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史入門必備★
享譽國際的權威學者蘇立文經典之作!
歷經四十年擴充與更新,刷新實用性!
至今擔當美國大學與研究所用書重任!
?
最新第六版•最終修訂版
依時間軸推進,涵蓋從遠古到現代的中國藝術發展
廣度 × 深度 × 完整度
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與各個領域
最佳工具書
?
作者Michael Sullivan,中文名蘇立文,在「中國藝術史」領域是享譽國際的權威學者。曾在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任教,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榮譽退休院士。
?
《中國藝術史》是蘇立文傳世之作,也是「中國藝術史」經典,牛津、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的中國藝術史課程指定用書,至今仍在美國擔當大學與研究所教科書重任。此次推出的最新版本(第六版)為最終修訂版,由牛津大學副教授、牛津大學阿須摩林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員馬熙樂 (Shelagh Vainker) 協助改版。
??
這本書的書寫方式,不是把相關主題集中講述,而是依中國歷史的時間軸,從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到現代,連續性的講述關於中國藝術一路發展的故事,剖析器物、繪畫、書法、建築等門類,在各個時期的表現形式、特點,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互動。作者將藝術作品置於廣闊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中討論,強調藝術的主體性,倡導回歸藝術本身來理解藝術史的演變。全書以引人入勝、清晰易懂的風格寫成,一般讀者及藝術史學生都可以輕鬆理解。
?
新版與舊版的差異包括:一、反映新的考古發現,二、以更多篇幅關注書法藝術、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三、增加對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討論,四、更新藝術品歸屬資訊與年代標註,五、修訂參考文獻,六、視覺增強,更新地圖以及新增約一百幅彩色圖片 (全書共計四百多幅彩色圖片)。
?
新版增補了近年中國考古發掘的重大發現。例如,八○年代的舊版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描述,僅及於彩陶文化與黑陶文化。如今的新版則包含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青銅時期)等重大考古發現,刷新我們對中國新石器時代及上古史的認識。在青銅器方面,新版將青銅器由最早的形式出現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到鄭州二里岡,以至安陽時期的發展到全盛時期,井然有序的羅列出青銅器發展的脈絡與遺址,印證學者羅樾(Max Loehr)最負盛名的「商代青銅器可依其裝飾風格分為五期」的理論,而且作者清晰列出這五個時期的饕餮紋飾圖形,並依考古發現,將羅樾「五期依序先後發生的風格」,修正為「也有例外」。例如安陽時期婦好墓中的器形,同時具備三、四、五期三種風格。日後當讀者進入博物館參觀青銅器時,便有能力分辨出商代器皿的早中晚期,親身領略藝術史「風格分析」的妙用。
?
在歷代畫家作品選件方面,新版納入近年學界討論較多的作品及研究成果。對於陶瓷、工藝與建築的介紹也都汰舊換新,包含近年的考古發現,例如汝窯的遺址,外銷貿易瓷的途徑等等,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東西藝術交流的歷史,以及相互交流所帶來的影響。
?
本書歷經多次改版,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放眼世界,它仍是內容最全面、讀者最多、藝術史學生最廣泛使用的中國藝術史入門書,也是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各個領域,最佳的一本工具書。
?
本書特色
?
★最經典的入門書
牛津、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中國藝術史」課程指定用書。
?
★大師最新修訂版
數十年來幾經增補修訂,最新版本納入新的考古發現、增訂內容,並將時間軸延伸至當代中國藝術,亦新增對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討論。
?
★知識學習與文物鑑賞並行
全書收錄器物、繪畫、書法等精品圖片逾四百幅,讓讀者在學習歷史、藝術發展、藝術家風格等知識的同時,欣賞到青銅器、繪畫、書法、雕塑等歷朝歷代各類藝術傑作。
?
★專家審訂、校改
全書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系博士馮幼衡教授審校、改譯,提升內容、圖像、翻譯的正確性與專業性。
?
專家傾心推薦
?
馮明珠 ——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余佩瑾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盧慧紋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謝佩霓 ——國立清華大學美術館館長
各界好評
?
■這本《中國藝術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全面而簡潔,內容廣泛,敘事流暢,文筆優美。蘇立文不僅陳述事實,還幫助讀者理解各種藝術的意涵和重要性。基於這些原因,我在課堂上使用這本書已有二十五年了。——唐.德爾班柯( Dawn Delbanco)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
?
■這本書是研究中國藝術的經典之作,向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介紹這個主題。——索妮婭.李( Sonya Lee)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藝術史副教授
?
■博學多識,發人深省,但又清晰易懂。蘇立文的這本書,比所有其他中國藝術概論更能吸引和啟發學生。真正的經典!——譚昌(Tan Chang) 美國賓州大學藝術史與亞洲研究助理教授 ??
??
■為何《中國藝術史》是由西方學者所撰寫?難道沒有中文的同類著作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涉及研究方法。傳統的中文作者,習慣用「文字」來處理「圖像」的歷史,總是從師承、生平、作品目錄及文字紀錄著手。而西方訓練有素的藝術史學者,建構的是「圖像」的歷史。如果不熟悉圖像的歷史,如何撰寫一部藝術史呢? 圖像的分析有其方法與技巧,這本書雖然並沒有涉及太多嚴謹的結構分析理論,但是做到了一般性的形式與風格分析,很容易為讀者所接受與理解。因此這本書仍是目前為止,認識中國藝術的各個時代與各個領域,最佳也最值得推薦的一本工具書,具有歷久彌新的實用性。——馮幼衡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考古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退休教授,本書審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