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作者序
親愛的台灣讀者,很高興《從心解脫》能與你相見。我希望,當你隨著書中描述的旅程去探索時,能同時發掘到喜悅和深刻的見解。書名不僅代表它的名稱,更希望能讓古老的佛法哲學在生活中體現,作為一種修習智慧和生存的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有潛力去體驗覺醒心靈的真實本質。經由在日常生活中辨認並把握這個機會,我們可以把隨著心靈解脫而來的自由,充分體現出來。
本書適合任何有興趣學習禪修和練習正念以增進幸福安康的人。無論你是否具有佛法的基礎或是知識都沒關係。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了實用的技巧和永恆的智慧,可以融入你的生活,無論你的個人信仰是什麼。這些工具旨在喚醒你的心靈並加深你在任何情況下的正念。
在目前的二十一世紀,許多人感覺自己被電子設備「綁」住了,無法斷開聯繫。如果這句話引起了你的共鳴,請放心,你在與數位科技的關係中找到平衡和紀律,是辦得到的。重要的是,我們不應將電子設備視為註定就是負面影響,數位設備也可以成為駕馭現代生活的有力工具,但是如果讓它變成主人,控制我們的生活,就會有危險。久而久之,數位干擾會成為慣性,將更難以擺脫。這些持續的慣性模式會偷走真正有價值的時光。
我們都面臨著各種挑戰,威脅著我們內在的平靜與安寧。身為人類,我們追求在高速世界中的成就,常常渴望一切都能得到更多。然而,這種對「更多」的渴望會造成焦躁和不知足,成為我們充分體驗真正的快樂和滿足的障礙。找到能夠容納平衡的空間至關重要,因為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障礙時,平衡能為我們導航,不讓我們被壓垮。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處境有可能會帶給我們心靈澄澈,也有可能造成我們的散亂──很大程度地取決於我們選擇如何去應對它們。固有的或固定的殺傷性並不存在。最終,憑藉著智慧和善巧,我們可以認出干擾,並體悟它們的本質只是我執與幻相。我們將可以在自己純淨的自由心靈中,體驗到內心深處基底的幸福。
透過這本書,我提供了如何在生活中創造平衡的引導,重點放在生活品質而不是行動的速度。我鼓勵你們除了要反思,還要探索和培養存在於我們內裡那與生俱來的人性特質。這些特質始終都存在,每天都等著與我們相遇時被發掘和長養。它們的價值非常巨大,透過敞開、平等心、愛和慈悲,它能使我們以及他人的生活都獲益。
請記住,禪修不是魔術。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耐心、毅力,還要有臨在當下的意願。當你修持正念和慈悲時,回報會自然而然到來,帶來超越干擾的安寧與澄明。無論你是否遵循某特定傳統進行禪修或冥想,關鍵在於你如何對待生活以及你為修持所付出的努力。禪修的結果能夠反映出你投入禪修的意願有多大。
最後,禪修不是一樁你昨天做過就算了的事情,它是今天要修的事。只要干擾還在心中逗留,請不要等待,現在就去進行禪修。反思自己真正的本質,擁抱一個不設限的生命。當你完全活在當下時,你不再覺得禪修和正念只是個遙遠的概念,它們將成為構成你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天然成分。
──扎.格龍仁波切
?
英文版編者序
本書作者扎.格龍仁波切是一位藏傳佛教的上師,但是《從心解脫》這本書的宗旨並不在於講述佛教的義理。這本書,是為了我們任何一位想在當今這個節奏匆促、數位驅動的世界中,尋求寧靜、和諧,特別是想要找回明性的人而寫。
仁波切本身是一位時代的充分參與者,而且,根據他切身的經驗,他發現佛教的一些理念和修行方法可以有效解決現代生活中許多擾人的問題。這些古老的佛教修行法門,最初設計是為了幫助人們實現真正幸福和圓滿的人生。這些方法在現代社會同樣適用,能有效解決我們在數位化世界與個人生活交界處所產生的困惑。
書中的教言源自我和仁波切的會談紀錄以及仁波切專為本書錄製的聲音檔。這些內容經轉錄之後,成為手稿的基礎。雖然過程中我偶爾也提出一些建議,但我的角色僅限於將這些教言整理成書。每一章節都經過仁波切親自審閱,仁波切緊密參與了整個寫作和編輯過程。希望我在編纂作者原著時沒有引入任何曲解,若有任何謬誤發生,全部責任由我承擔。
關於本書的語言調性,我採用以下方針:由於仁波切通常以英語授課,並已發展出他自己的英語表達風格,我認為最好盡可能保留他本人的用語。我曾多次聆聽仁波切藏語開示的英語翻譯,確認他是一位睿智且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因此,我認為貫穿本書的英文書寫風格應與他的精湛高雅相匹配。
──布萊恩.侯德爾
?
譯者序
本書《從心解脫》(原名The Free Mind)是格龍仁波切繼《歇心靜坐》之後的最新著作。在《歇心靜坐》中,作者介紹了七種靜坐方法,從調整坐姿和呼吸開始,一直到離概念的「大圓滿」禪修,最終達到心的證悟本性。書名中的「心」,仁波切稱之為mind 或heart-mind,並解釋它並非生理解剖學上的心臟或頭腦,它是覺受體性,必須經由體驗與直觀而悟得。《從心解脫》則開宗明義表明其宗旨不在闡述佛教義理,而是希望藉助佛教徒幾千年來的修行方法,幫助讀者在紛擾的現代數位化生活中,找回內心本具的寧靜、和諧與澄明。
書中第一和第二部分,探討數位時代的我們習以為常的散亂,以及制約化的慣性模式。作者將我們的心比喻為不斷分心的猴子,建議我們放慢腳步、反思,找回我們本具的耐性與開闊。他並介紹如何在座上修「四念處」和「六波羅蜜」,以及如何將之帶進日常生活。他並建議晨起時以唸誦思惟〈四無量心祈願文〉展開新的一天,可以幫助我們調整成正向心態,那會產生神奇的效果。
第三和第四部分,藉著觀察苦與樂、好與壞??等二元對立,探討萬法的本質及其「相互依存性」,並針對希望與恐懼禪修。以概念式的禪修建立「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知見,生起智慧,回頭檢視「業」為何形成;然後,次第修習善心、慈心、悲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讓心靈擺脫所有的限制,超越制約反應與期望,圓滿證得覺醒狀態。最後,透過大圓滿禪修歇息在心性中。「心性」是一種無念狀態,它非常深奧,並非語言所能詮釋。
《從心解脫》的書名具有雙重意義。作者從修「心」的角度談生活中各種處境的因應之道,故以「心」為名。至於「從」字,一個解釋是「依從」,此外還有「途徑」的意思,相當於「因、由」。當心達到無二證悟時,這個天然、放鬆、洞開的心即是「與生俱來的覺醒本性」。因此,《從心解脫》書名的意涵包括:「依從」著「心」去修持,最終會喚醒覺醒本性,得到解脫;也意味著解脫不靠外境,而是「由心」解脫。
作者建議我們以開闊的胸襟閱讀本書,目標放在探索生命中深層問題的答案,而不一定要成為佛教徒。那麼,對於還不想學佛的讀者來說,閱讀本書有何幫助呢?以下分享一個我自己遇到的小插曲,博君一笑吧!
我和老伴退休後定居在舊金山灣區大女兒家中,三代同堂,美滿幸福,但生活總是繞著兒孫的作息轉。這天傍晚,女兒、女婿、孫女都出門,留給兩老大半天的獨處時光。我心中閃出期望:「要不我倆去餐館吃飯,『約會』一下?」但我隨即打消此意。我並不喜歡晚上出門,「就在家裡吃,也算約會吧!」這時老伴說:「難得不受時間限制,我今天要運動久一點。」就出門去了。我有點小失望,但不嚴重,所以忍住了,忍到晚飯後,忍到臨睡前,我才淡淡說出先前的這個想法,暗自期望,「至少他也表達一點惋惜吧!」不料他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三家餐館我一直想去吃呢!」重點竟放在了「餐館」!期望變成失望,失望變成傷心,而他還一副無辜的樣子!傷心又變成憤怒……
有趣嗎?熟悉嗎?幸好我手邊有「法寶」,正好譯到第六章「受苦之因」的這一段:
「大部分的情況,我們遭遇的處境和遇到的人根本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要能完全免除任何期望可能很難,甚至不可能;但是我們必須做好準備,當發現這些期望不適用於某特定對象或情況時,要立即放下……痛苦生起的原因來自期待一切事物都符合你的期望,當事實不然時,就會感到失望與沮喪。」
我不禁莞爾!學佛多年,「緣起性空」琅琅上口,卻幾乎被一個小失望打倒!親愛的讀者,當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失望時,即使沒有打算成為佛教徒或還沒開始上座禪修,或許可以拿起本書讀幾段,讓作者睿智的法語幫助你解開困惑,度過難關。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確實發現自己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去年之前,我常會沒來由地悲傷;如今,心中時常自然生起喜悅,不需要任何的理由。
本書出版時,正值全球動盪不安的時刻,天災、人禍、政治紛紛擾擾,許多人正遭受著無比的痛苦。我們發現,整個世界,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不論有情世間或是器世間,確實連結在一起,再次印證了萬法的相互依存性。本書在此刻出版,深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