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常被稱為「守舊」的傳統文人,在日本殖民統治後,具有「領導型」傳統文人開始對從未見聞的世界感到好奇,也因對照日本統治之下的臺灣處境,啟動了一份對域外世界的求知慾,企望援引不同國家的典範,以填充當時臺灣主體未明確的空缺,尋找臺灣自身應有的本色位置。?
?
本書研究臺灣傳統文人譯介新思路成為他們探尋自身社會文化的新脈絡。他們延續傳統,再自傳統中蛻變而出,為厚實改革新變的文化實力,向世界新文明的發源地域汲取知識養料。無論是「質」或「量」的擴張與提升,乃至探索實踐理念的策略,皆藉由「翻譯」匯入世界文學及思潮,與臺灣的「傳統」、「在地」的文化語境形成對話。從新、舊交鋒辯證中,提出對國家、民族與文化的建言,期望為臺灣開出新道路,展現專屬臺灣特色文化。筆者從多元角度研究傳統文人如何透過翻譯引介跨文化的資訊,加上其詮釋資訊的增添與改寫,擴充傳統文學內涵的知識視野,以建立臺灣文化與文學主體發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