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讓我們共振舌簧,
傳唱彼此的歌,
讓那言語未能盡解之處,
盈盛更多想像與可能。
傳唱彼此的歌,
讓那言語未能盡解之處,
盈盛更多想像與可能。
詩是最精煉的語言藝術,也是最凝粹的文體。當詩人以文字為舟楫,嘗試於詩行流動間推移語言邊界,探勘文體形式跨域的潛能時,詩會變成什麼模樣?台灣現代詩是否還有其他更多可能?
詩人李長青以台�華混語散文詩集《我以為季節長在樹上》,大膽嘗試語言和文體的雙重跨越,對一般認知當中既有的華文創作邊際與界線,進行了深刻的探索及翻轉。作者則標舉這是一本「混融」與「交流」的作品集,在語言上「混融」了華語台語,形式上則「交流」了散文與分行。在摸索和嘗試的進退之際,推移了某些邊界,拓寬了詩的創作路徑;以混種的風格,為台灣現代詩帶來截然不同的新風貌。
名人推薦
這本標舉「混語散文詩」的《我以為季節長在樹上》正是一種「新台語詩」的實踐與探索,為當代台灣文學開闢出了一條新的路徑。──林宇軒
這本詩集充滿流動,像河水不斷改道……混華語與台語,混分行與散文,混時間的依戀與傷逝,混「你」與「我」,混「愛」與「不可以」,這種混不是亂,而是意識的魔幻寫實。──周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