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追尋馬吉影像:從南京到紐約

追尋馬吉影像:從南京到紐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933501
陳旻
?閎人文工作室
2025年4月18日
250.00  元
HK$ 212.5  






ISBN:9786269933501
  • 規格:精裝 / 576頁 / 17 x 23 x 8.0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尚未分類 ]











      守護歷史真相究竟有多艱難?整件事情的起因,是我在採訪中發現並質疑存在對歷史真相的扭曲,卻被要求用我自己去考證的結果來證實與澄清。求實存真的記者職業操守促使我去考證歷史,才意外地有了一個個「後來」。



      自從2017 年12 月第一次採訪邵子平,到2019 年實現馬吉影像卅七分鐘「一寸盤」捐贈給南京,對江蘇記者站追尋史料,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從董事長到普通編輯都給予全力支持。整個過程中,每當有階段性進展和重大發現,報紙與各新媒體平臺及時發表專題與動態消息,向讀者和社會各界公佈,推動史料回歸。至2024 年12 月,七年時間裡,《大公報》、《文匯報》共推出廿三個整版專題版面、百餘篇文章,詳細介紹了馬吉影像從發現、核實,到追尋、回歸等的全過程,展現了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文章報國與歷史擔當。



      歷史記憶的傳承不是簡單的重複,需要有更豐富真切的表達方式。《從南京到紐約 追尋馬吉影像》,我用平實的文字與現場圖片記錄歷史。在追尋過程中,我們不僅找到了馬吉影片卅七分鐘版膠片,更找到了人性中最珍貴的東西:勇氣、善良、對生命的敬畏與責任心。



      感謝紐約「聯合會」的信任,感謝張連紅老師的援助,感謝臺灣朋友林深靖、鐘秀梅、楊祖珺老師的相幫,感謝楊善堯博士的支援。他們期待本書在臺灣出版,期望有更多的青年從觸摸歷史中感悟民族苦難,更加珍愛和平,擔當歷史使命。



      歲月摩挲,讀史明世。撰寫《從南京到紐約 追尋馬吉影像》一書,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不只是對歷史事件的忠實記錄,而是透過歷史事件呈現背後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民族精神,讀者能從我的文字中聽得見歷史悠長的回聲。



    本書特色



      ★ 本書是紀念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系列專書



    各界推薦



      父親竭盡全力向世界展示日本人當時的可怕之舉。—大衛·馬吉



      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統治已達無以復加的程度。在此期間,美國主教派教會佈道團成員、使館顧問約翰•馬吉拍攝了影片。這部電影是日本人所犯殘暴罪行有說服力的見證。約翰•馬吉已在南京待了廿五年。馬吉先生親自向大使館提供了一部拷貝。隨拷貝附上各個剪接圖像的英文解說詞。解說詞和影片本身都是一部令人震驚的時代文獻。—1938 年2 月10 日,《羅森給德國外交部的報告》



      我會(即「聯合會」)集中智力財力,做南京大屠殺的實況專研,終尋獲震驚世界之「馬吉的見證」原始紀錄片的製作。馬吉原為南京大屠殺期間留居南京的美國牧師,曾目睹遭日軍屠戮及強姦受難人的慘狀,以暗藏的電影攝影機,偷攝偷運出境。該片為歷史上極稀有之珍貴紀錄片之一。—1993 年「日本侵華聲討大會」發言,唐德剛



      《紀念抗戰·對日索賠—海外華人團體推動索賠經過及目前相關組織簡介》這是作為歷史資料可信度極高的膠片,展示了南京大屠殺中日軍的殘暴,是相當珍貴價值的膠片。—1991 年7 月3 日,日本立教大學,栗谷健太郎(音)(NHK 午後九時新聞播報)



      這個膠捲的拷貝曾在戰爭結束後被帶到美國、日本和德國,但後來行蹤不明,研究者們一直在尋找「鬼片」,現在以令人震驚的心情看到了。這個影像雖然不能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全貌,但卻成為揭開南京大屠殺事件真相的重要線索。—1991 年7 月3 日,日本拓殖大學,旗生彥教授(音)(NHK 午後九時新聞播報)



      文物與文獻互相佐證罪行,影像和案例共同實證歷史,是此次卅七分鐘版馬吉影像面世的最大貢獻。這部極具文物價值、文獻價值的影片,是日軍侵華罪行的光影鐵證,「一寸盤」定在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回歸南京,將和《拉貝日記》《東史郎日記》一樣,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又一里程碑。—2019 年12 月13 日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專家、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連紅



      如果不是那些誠實、無畏、受過較好教育的美國傳教士目睹南京大屠殺,並為我們留下大量無可抹殺的證言,人類歷史重要的一頁也許會被遺忘。—著名中國近代史專家、曾任美國日本侵華研究會會長,吳天威



      所有紀錄歷史的介質中,影像具有資訊的豐富性、事件的真實性、場景的可感性。無論從歷史、傳播還是法律的角度來看,影像史料都是最為珍貴的。所以,尋找馬吉影像的意義不言而喻。—2025 年2 月12 日江蘇廣播電視總臺節目研發與受眾研究中心主任,張建賡


     





    推薦序�張連紅�歷史從未離開——陳旻著《尋找馬吉影像》序





    第一部、2017 年,發現卅七分鐘馬吉影像線索

    第二部、2018 年,卅七分鐘膠片重現紐約

    第三部、2019 年,卅七分鐘馬吉影像回南京的崎嶇路





    第四部、尋證南京大屠殺 紐約創立「聯合會」

    第五部、三部紀錄片成就歷史經典



    後記�陳 旻�守護歷史真相

    附錄





    推薦序



    歷史從未離開——陳旻著《尋找馬吉影像》序

    張連紅




      認識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站長陳旻老師的時間並不長,2016年12 月27 日,一直從事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調查的李曉方先生來南京,陳旻老師同他是戰友,我們一起見面認識,其後涉及有關日軍暴行方面報導時,我們時有交流。2017 年12 月國家公祭前夕,陳旻老師為了專題報導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邵子平先生來採訪我,接著在尋找馬吉影片的過程中,我們的聯繫日益頻繁。令人驚喜的是,現在呈現我面前卻是一部沉甸甸也許只有她能寫的書。



      1980 年代初開始,日本右翼不斷瘋狂掀起否定侵略、否定南京大屠殺史實等各種活動,海外華人華僑為了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七三一細菌戰、慰安婦等暴行,紛紛成立各種組織,搜集史料,舉行集會,對日本右翼的錯誤言行進行了有力鬥爭。其中1991 年3 月成立的美國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在邵子平、唐德剛、陳憲中、吳天威、吳章銓、姜國鎮等人領導下開展的系列活動影響較大。但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一直沒有人對海外華人華僑維護抗戰史實的活動進行系統研究,事實上也沒有一位合適人選能去做海外華人的訪談研究。2019 年2 月,為了商討去美國尋訪馬吉影片一事,我去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拜訪陳旻老師,在交談過程中,我突然發現陳老師是做這一課題的最佳人選,寫一本關於美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在海外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追究日本戰爭責任歷史的著作,這一建議得到陳旻老師的積極回應。雖然這幾年新冠疫情不斷反復,中外訪問交流基本中斷,但這一切都難不倒記者出身的陳旻老師,現在一本近卅萬字書稿就呈現在我的面前,真是令人敬佩萬分。



      尋找馬吉影片的傳奇人物是邵子平先生。邵先生出生於1936 年南京的鼓樓醫院,對南京很有感情,其父親邵毓麟曾任中華民國駐韓大使。邵先生早年留學德國,專業是法律,後來在聯合國總部人力資源和法務部工作。為了駁斥反擊日本右翼,邵子平較早參加紐約的「對日索賠會」,1991 年3 月又發起成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並任創始會會長,舉辦各種活動抗議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殺言行,支持張純如女士撰寫英文南京大屠殺史,參與尋找和策劃公佈《拉貝日記》,並奇跡般找到馬吉影片,製作成紀錄片進行廣泛宣傳。我認識邵先生也有廿多年了,他對我校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包括我本人的幫助非常多。我們中心在1998 年12 月成立之時,我的導師張憲文老師就建議我邀請邵先生擔任研究中心的兼職教授。在中心成立的最初幾年中,邵先生特別關心和支持我們研究中心,多次前來中心指導工作,推薦了許多外國學者來中心訪問交流。我第一次見到邵先生是1999 年12 月在東京召開「戰爭責任與戰後賠償」國際市民研討會上,他專門召集我們從大陸來的學者榮維木、蘇智良、王選和趙建民等一起商量籌備在美國召開國際會議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2001 年5 月,他從美國專程到我校參加紀念魏特琳逝世六十周年暨南京大屠殺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邵先生的引薦下,研究中心協助新加坡柯冰蓉女士,整理出版了孫建成先生的調查手稿《日侵時期新馬華人受害調查》一書。最令我感動的是他曾許諾將他父親留在南京中央路上的一棟別墅(如能申請返還)免費提供給中心做辦公室。最近幾年,邵先生最念念不忘的是敦促我們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進行專業挖掘,用鐵的事實回擊日本右翼。在陳旻老師的執著努力下,卅七分鐘馬吉影片膠片最後成功捐贈給南京,邵先生功不可沒。



      很榮幸我有機會參加了紀念館組織的前往美國尋找馬吉影片檔案資料的活動。由於陳旻老師的極力促成,2019 年4 月我和楊夏鳴、劉燕軍一起終於成行前往美國,先後到耶魯大學神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和裡士滿大學的圖書館,以及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影片的資料部,查閱了有關馬吉影片以及日本侵華和中國抗戰等相關影視資料,拜訪了聯合會時任會長姜國鎮和吳章銓先生,並一起觀看了1991 年聯合會製作的卅七分鐘版馬吉影片,雖然沒有能直接帶回卅七分鐘馬吉影片膠片,但此次美國之行,我們搜集拷貝了幾乎所有不同版本的馬吉影片。在美國搜集馬吉影片的過程中,我們有一個微信工作群,除了我們團隊三人外,還有時任紀念館館長的張建軍和陳旻老師,陳老師幾乎每天都在密切關注我們工作的進展,一起商討對策,這些陳老師在書中都有十分生動的記錄。現在回想起來,她的工作激情和執著精神,真令人感動!如果沒有陳老師的不斷催促,我們專程赴美搜集馬吉影片的計畫可能也不會如此之快,也許隨著2019 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說不定赴美尋找馬吉影片之行就無法成行了。



      新聞學與歷史學相通,作為記者出身的陳旻老師,在報導南京大屠殺相關題材時,總是能夠獨闢蹊徑,發現常人不太關注的線索,並能夠動用一切社會資源,深度挖掘細節,成一家之言。從新聞學角度來看,這是一部新聞紀實報導的傑作,而從歷史學角度而言,則是一本學術史研究的名篇,拜讀之後,令人獲益匪淺。



      一是填補了學界研究的空白。1980 年代日本發生修改教科書之後,海外華人華僑在世界範圍內成立了許多民間組織,他們通過組織各種活動聯合起來追究日本戰爭責任,發起對日索賠,持續開展保釣行動,組成世界女性戰犯法庭對日軍性暴力進行審判。隨著時間推移,諸如唐德剛、吳天威、楊覺勇等著名學者相繼離世,更多的一大批運動領袖也已進入耄耋之年,亟需有人能夠通過訪談方式留下海外華人華僑維護抗戰史實的歷史。陳旻老師以尋找馬吉影片為線索,通過採訪聯合會一些創始人和重要骨幹成員,查閱了大量第一手文獻資料,較為全面地梳理了1980 年代以來聯合會維護南京大屠殺事實的歷史,填補了學術界研究的空白,對推動海外華人維護抗戰史實活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挖掘了聯合會維護抗戰史實重要活動的生動細節。本書以尋找馬吉影片為切入點,第一次較為全面介紹了美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在海外揭露日本侵華史罪行的各項活動,如邵子平先生千里追尋,最後卻在家門口發現馬吉影片的神奇過程。又如作者採訪了姜國鎮和紀錄片《馬吉的證言》導演王正方,較為詳細揭示了《馬吉的證言》和《奉天皇之命》紀錄片製作的因緣和艱辛,特別是當年作為一名留美學生的林立一次性捐款兩萬五千美金的壯舉,邵子平先生發現在支票上少看一個「零」後的萬分驚喜。1991 年和1992 年,聯合會籌措了卅五萬美金,依據卅七分鐘馬吉影片,先後拍攝、編制了歷史文獻紀錄片《馬吉的證言》和《奉天皇之命》,在全美各大社區和大學巡迴放映了近百場,並在日本等電視臺放映,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書中揭示了許多華人華僑全身心投入和踴躍捐款的感人故事,至今讀來仍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三是引領了學術史研究寫作的新範式。作者是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資深記者,採訪報導了數百萬字新聞紀實報導作品,特別是圍繞馬吉影片在香港《大公報》和《文匯報》上進行了系列深度專題報導,在新聞界有很大的知名度。本書突破了以往傳統以文獻研究為主的範式,而是以歷史事件活動為載體,採訪了聯合會廿餘位重要當事人,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豐富而珍貴的素材,並運用歷史學考據法,追求客觀真相,彰揚了海外華人華僑滿腔的愛國熱誠。全書情節生動,文字流暢,妙筆生花,引人入勝。



      陳旻老師在書中說過:「凡是能做成事的人,必須得具備異於常人的執著。」誠哉斯言!歷史從未離開,遲早都會被人記住書寫。



      謹此向所有致力於維護抗日戰爭史實的海外華人華僑致敬!向陳旻老師致敬!


    張連紅

    2023 年7 月於仙林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