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你自己很重要!
身處一片黑暗中,與其等待和盼望他人,
不如把自己的蠟燭點亮,
這樣既點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別人。
身處一片黑暗中,與其等待和盼望他人,
不如把自己的蠟燭點亮,
這樣既點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別人。
——薩提爾模式入門書——
十餘年的薩提爾模式研究與應用,
掌管情緒、改善溝通方式、彌合心理創傷、提高個人自尊。
薩提爾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被愛,改變是可能的。
?
——看見冰山底層的自己,與真實的內在相聯結——
每個人都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其他人只能看到水面上一小部分,
真正的自我隱藏在巨大冰山中的底層。
回顧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全面、深入地瞭解自己,
處理你與過去、周圍人以及自己的內在體驗之間的關係,
讓你的內心更和諧。
接納自己的脆弱,放下對完美的渴求,
才能擁抱真實、完整的自己!
——做自己夠好的陪伴者——
周圍人也許不理解你,也許無法及時安慰你,
但你可以接納自己的情緒,
覺察藏在情緒背後的真實心理,
發現未被滿足的期待,化解心中未被觸及的傷痛,
解開人際交往、家庭情感中的心結,
做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給自己足夠好的呵護與陪伴。
專文推薦
《薩提爾的52個冥想練習》作者�約翰.貝曼
薩提爾模式家庭治療師�劉稱蓮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路上目標明確、順風順水,卻突然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是誰。
總是想證明自己夠好,卻因此陷入了與旁人比較的無盡循環中。
不懂得表達的父母,帶來了親子溝通的遺憾。
成年後的子女,牽涉進父母的爭端中。
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只能束縛自己、疏遠他人。
一時的生氣憤怒,背後是未被滿足的期待。
懷著「受害者」心理,總是覺得周圍的人不喜歡自己。
無法面對過往傷痛,怎麼也走不出失去的陰影。
將工作情緒帶回家裡,搞得家裡烏煙瘴氣。
生活中充滿討好、自責、怨恨、自卑、喪失、無價值感……
作者透過10餘年的薩提爾模式研究與應用,以自身和周遭朋友一個個溫暖的成長故事,呈現出一段段真實的心靈成長歷程,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成長地圖」。
薩提爾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被愛,改變是可能的。每個人都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其他人只能看到水面上一小部分,真正的自我隱藏在巨大冰山中的底層。回顧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全面、深入地瞭解自己,處理你與過去、周圍人以及自己的內在體驗之間的關係,讓你的內心更和諧。
讓我們能夠掌管情緒、改善溝通方式、彌合心理創傷、提高個人自尊。在薩提爾模式中,擁抱獨特的自己,找回愛與勇氣,喚起心靈的成長啟發。遇見自己,遇見薩提爾,跟隨作者和故事主角走入自我探尋的領域,重新看待那些對自己影響至深的經歷,對事業、家庭、婚姻、健康以及個人成長有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感悟,重獲並掌握生命的意義,成就身心一致的自己。接納自己的脆弱,放下對完美的渴求,才能擁抱真實、完整的自己!
自序:內心充盈的旅程
我生命中的重大轉折,始於36歲那一年。那時我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後,在北京的一所學校服務將近10年,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很快就能晉升為副教授。我有很負責任的先生和可愛的兒子,也有可以安身立命的房子。
那時是2003年春,SARS肆虐京城,孩子隨爺爺、奶奶去了老家,學校的一些工作也被迫暫時擱置。也許是因為在長久忙碌的生活中,難得出現一段空檔,也許是因為當時的情境特殊,我開始停下來思考自己這麼多年的生活。
這麼一想我才發現,當年那個鄉下小女孩想要的東西,現在都已經擁有了,甚至包括她不曾奢望的;另一方面,當我靜下來時,內心卻又感覺空盪盪的,偶爾還會有一些酸楚和疼痛冒出來,感覺生命中好像還缺少什麼很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又該到哪裡尋找呢?
一天上午,我坐在樹蔭下看報紙時忽然發現,我有一個閱讀習慣,總是先把報紙或雜誌上和心理學有關的內容仔細看完,再讀其他的內容。我心想,莫非我需要的東西和心理學有關?我並沒有讓這個念頭一閃而過,後來更是決定去北京師範大學修心理學。再後來,我遇到了「薩提爾模式」。
我在人生的初年,常以家人為榮,卻以自己為恥。我的身體瘦弱多病,1、2歲的時候,曾經有兩次病得奄奄一息,到了醫院甚至連醫生也束手無策,媽媽只能失望地把我抱回家;我長得不漂亮,又因為幫不上什麼農活,因而被比較、評判甚至嘲笑。這些都讓我的內心脆弱而惶恐,外在表現則是容易被激惹而爆發,記憶裡,我小小的身軀經常籠罩在很大很大的情緒烏雲下。
我也有非常幸運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7歲上學以後,我的學業成績還不錯,因此在內心裡開始有了光亮,是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
我後來才知道,很多事情的影響其實一直都在。當我第一次走進薩提爾模式的工作坊時,就被它洞察人性、尊重人的價值、提升生命能量的巨大魅力所深深吸引。
從此,我非常用心地學習薩提爾模式,並且不厭其煩地在自己身上運用:原生家庭的影響及過往的經歷,我一有機會就去體驗、覺察、承認、接納、轉化,以不同的方式不斷練習,讓自己的內心和諧,學習為自己更多的內在負責。
特別是對薩提爾冰山隱喻中「自己」的深刻體驗和連結,自己,指一個人的本質、核心、生命力。約翰.貝曼博士曾經給了「自己」一個奇妙的比喻:「發光體」。我們的行為、應對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即因對感受的看法而引發的感受)、觀點、想法、信念、期待等,都只是我們的體驗。就像天空中偶爾出現的烏雲、霧霾、汙染,也許它們會暫時擋住光線,但發光體的光芒無法阻擋,即使是陰雨連綿,風雨之後依然有美麗的陽光。
第一次聽老師這麼講時,我的內心瞬間被震撼,感到茅塞頓開,原來這就是我們苦苦尋找的自己,原來,它如此美麗!之後,我常常有意識地連結「自己」,耐心地陪伴自己,也開始把所學的這些,運用在我的家人、朋友和個案身上。就這樣,慢慢的,我的內心變得和諧、安靜、充盈。
在學習和運用薩提爾模式的過程中,我見證了太多激動人心的時刻,那是美妙的心靈旅程,我把我自己的一些經歷記錄下來,也把周圍一些人的成長故事寫下來,並徵得他們同意,於是有了這本書。
感謝我在薩提爾模式學習過程中的所有老師和夥伴,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感謝我的家人、朋友和個案,他們給了我更多的學習和啟發,還同意我分享他們的故事,為本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