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夢溪筆談:宋代科技與人文百科全書

夢溪筆談:宋代科技與人文百科全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6247
沈括
好優文化
2025年5月06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536247
  • 叢書系列:風華
  • 規格:平裝 / 472頁 / 17 x 23 x 2.3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風華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這是宋朝古人能做的事嗎? ——大談石油、隕石、五星逆行、地磁偏角、龍捲風、煉鋼、化石、建築工法、營養與消化……。



      東方的天才達文西,寫給未來世界的科技筆記



      一部橫跨科學與人文的知識百科,

      從石油到名流軼事,從五星逆行到夢境解析,

      從活字印刷到邊防策略,從磁針指南到詩詞書畫。

      沈括以觀察與思索為燈,穿透一千年前所知的限制,

      探照出人類追求理性最高貴的模樣。



      ◎沈括是誰?《夢溪筆談》是什麼樣的書?

      沈括是北宋時的重要科學家、政治家,一千多年前,他就已經大談石油(兼命名)、發現UFO(!)、研究現代人都未必聽得懂的數學(高階等差級數求和問題……)、發現「地磁偏角」、研究「共振現象」。



      現代戲劇看多的人,會以為他是穿越回一千年前的現代人!

      其實,沈括是生於一千年前的政治家、科學家。他不但參與王安石變法,也在農耕、疏濬、天文、工程學上有諸多實務經驗與貢獻。《夢溪筆談》是他晚年總結自己一生所學、研究、心得的集大成,被《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李約瑟(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盛讚是「中國整部古代科學史上的座標。」



      ◎不只是一部科普鉅著──更是一千年前的頂尖科學家,思考這個世界的角度與方法

      不只是紀錄某地出現石油,更是進一步確認當地人如何使用這個陌生的新發現,以及這個「石油」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讀到古書中有人飲酒二斗七升,他除了質疑人不可能喝下這麼大量的液體(一斗約等於2000毫升),也實際以古法釀酒、看看不一樣的原理,是不是在成果上也有所不同。



      即使是著名的古代碩儒、或者偉大的思想家,諸如墨子、孔安國(孔子後代)或郭璞,他都能夠毫不遲疑地提出質疑;看著堆積的酒罈子,他思考的則不是要不要喝酒、該不該禁酒,而是如何計算這一堆酒罈子的體積。他在誰都還不知道「這樣的學問能做什麼」的時候,想出計算弧長的方式,直接影響日後天文學與曆法發展。



      他沒有受過一天科學教育,也沒有受過20世紀後的現代化教育。但他思考這個世界的方式,卻超前當代一千年,或者也超越身處廿一世紀的我們。他如何思考?又如何觀察?



      ◎不只是一千年前的偉大,更是挑戰權威、挑戰未知的勇氣!

      過去的人讀沈括、讀《夢溪筆談》,大多將重點放在沈括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在科學上創造相當可觀的成就。但細讀《夢溪筆談》,則可以透過沈括的視角,觀察他如何突破當代的限制,讓思想的廣度與深度都延伸到極限;更可以觀察到他如何從過去的學問中掏取、淬鍊出真正的精華,並加入當代智慧加以創新。



      沈括代表的,並不只是古代科學家的智慧,更是創新的精神與思考。現代的我們為什麼應該讀《夢溪筆談》?沈括的勇氣、與對追求新知的執著,或者對入手資訊容易太多、卻相對怠於吸收新知的我們來說,能夠提供更多反思與啟示。



    ?


     





    導讀:文科老男孩的科學異想世界——跟著沈括航向宇宙回到自我

    曾暐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卷一.故事一

    ◎卷二.故事二

    ◎卷三.辯證一

    ◎卷四.辯證二

    ◎卷五.樂律一

    ◎卷六.樂律二

    ◎卷七.象數一

    ◎卷八.象數二

    ◎卷九.人事一

    ◎卷十.人事二

    ◎卷十一.官政一

    ◎卷十二.官政二

    ◎卷十三.權智

    ◎卷十四.藝文一

    ◎卷十五.藝文二

    ◎卷十六.藝文三

    ◎卷十七.書畫

    ◎卷十八.技藝

    ◎卷十九.器用

    ◎卷二十.神奇

    ◎卷二十一.異事異疾附

    ◎卷二十二.謬誤譎詐附

    ◎卷二十三.譏謔

    ◎卷二十四.雜誌一

    ◎卷二十五.雜誌二

    ◎卷二十六.藥議

    ◎附錄

    《補筆談》卷一

    《補筆談》卷二

    《補筆談》卷三

    《續筆談》

    ◎參考文獻





    ?





    導讀



    文科老男孩的科學異想世界——跟著沈括航向宇宙回到自我

    曾暐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是要當個文科先生還是做個理科太太?你或許會說: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但時間與生命的是有限的,我們如何可能在僅此一次的生命中既是律師又是醫師、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電玩可以每次都嘗試扮演不同職業角色——今天祭師明天調酒師、昨天空軍後天傭兵、早上打工晚上黑悟空;但現實中我們終其一生或許就那麼一個專業與職業,人生無法重開機,這難免有種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主角不斷絮說的那句德諺:「一次算不得數,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像是完全不曾活過」的無奈——但你各位啊,誰說我們只能活在自己的職業與專業裡呢?我們還可以在工作與生活中七十二變啊!



      沈括超斜槓:文科先生心中住著一個理科小男孩



      當我們問到:那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千百變,做它千次也不厭倦呢?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夢裡面�空氣開始冒煙�矇矓中完美的臉�慢慢的出現」——北宋時期最斜槓的那個男人、寫下《夢溪筆談》的沈括那張睿智而淡定的臉出現在我們眼前。據史料記載,沈括是個「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的跨領域學霸,有人喜歡因此將他稱為「東方達文西」、視他為古代科學家的代表,但這樣的稱號與身份反而窄化了沈括的生命的豐富性。雖然《夢溪筆談》的確如中國科技史研究專家李約瑟所說,是「中國整部古代科學史上的座標」,但如果我們僅僅將其作為一本古代科學神書去看待,忽略了其中支撐科學知識並貫穿全書的人文精神,那麼我們終究無法真正理解沈括、了解《夢溪筆談》,而會不禁大喊:這不科學啊!



      其實在中國古代,又有哪個文人士大夫不是從小閱讀經書、吟詩誦賦,被養成文科男孩、被成為文科先生呢?身在政治世家的沈括當然也是,他入朝為官,政治、外交就是他的職業與專業,但每個人職業的選擇或者沒選擇、興趣的養成或被養成,無不是帶著點偶然——我們可能出生在音樂世家、醫生世家、體育世家、貴族世家或者沒有世家,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興趣與志向,也就成了一生的職業,但那未必是我們最想望的生活。又或者每個時代總是有幾個熱門科系可以通往財富自由的大門,我們有能力考上醫科、光電系所作為職涯的起點,但那不意味著我們就需要放棄其他興趣啊!是以,我們不須要被偶然的職業與專業束縛住,可以去追尋生命中的必然啊!



      一如沈括雖然作為文科先生,但是他在隨著父親行走四方時,便不斷發掘自我的興趣,在青少年時期即對醫藥產生了興趣並潛心鑽研。又他在入朝為官時,曾經掌管司天監,但底下軟爛的文科先生們,大多沒有實際的天文曆法等科學能力與思維,多半虛應故事;沈括便憑藉著自己年少時期的廣泛學習與閱讀、不把自己豢養在文科牢籠中,是以能夠親自製作出環型球儀(渾儀)、測日儀(景表)與計時器(五壺浮漏)等精密科學儀器,一點都不比今日手作型Youtuber遜色!又因著各種官職事務所需,讓沈括對於整治河道、優化農地、鹽務買賣、戰車形制、度量算數等等無不精通——做什麼就要像什麼、要像什麼就要懂什麼,他沒有像傳統知識份子讓自己封閉在五經與詩詞歌賦之中,而是對任何事都充滿熱情去實踐與發掘,這也是《夢溪筆談》最有趣之處,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文科老男孩的科學異想世界。



      夢溪美樂地:整個世界都是我的實驗室也是我的遊樂場



      是以誰說在職業中才能實踐自我呢?只要能如沈括一般對萬事萬物都充滿興味與鑽研的熱情,而不是被迫去斜槓,那麼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方追尋自我的美樂地——據傳沈括青年時期屢屢夢見的一個有溪水流過的花團錦簇之地,後來偶然在鎮江買了一塊土地,沈括也並沒有特別留意,直到晚年退休路過那片土地,才驚覺發現這就是他的夢中之地,是以便在那兒建了夢溪園、在那兒完成了《夢溪筆談》。當然這個說法有點浪漫、有點神異,甚至和本書第209則沈括對於人能預言、夢見未來的說法感到不以為然的科學理性態度是相衝突的。但無論是否真是如此,可以肯定的是:沈括確實是個帶有文人爛漫氣息與科學理性精神的複合性人格、《夢溪筆談》也確實是一本人文與科學交融的鉅著——甚至人文的部分還多過於科學,只是其中的科學與科技論述在古代太過突出與亮眼,讓後人把焦點放諸沈括的科學成就與敘事。



      故而與其說「夢溪」是一種預言,不如說是一種隱喻:一個沈括所夢想的美樂地、一個可以不被任何職業、俗務、人事與現實所束縛與宰制的美好世界。沈括「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在退休後得以擱置官場上虛應故事、詞不達意的交流,處於世外桃源,去探索自己一生鍾情的人文與科學、記其所知、求其所未知;他不必有任何顧慮,「不繫人之利害」,只要他想說的、想談的,皆書於《夢溪筆談》之中,是以整本書的內容「靡所不有」。這也是《夢溪筆談》的終極意義——「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沈括不與任何人接觸,只與筆硯對話,事實上就是與自己對話,他真實面對自己的所知與所不知、真切地面對自己的知識系統,即便「以予為無意於言可也」——即便大家都覺得我寫的是垃圾那又怎樣?這就是透過知識系統所透顯出的真實自我,他真正體現了「古之學者為己」的真義。



      不一定要有個職業才能實踐專業、不一定要有個名位才能展現智慧,沈括在文科世界中開展了自己的理科視野,是以讓他卓越不凡;尤其他的傳世經典《夢溪筆談》更是在退休閑居、與世隔絕時寫出,人一生的成就又與有沒有舞臺有何干係呢?人生命色彩的揮灑,又與偶然的職業與專業有何關係呢?即便當代理科當道,但只要你的人文之心不滅,又有什麼能耗損你生命的熱情呢?《夢溪筆談》便是一個文科老男孩在晚年仍不減熱情,帶著「我要洗心革面�人力可以勝天�夢想近在眼前」的決心而完成。宋代的沈括可以,身處當代多元發展社會中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被職業與專業去束縛自我的想望呢?



      全人知識王:沈括的人文與科學交融的完型知識系統



      或許我們會問,那要怎麼樣才能像沈括一般如此對萬事萬物都充滿熱情,並保持開放的態度?如何不被自己的職業與專業所束縛?關鍵在於所有的知識系統與專業都是互相含攝與流動的,誰說鋼鐵直男不能有繞指柔?我們必須破除這樣的刻板印象與自我定位去試圖突破自我的同溫層。以當前最普遍的分類典範來說,我們常常會戰文組、戰理組,文組說理組沒有人文素養、理組說文組沉浸在幻想而無用的自我世界,但真正的文組與理組只是一種專業的選擇,並不表示文組的專業可以無視理組的知識系統,反過來也是如此。



      是以要突破生命的限制,必須把「舊觀念拋到一邊�現在就開始改變」——我們可以選擇文組或理組作為專業,但不能鄙夷另外一方,否則必然是個具有缺陷的文組或是理組,這也是為何張忠謀會說:通識教育是可帶走且影響一生的盛宴。而當前全球的「混合型職位」(hybrid jobs)比例越來越高,前教育部長潘文忠便曾擔憂地指出:「孩子一路理工到底、一路人文到底,無法適應未來。」這便是專業單向度化所形成的困境——而當代的我們也很容易被困在這個職業分工的陷阱中。



      沈括之所以能夠在那個文科時代跳脫這樣的分工陷阱而成為混合型知識份子,關鍵就在於他的思維與知識系統中並沒有文科與理科之間明顯的界線。這點從《夢溪筆談》的章節分類就可以發現,它有一個相當明確的知識分類系統,相較於同屬於筆談類知識經典的《容齋隨筆》可以發現,沈括有著邏輯分類意識,有意識地以論述類別去區分鋪排章節,有著類似於現代的學科分類系統與圖書分類學的概念,但又沒有今日專業科系劃分與文理之別所形成的過度專業化的困境。從其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異疾、雜誌、藥議等分類來看,幾乎無所不包,但假使單看此一分類,我們大概很難想像這是一本被奉為古代科學之鉅著,因為所謂的科學被融攝在全書的完型(Gestalt)系統中,並沒有文科與理科的意識型態分別。



      是以可以看到沈括在〈雜誌一〉中談論石油、在〈神奇〉篇談隕石、在〈辯證一〉中談冶煉鋼鐵、在〈權智〉篇談如何在窄小密閉空間中設置「雨盤」避免施工人員因沼氣濃度過高而中毒致死、在〈技藝〉篇中談論建築工法、在〈異事〉中談論龍捲風、談海蠻師(海豹)、在〈藥議〉中談論消化與營養學、在〈謬誤譎詐附〉篇談世界上最大的貝類車渠(硨磲)等等。因為這是以事物的本質以、現實的實踐以及個人的視野下所建構的知識系統,而不是簡單的人文與科學的區分。也就是說,沈括並非為了科學而科學,今日我們稱之為科學者,對他而言就是一種理性的探索。



      浪漫科學人:你的科學不是你的科學



      這些所謂的「科學」,在今日或許並不那麼準確,但相對傳統知識份子習慣以神話式的思維或道德系統去解釋諸如五行相生相剋的論述,沈括的論述就多了一種邏輯推論的理性思維。觀《夢溪筆談》最重要的不是讀其科學技術有多精準神妙,關鍵在於去讀當代的科學如何從傳統的人文系統中生成,我們可以將沈括解釋的這些「科學」如同傅大為教授所說,視為東方文藝復興的一環——那是人文精神萌發中所形成的理性意識。是以沈括雖能透過儀器觀測而大抵有太陽、月亮與行星是為球體的天文知識,但仍然有著中國氣學傳統的知識脈絡,認為日月因為是「氣」所構成而無實際形體,是以相遇時不會相互碰撞(第91、92篇);雖然透過物理知識而理解到彩虹乃是雨珠的折射所形成,但仍然有著「虹能入溪澗飲水」推論謬誤,或者說一種人文浪漫(第210篇)。



      有趣的是在第208篇中沈括敘述了一個官員家中遭到雷擊,他很驚異木頭櫃子和漆器飾品都安然無恙,但是置於櫃頂的銀器卻焦黑、掛於牆面的寶刀被融而外邊的刀鞘卻毫髮無傷;因為在他的知識系統中,雷電起火必然先燃燒易燃且脆弱的草木,金屬堅固而耐火,是以雷電中木製品毫無損傷而鐵製品被毀,對他來說是驚奇的!這在今日看來不禁令人莞爾,沈括或許在不經意中發現了避雷針的原理而不自知呢!但關鍵在於沈括由此一事件中得到的結論是:「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區區世智情識,窮測至理,不其難哉!」一切的科學與生活的進步,不都是從沈括這種探索分析的理性精神、去看見自我的不足進而去追尋解答而來的嗎——上個時代的玄學,就是下個時代科學。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我們可以理解到,所謂的「科學」從來不只是科學的問題,而必然是「人」的問題。在第二一四章〈世有奇疾〉中,沈括的記敘很可能是觀察到了類似於今日的漸凍人症、失讀症、黃斑部病變與小胖威力症候群的病症,只是那時他並不知道致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療,甚至直到今日醫學如此發達的年代,我們的醫療也未必能夠治癒這些病狀;但重點是沈括特別如此細膩地記載各項病理症狀,其初衷來自於「終以此不幸,無人識其疾,每為之哀傷」的同理心,正是這樣的素養,使得醫學與人文得以交融,避免了醫學倫理諮商開創者李查?詹納(Richard M. Zaner)所指出傳統哲學與醫學老死不相往來所造成治療過程中的倫理問題及病患的痛苦——一種過於客觀與理性的醫學思維。



      同樣地,沈括也體認到:科學的歸科學、政治的歸政治是不可能的。第九十三章中他就提到:有一個「江湖術士」做了一個會抓打老鼠的木頭人偶「舞鍾馗」給皇室的人,吸引了朝廷的注意,並藉此指出當時曆法的缺失與錯誤——假使這個精通曆法的學者堅持以專業且客觀的身份存在,那麼他永遠無法矯正國家的曆法。而第九十六章沈括也提及:宋代時由天文院與司天監兩個機構分別觀察天象,再各自將紀錄送交朝廷做比對,以精確校準曆法與天象記載,這是相當科學的制度,但當時的士大夫多便宜行事,兩個部分往往約定好交出同樣的數值來免責。沈括曾對此提出糾舉,但終究不敵官僚體系,半年後又恢復了這樣的陋習。



      我心即世界:心中只有科學便沒有了科學



      沈括能夠在這些黑暗的政治現實中繼續保有熱情去探索一切,關鍵就在於其不為職業與專業去限制了自己生命的寬度,他讓自我成為一複合性人才——文科先生的一面讓整個世界都是他的遊樂場,理科男孩的一面讓整個世界都是他的實驗室。是以假使你只看見《夢溪筆談》中的科學,那只是一本充滿錯誤的科學筆記與猜想;但如果能夠同時看見其中的人文思維,這會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文明歷程、開創人類文明的火種源。是以,不要再執著於文科先生或是理科太太,永遠不要讓自己成為單向度的人,跟著沈括一起看見世界的精彩,也讓自我成為精彩的世界——「今天、新鮮、改變、再見」——在《夢溪筆談》中建構一個複合性的自我!



    ?




    其 他 著 作
    1. 知識的時代:宋代人如何研究磁鐵、中藥、物理學,「考古」到戰國時代?最偉大的古代科學家沈括,與中國科普經典《夢溪筆談》
    2. 夢溪筆談
    3. 圖解夢溪筆談
    4. 罪在當代,遺禍千秋(簡)
    5. 夢溪筆談校正等7種 (上下)(四版三刷)
    6. 新校正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