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一條命值多少?人命的價值誰能決定

一條命值多少?人命的價值誰能決定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94112
珍妮.克利曼
韓翔中
時報出版
2025年5月06日
193.00  元
HK$ 164.05  






ISBN:9786264194112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0.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NEXT系列


  •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文化評論/社會觀察











      一趟顛覆認知的旅程,讓你重新思考——

      當一條生命的價值被量化,你還相信它是「無價」的嗎?

      我們真的願意承認,有些人的命比別人的更值錢嗎?

      當生命成為價格標籤,你願意面對真相嗎?



      這是一部精彩的調查報導作品,不容錯過!



      我們總以為生命是無價的,但事實是——世界每天都在為生命標價!殉職消防員的撫卹金、空難犧牲者的賠償金,還有像是本書所追蹤的:

      ●15,180英鎊(65萬 TWD),一名職業殺手的收費

      ●4,000億美金(128兆TWD),世界最昂貴武器的價值

      ●20萬英鎊(850萬 TWD),一份壽險的理賠金額

      ●5,000美金(16萬 TWD),一具人體屍體的市場價格



      這些關於人命價格的數字將會揭露那些隱藏的、有時令人感到不安的真相,反映出人們真正重視的是「什麼」以及「什麼人」。



      如今我們的生活總有數字或分數常相隨。作為一個人,你的價值可能被簡化為按讚數、觀看次數與追蹤人數;你的幸福健康被化約為你一天要走幾步路。量化數字可以讓人輕輕鬆鬆進行比較,也很簡單就能換算成金錢。



      如果你認為談論生命的價值很殘忍,請準備好接受一場顛覆三觀的閱讀體驗。當數字凌駕於人性,你,願意面對這個世界的真相嗎?



      *深入揭露生命的價格計算

      從僱傭殺手的市場價,到人壽保險的理賠金額,再到奴隸買賣的現狀,本書揭示了生命在各種情境下的真實標價,顛覆「生命無價」的迷思。



      *真實案例與數據,挑戰道德底線

      書中包含大量來自全球的調查數據與真實故事,例如黑幫的謀殺定價、慈善機構如何衡量救人的成本,甚至政府如何決定一場疫情封鎖的經濟代價。



      *犀利又具可讀性的寫作風格

      作者以新聞調查的筆法,搭配幽默與諷刺,讓嚴肅的議題變得引人入勝。這不是一本生硬的經濟學書籍,而是一本讓你讀來震撼、又忍不住思考的作品。



      *道德與現實的激烈碰撞

      誰的命更值錢?拯救一條命的代價是多少?我們每天都在做出這樣的選擇,卻未曾察覺。本書帶你重新審視社會制度、人道主義與市場經濟的交鋒。



      *一場關於「人類價值」的終極反思

      在資本運作、法律判決、政策決策之間,每個人的價值其實早已被計算,只是我們從未認真去面對。這是一場殘酷的現實課程,也是一場深刻的思辨之旅。



      隨著閱讀的推進,你會發現作者的經歷彷彿變成了你的親身體驗。從一開始的尷尬與不適,到逐漸(即使無法完全自在)接受這場思維實驗,一步步深入探討這些棘手的問題。



    好評推薦



      子迂的蠹酸齋

      王晨宇|社工、小說家以及社工作者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廖啟宏|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客座教授、<一口經濟學>主持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贊語

      引人注目∼文學評論

      重塑你對世界的看法∼索菲.埃爾姆赫斯特,《莫里斯和瑪拉琳》的作者

      扣人心弦∼《每日郵報》

      最棒的寫作、思考與故事力∼《這就是歐洲》作者本.猶達(Ben Judah)

    ?


     





    序言

    第一部:奪取生命的代價

    第一章 僱個殺手:一萬五千一百八十英鎊

    第二章 世上最貴的武器:一百萬、一百五十萬或四千億美金

    第三章 普通謀殺:三百二十一萬七千七百四十英鎊

    第二部:失去生命的代價

    第四章 人壽保險:二十萬英鎊

    第五章 英國刑事命案補償:一萬一千英鎊

    第三部:創造生命的代價

    第六章 生物學家長:一萬三千七百五十英鎊,男同性戀則是二十萬美金

    第四部:拯救生命的代價

    第七章 矽谷慈善:兩千至三千美金

    第八章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兩萬至三萬英鎊

    第九章 新冠封城:每年十八萬英鎊

    第五部:人的價格

    第十章 人質平均贖金:三十六萬八千九百零一美金

    第十一章 奴隸:四百美金起跳

    第六部:人體的價格

    第十二章 遺體(不含運費):五千美金



    後記

    謝辭

    註釋



    ?





    作者序



      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幾組數字,它們會隨著你的生命歷程而出現變化,變化取決於你是怎樣的人、還有你的人生發生了什麼事。你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但這些數字或許會繼續保留,有時在人死後多年仍然存在。這些數字會決定你這個人「值多少」、以及你的命值不值得救。



      我們比較喜歡設想生命無價,或者有錢也不能買命,但這並不表示人類的生命完全無法用金錢計算。拯救生命、創造生命、奪取生命或賠償生命的代價,其實天天都在被人計算並且使用著,這些人有慈善家、法官、警察局長、公司企業、慈善團體、保險精算師、醫療服務提供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罪犯。他們各有各的計算公式,計算出大相逕庭的數字,但在他們之間存在著兩個共通處:第一,他們都用不受感情左右的邏輯,去量化那些本應無法計算的事物;第二,他們通常希望計算出來的數字,盡量不要讓人們知道。



      如果你堅持人命絕對不可以用金錢計算,生命本無價,計算人命價格的人冷酷又噁心,請你現在再思考一遍吧。因為,那些計算人命價格的人,並不會有你心中的那些顧慮。我們敏感的神經,對於他們執行自己的業務或工作,完全沒有構成妨礙。試著去了解這些人是誰,他們認為一條命值多少,又是怎麼計算出來的,難道對我們不會比較有幫助嗎?



      現今人類生命的價格牌通常是隱形的,只在日常生活決定之中浮現,而不是像古羅馬奴隸市場那樣大剌剌地給人標價。每當任何拯救生命的做法被判定為太過昂貴,好比尖端醫療開發的產品、原廠召回有問題的汽車、為漂白水加上新設計的防兒童開啟瓶蓋、給「鐵達尼號」(Titanic)配備更多救生艇、保留公路路肩而不要畫成新車道等,我們認為一條命值多少錢的限度就會顯現出來。在權衡避免人命傷亡的成本時,死亡是被當作可接受的因素納入考量。我們願意有所付出以拯救一條性命,但當我們開始感到不樂意付出更多來拯救一條性命時,那就是我們認為一條命值多少的事實,終於顯現出來的時刻。



      這種計算可能會讓人在道德上感到反感、乃至噁心,但在這個資源有限的世界中,人總是得在某處停下來,不能無止境這樣下去。假如我們願意花費無窮的資源來拯救某一條性命,那其他人就會因為缺乏糧食或醫藥而死去。如果你真的「珍重」生命,那生命就不能是「無價的�沒有價格的」(priceless)。問題在於你是怎麼決定在那個地方停下來,決定人命就值這樣子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辯論的問題,相關的爭議也歷久不衰。



      經濟學者擅長成本與效益的分析,以及會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權衡計算。經濟學家長年以來都在將人命換算成金錢,自從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技術官僚處理政治的做法──也就是將科學方法應用於社會問題──開始成為歐美地區的主流,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也成為涉及人命生死問題的決策基本考量。這種思維是,倘若我們將理性量化方法應用於道德抉擇與政策制定,就可以得出客觀公正的正確選擇以及對所有人來說最好的做法,不會受到私情或政治因素左右。透過數字,我們便可以找出正確的道路。



      來到二十一世紀,論及人類經驗的衡量與比較問題,「質」與「量」其實同等重要,但有時候「量」會比「質」更重要。人類愈來愈依靠數據資料提供我們客觀的答案,即便我們處理的是最棘手且令人糾結的道德問題,包括哪些犯罪要起訴、哪些YouTube影片要下架、哪些人最需要世界富翁的金錢救濟等等問題,有愈來愈多的判斷被人類交給公式和演算法決定。如今你的生活總有數字或分數常相隨。作為一個人,你的價值卻被簡化為按讚數、觀看次數與追蹤人數;你的幸福健康被化約為你一天要走幾步路,以及智慧型手表顯示你的睡眠時間有幾小時。比起人的感覺,數字更容易處理、也更方便解讀。量化數字可以讓人輕輕鬆鬆進行比較,也很簡單就能換算成金錢。



      萬事萬物都被量化的現象,就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我們的生活。如今我們的人生竟然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極少數人開發與計算出的理論和方法所支配著,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缺乏自覺在選擇這件事、也沒有投票支持這件事。各種指標的數量愈來愈多,但各項指標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而這些差異是人(還)不能加以量化的。假如你發布的貼文,瀏覽數其實來自討厭你的人、不支持你的人呢?假如大多數追蹤你帳號的人,其實是以恨你為樂的酸民,追蹤的原因是為了找更多理由來酸你呢?我們現在也逐漸意識到過度相信量化數據的危險:數字未必是客觀中立的;計算法可能是在支持設計公式者的心態和動機。



      我本身並不是數字人,我不是經濟學家,也不是精算師或統計學家,而且本書裡頭幾乎沒有數學。所以,請你就把這本書當作非數字人的價格指南吧。我的職業工作內容是和人們交談,聆聽他們的故事。雖然我無法對於自己和他們的互動完全保持冷靜,但我開始意識到,要了解今天的人類、以及今日人類面臨的不公不義,我們就必須去探究,自己這條命的價值是怎樣被人決定的。我將會帶著你一同進入好幾個不同的世界,看看這些數字之所以出現的根源。



      我的這場數字冒險,開始於新冠肺炎大流行前夕的二○一九年十一月,當時我在靈感的驅使下,飛到大西洋彼端,調查世上最富有的慈善家們怎麼認定拯救一條性命的價格是多少。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任何企圖計算拯救一條人命值得花多少錢的做法,就像是用鐵石心腸在行善,簡直不可思議。結果,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在短短幾個月間,地球上所有國家都在進行人命價格的成本效益分析,每一個人都在提出這個同樣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問題:為了拯救人命,我們應該犧牲經濟到什麼地步?讓某些人做出巨大犧牲換取其他人不死,真的是正確的做法嗎?某些人的命,是不是比別人的命更值錢呢?我下定決心要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為此,我決定開啟一段冒險,深入那片既黑暗又光明的領域,抵達之處往往讓人感到荒唐、有時卻又出奇地有趣。



      這本書訴說了為人命訂出十二種價格的故事,但說到底這是一本和人們有關的書,畢竟我實際遇到的是「人」、不是「數字」。我會觀察訂出這些價格標籤的人們,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怎麼做;我還會觀察被這樣子訂出性命價格的人,他們的感受是什麼。每一張價格標籤,都是不同的道德困境切入點。金錢是阿堵物,談錢往往是骯髒事,假如你是在英國這種環境長大的話,特別會有這種感受。反觀美國人談起錢來就自在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要查出這些數字,前後要飛去美國好幾趟。



      這十二種數字的差異極大。有時候,你的年齡、國籍、種族、性別或性別取向,會對你這條命值多少造成很大的影響;有時候性命的價格卻是人人平等,平等到會令人深感殘酷。至於付錢的人是誰呢?是納稅人、是企業、是富豪的慈善基金會、還是保險公司?掏錢者的口袋有多深,這件事的重要性其實等同於被拯救、被奪走、被創造、被出售的性命。



      我們首先探索的是,找人奪取生命的價錢、以及死亡賠償的金額;這個課題是屬於罪犯、政府和保險業的活動範疇。接下來看的是創造生命的價格:成為生物學家長或父母的代價──無論當事者是有意抑或無心。再來是拯救生命的代價,這是經濟學家和道德哲學家感到最自在的領域。然後我們會探究現實中真的在對人進行標價的行為,因為無論我們怎樣告訴自己,買賣活人的情況確確實實存在。最後,我們將以死者遺體的價格作為結尾。



      對人命標價的情況,絕對不是只有我列出的這十二種金額,這本書並不是一份全面的價格清單。我選擇這些確切的數字,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對比性反映出:人命在不同的環境或條件下會被如何估價。這些金額本身也只是某種特定時空的暫時價格,畢竟大多數事物的價錢都會因為通貨膨脹或市場力量,出現漲跌起伏的波動。所以,真正的重點不是數字的本身,而是這些數字之間的差異,可以讓我們體察「什麼東西」重要,以及「誰」重要。



      這些關於人命價格的數字將會揭露那些隱藏的、有時令人感到不安的真相,反映出人們真正重視的是「什麼」以及「什麼人」。這些數字將會暴露出社會的分歧、偏見、剝削和不公平。有些數字很殘酷地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有些數字很殘酷地將人分類分等,其實都很殘酷。這些數字會呈現政府、社會與人們道德觀的極限何在。對這些數字的追查,引領我拋出那些讓自己侷促不安的問題,並且向受苦的人們──他們承受著遠遠超過我所能承受的痛苦──揭開那些不公不義的事情。



      在這樣痴迷於數字的世界當中,事物的「質」有可能迷失、甚至消失無蹤,但我下定決心要將人類經驗重新納入方程式當中。我們面對最困難的道德問題時,竟期望讓數字給我們答案,這是不是人類的自我打擊呢?或者,在這個全球性災難風險日益提高的世界裡,數字才是最快速、最公平、最務實的決策辦法呢?



      這些人命價格能告訴我們的,是人類的價值而不是貨幣的價值,而那又是什麼價值呢?當我們開始為人命訂價之後,人類究竟得到了什麼,以及失去了什麼?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