義。德里圍城戰,是英國統治印度期間的史達林格勒攻防戰,雙方拚死搏鬥,哪一方都不能退;更是英帝國史上最恐怖的事件之一,雙方都有數千人喪生。當英國人占領這座城市,並在接續的九十年中控制了次大陸後,數萬名印度人被處決,其中包括札法爾的三個兒子。經過四個月的圍困,曾是文化輝煌、文人薈萃的德里,淪為杳無人煙的廢墟。札法爾被判流放到緬甸,最後在那裡去世。而他是可追溯至十六世紀的蒙兀兒王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
?
獲獎無數的歷史學家威廉•達爾林普爾根據開創性的、以前未被發現的烏爾都語和波斯語手稿,對此一決定性事件過程進行了有力的複述,這些手稿包括印度目擊者的陳述,以及德里圍城期間法院、警察和行政部門的紀錄。《印度末代帝國:1857年德里戰役揭開蒙兀兒王朝的覆滅》是一部啟示性的作品,首次從印度視角呈現德里陷落,其核心內容既包括札法爾所描繪的耀眼首都,也包括那些悲慘地捲入歷史上最血腥動亂的個人故事。
?
這是部令人震驚的血腥十九世紀印度及末代蒙兀兒王朝統治時期的歷史。
?
?
國內外專家、媒體一致推薦(按筆畫數排列)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歷史普及作家
方天賜│國立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
江懷哲│作家
柯睿信│「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黃偉雯│國立聯合大學通識中心老師、作家
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蔡蔚群│北一女歷史科教師
謝金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