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吝嗇鬼與揮霍者:行為科學家真相全揭密!從人際衝突、情緒勒索、價值矛盾、擇偶交友到宿命世襲的金錢心理學

吝嗇鬼與揮霍者:行為科學家真相全揭密!從人際衝突、情緒勒索、價值矛盾、擇偶交友到宿命世襲的金錢心理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43150
史考特.瑞克
謝慈
方言文化
2025年4月25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7643150
  • 叢書系列:智富人生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智富人生


  • [ 尚未分類 ]











    談錢傷感情,不談錢萬萬不行。

    突破「錢事」盲點,「金生」幸福順利。



      你是不是有以下經驗:買了喜歡的東西回家,但家人問了你花多少錢,你的報價是實價的對半;聚會場合一聊到彼此薪水,瞬間風雲變色全場靜默;回家路上你買了喜歡的東西要送給伴侶,結果伴侶嫌棄說這很浪費;孩子這個月的才藝補習費要繳了,說好要出錢的伴侶,又一臉心不甘情不願的掏錢出來,好像要他的命一樣……。



      上述的事情都是錢事,一談到錢大家都覺得傷感情。也往往誤以為事情的癥結是手邊的錢不夠多,只要錢夠多一定就沒問題了吧。但事情可沒這麼簡單,有些人明明很有錢,但卻一毛不拔,吝嗇的要命,對錢有莫名的執著。也有些人的確賺很多錢,但花錢如流水,把自己搞成月光族。如此看來,問題並不是錢多錢少,而是金錢心態出狀況。



      改變金錢觀思維,生活百事順暢無礙

      金錢與人際關係密不可分,但談論財務問題往往讓人感到壓力。人們可能會隱瞞支出、對伴侶撒謊,甚至因金錢觀念不同而爭執。研究顯示,財務爭吵比其他衝突(如婆媳問題)更容易導致離婚。此外,許多人對自身財務狀況的感受,與客觀現實並不一致,造成焦慮與不滿。



      本書作者是長期研究消費者行為的行為科學與行銷專家,並且跨領域與心理學、經濟學甚至神經科學等學科合作,他與研究夥伴們發展出「吝嗇-揮霍」量表。透過量表的自我檢測,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吝嗇鬼」、「和諧消費者」又或是「揮霍者」。知道自己的消費心態,便可反映出你的金錢心理。依據作者的研究發現,不論是「吝嗇鬼」或「揮霍者」他們的對錢的思維模式,對其身心健康有所影響。



      人生給我們許多學習金錢和感情的機會相當有限。搞定錢事,就能發現生活百事不哀。甚至能與周遭的人們更加和諧的相處。



      用行為科學,擺脫金錢的致命吸引力

      作者透過神經科學實驗證明,「付錢的痛苦」確實存在,且吝嗇鬼的大腦在面對支出時,會產生更強烈的不適感。這種心理可能來自童年財務困難的陰影,導致即使財務改善,仍難擺脫對金錢的焦慮。此外,他們也發現,吝嗇鬼與揮霍者的性別、學歷與職業類別有一定關聯,例如工程與科技領域的從業者較容易成為吝嗇鬼,而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則相對容易出現揮霍者。



      知道原因也更需要解決方案,作者也分別為了吝嗇鬼和揮霍者提出調整與改善的解方,讓他們在人生路上,不再過著如此不安或備受抨擊。



      研究顯示,夫妻對彼此花錢方式的評價,能預測婚姻是否穩定。此外,決定如何管理財務(如合併或分開帳戶),也會影響關係的和諧度。本書也會提供伴侶之間錢事的協調知道,從中可以找到適合你與伴侶的最佳模式。



      此外,孩子的金錢教養不能等,不論是窮養或富養都有其利弊,更有可能結果不如你所料。畢竟,父母親的金錢心理就是孩子最大的學習來源,與其刻意為之,不如找出最適合你們的方式,來避免複製出下一個極端的吝嗇鬼或揮霍者。



      長久以來,要為了麵包或是愛情,一直是個大哉問。而作者也透過研究發現,金錢與愛情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最理想的狀態,是找到心理健康與財務穩定的平衡點。無論是吝嗇鬼或揮霍者,都能透過調整行為與觀念,改善與金錢的關係,進而提升人際關係的品質。



      透過本書認識你的金錢心理,在金錢和健全關係中取得最佳平衡!讓你的生活與理財之路不再崎嶇。



    本書特色



      ◆挑伴侶重三觀,本書能幫助你有效率的了解自己與對方的金錢觀,並且找出和諧之道;

      ◆不論是對金錢感到匱乏或是無感者,能從本書找到自己的理財心魔;

      ◆教導找出的適合自己和諧金錢心態,幫助讀者突破錢事困惑。



    專業推薦



      慢活夫妻 George & Dewi|暢銷書《慢富》作者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聰明主婦|財務導師、《盤點致富》作者

      RYAN爸爸|投資理財達人、《股息流》作者

    ?


     





    前言 豪奢城市的金錢與快樂

    那些揮霍荒唐事,要放手遺忘

    測出自己的用錢性格

    金錢和心理健康的最佳平衡點



    第1章 心如刀割的感覺,吝嗇鬼最明白

    一毛不拔,避免心痛的防衛機制

    吝嗇鬼與揮霍者的樣貌

    「節儉」錯了嗎?

    窮困拮据會在腦中刻下陰影

    機會成本思維,出手更精明

    小錢計較愈多,隱性傷害愈重

    符合特定條件,小氣會變大方



    第2章 浪擲千金的快感,揮霍者最了解

    心理帳戶,支出倍增的源頭

    買不停的兩大主因

    明知買了會後悔,為何忍不住?

    「花錢如流水」的背後真相

    寧願及時行樂,不願錯過遺憾



    第3章 改變金錢觀,從寬心和理財著手

    給吝嗇鬼的放鬆指引

    給揮霍者的節制方案

    改變消費慣性,避開兩大風險



    第4章 心心相惜也相互傷害的致命吸引力

    喜劇開場,悲劇謝幕的冤家

    金錢觀相符,為何仍吵不停?

    「我們買得起」,荷包失守咒語

    何苦折磨彼此,消弭衝突有解方



    第5章 你的錢、我的錢,或是我們的錢?

    交換或共享,暗藏計較心機

    收入差距,靠「心理洗錢」均衡

    三種帳戶模式,幸福感大不同

    結婚條件,該不該事先談好?

    減少鋪張浪費,共同帳戶很有效

    合併錢包怕受限,折衷方案可試



    第6章 「半透明」財務關係,剛剛好的坦承

    喝杯拿鐵,有那麼嚴重嗎?

    評判對方花費,先知來龍去脈

    金流透明沒祕密,悲劇的前奏

    自我管理與相互稽核,那個好?

    家庭不是法庭,無須鉅細靡遺

    出於愛的善意謊言,是需要的



    第7章 禮物有玄機,其中暗藏祕密語言

    給人驚喜能創造最大價值

    這樣探聽,能了解對方「想要」

    心意大小,取決「犧牲」多寡

    誤踩送禮地雷的警世案例

    禮物能直達心坎的四建議

    錯送禮物難免,有心最重要



    第8章 金錢觀如基因,會傳承下一代

    身體力行比口頭叮嚀更深刻

    孩子愈大,用錢氣質愈像爸媽

    面對錢事歧見,選CP值最佳解

    家庭金錢教育,謹記三原則

    結語 為了錢?為了愛?

    積少成多,賺來伴侶?

    除了愛與錢,這件事很關鍵

    這一切都與幸福最相關

    著手改變,做出最合理選擇

    致謝

    附錄

    參考資料



    ?





    前言



    豪奢城市的金錢與快樂




      我們與金錢之間到底有著多麼錯縱難解的關係,以至於我們對於金錢不斷迴避,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只要一談到錢,大部分的人就充滿矛盾、言詞閃爍,怎麼也不肯有話直說。我們不會詢問其他人的收入,但卻會暗中較勁,藉此判斷自己的社會地位。我們隱瞞對金錢的胃口,創造出所謂的「需求」。我們從不揭露自己賺多少錢,或是銀行有多少存款。然而,在不該花錢的時候,卻叛逆地揮霍。我們不願意(有時害怕)為自己爭取更高的薪水,也覺得討價還價有失尊嚴。我們會對另一伴和朋友撒謊,吹噓自己用多麼划算的價格買了某些東西。



      麗茲.裴爾莉(Liz Perle)1



      許多人對金錢的想法和感受並不理想。假如連收支平衡都很難做到,那顯然問題很大。不過,即便財務狀況良好,我們對於賺錢、花錢和理財的心理經驗,恐怕還是令人擔憂。舉例來說,回想一下終於還清一大筆債務的經驗吧。我們可能會希望,最後一筆還款會帶來喜悅,或至少讓人鬆一口氣。但實際上,我們的心裡卻更為複雜。作家及千禧世代職業倦怠的專家安妮.海倫.彼得森(Anne Helen Petersen)曾經從一些償清大筆債務的人身上,觀察到某些與預期相反的反應2:



      終於還清學生貸款時,我其實覺得有些羞愧。我應該要很開心,但是同儕們似乎多都在十幾年前就還完了?…相反的,我以自己的人生為恥,因為花了這麼久才還完,中途還需要別人的幫忙。我終於能還完,也是因為運氣很好而已。



      艾米莉亞,四十五歲



      我以為還清貸款,能讓我大大鬆一口氣,覺得欣喜若狂。實際上是,卻也不是。我覺得有點生氣——就像是我莫名其妙被戲弄了?我戲弄了自己?我總覺得自己應該更聰明一點,就不會陷入這樣的境地。我已經期待還清貸款好幾年了,但是這麼做卻讓我更生自己的氣,為什麼一開始要欠下這麼多錢。



      喬安娜,三十七歲



      以上的例子只是九牛一毛,說明了人們對金錢的想法和感受,其實不符合他們的理想。人們可能會過度執著於自己的帳單、收入,或是同事的收入。(身為公立大學的教授,我只要按幾個鍵,就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同事的薪水。截至今日,這個舉動從未替我帶來任何快樂3。)這或許不只對金錢產生負面感受,也會對這種負面感受產生更負面的感受──就如同麗茲.裴爾莉在其回憶錄中所寫的:「我認為自己在財務上的恐懼是一種特權……我充滿罪惡感,就像許多和我對談的女性那樣。我們都擁有許多,卻還是很焦慮4。」無論擁有多少,我們和金錢的關係都很複雜。



      當人們墜入愛河時,這樣的複雜性會變本加厲。有些情侶會主動應戰(例如向理財專家諮詢,或是創立共有銀行帳戶)。有些訂婚的天主教伴侶,會參加婚姻預備課程,在眾多主題中,就包含夫妻該如何理財。不過,就算情侶想要迴避關於金錢的敏感話題,這個主題還是無法避免。生命中大部分的重大決定,例如該選擇哪份工作、該住在哪裡、該努力生幾個孩子、該何時退休等等,都和金錢密不可分,也是親密關係中必須面對的。某種角度來說,結婚這個決定本身也和財務有關。舉例來說,當同性婚姻於二○一五年在全美國合法化時,美國喜劇演員與作家大衛.塞德里(David Sedaris)立刻向他的同性伴侶修求婚,但這並不是因為愛。求婚的目的完全是婚姻帶來的財務利益。大衛向修保證,除了會計師外,他誰也不會說。修的態度則是猶疑不定,說:「只是錢而已。」大衛無法理解,回答:「只是個芒果大小的腦瘤而已。只是個我雇用來趁你睡覺時悶死你的人而已。錢怎麼會只是錢而已?」5



      當伴侶必須討論重大議題,努力做出決策時,金錢不只會帶來壓力。無論是否願意,伴侶通常能觀察彼此的個人財務決策,例如如何面對學貸,或是如何援助財務困頓的雙親。舉例來說,美國網路雜誌《Slate》某期建議專欄中,有某位男士提問:「我的妻子用我們的存款,將家人從金字塔騙局中拯救出來,不過3萬美元(約新台幣96萬元),就這麼沒了6。」(專欄建議這對夫妻應該去做伴侶諮商。)除此之外,假如我很擔心伴侶得知某項採購行為後的看法,對方就可能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影響我的購物行為,這會讓我延遲或下定決心花錢7。



      那麼,金錢的壓力對關係的品質又有多大的影響呢?金錢難道不只是關係中的壓力源之一嗎?不盡然。金錢相關的爭執傷害力特別強,甚至超過婆媳等姻親問題8。一份著名的研究在一九八○年到一九九二年間,追蹤了多對結婚的夫妻。社會學者保羅.亞馬托(Paul Amato)和史黛西.羅傑斯(Stacy Rogers)發現如果在一九八○年認為伴侶的「花錢方式很愚蠢 」,幾乎就能肯定在一九九二年呈現離婚狀態9。(已知對伴侶不忠是離婚主因,但對於伴侶的花錢方式感到不滿也會造成嚴重影響10。)同樣的,如果請剛離婚的夫妻反思婚姻破滅的理由,他們通常會提到金錢上的爭執11。要說金錢能輕易讓親密關係失序,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現在,你或許會想問,當人們為了金錢而爭吵時,到底在爭什麼?許多兩性專家都認為,這些爭執的核心,其實比想像的還要更加深沉12——表面上和金錢有關的爭執,實際上可能牽涉了關係中既有的、根本性的問題(例如溝通不良、目標不同,或是權力不對等)。這或許是真的,但我們處理金錢問題的方法,可能會造成一些新的心理衝突。舉例來說,新婚夫婦可能會選擇過度透明或太不透明的銀行帳戶架構,讓他們過度了解或無法觀察另一半的花錢方式,這會影響接下來許多年關於金錢的討論和爭執。又或者,其中一方可能會選擇成為家庭主婦或主夫,由另一方負責賺錢。這樣的收入該如何進入家庭中,難道還不明顯嗎?應該要直接進入賺錢者的個人帳戶,或是兩人的共同帳戶呢?假如是共同帳戶,雙方都可以在有需要時自由提款嗎?這些看似枝微末節的問題,其實會影響家管那一方的心情,甚至讓他們覺得不被愛或沒有價值。不只人們的心理會單方面影響用錢的方式,用錢的方式也會影響心理。



      如果上述和金錢相關的煩惱讓你感同身受,我可以幫上忙。我花了許多年,研究人們如何在金錢和心理健康之間取得平衡,而且不只是個人的層面,更關乎人際關係的健全。要取得平衡並不容易,如果過度聚焦在其中一邊,通常只會帶來遺憾。我的研究顯示,優先順序的選擇通常來自人們長期對金錢的態度。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金錢觀往往是壓力的來源,特別是當身處在親密關係中,另一半卻抱持著相反的態度時。本書的立論基礎是,如果能深入了解我們在花錢上的傾向,就能調整行為,並改善人際關係。只要有適當的引導,人們都能改變13。我的目標是提供最終極的引導,幫助大家訂定財務決策的計畫,妥善面對親密關係中的財務層面。



      我的作法可能和坊間書店裡看到的心靈成長或個人理財書籍都不同。我提供的引導,都有扎實的行為科學基礎,有多扎實呢?聞名全球的保守派個人理財大師戴夫.拉姆齊(Dave Ramsey)便曾說我是個書呆子14。



      當然,行為科學並未解決金錢和人際關係所有層面的問題。然而,我會告訴各位,哪些建議還有待商榷,以及哪些部分是科學家尚未取得共識的。不過,在這趟以科學為基礎的旅程開始之前,我想先分享是什麼啟發了我對複雜金錢心理學的興趣。最初,我並不是以冷淡旁觀者的角度進入這個領域的。



      那些揮霍荒唐事,要放手遺忘



      花錢是我的童年很重要的一部份。身為家中獨子,在休士頓長大,花了很多時間和母親及外婆逛百貨公司、車庫拍賣、賓果遊戲間裡──都是些會讓人們打開皮夾的地方。我很享受這一切,但外婆開始對這些地方的千篇一律感到厭倦。當我十歲時,她說服外公搬家到賭城拉斯維加斯。我很不捨,不過青少年時期,父母時常帶我去拜訪他們,有時一待就是幾周。我們可不是去參觀胡佛水壩,或是欣賞內華達州的自然美景。不,我們造訪的是各家賭場,享受內部的奢華娛樂——秀場、餐廳、商店、保齡球場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老(很遺憾,現在依然如此),所以當我獨自安靜地穿梭在賭場裡,或是在運動彩券下注站看棒球時,完全不會引起保全的注意。我可以偷偷參與一些賭博活動:賭場的餐廳能讓客人輕鬆在基諾(keno)遊戲 中下注,這個像樂透彩券的遊戲每十多分鐘會開獎一次。當主持人四處蒐集下注單和籌碼時,並不會特別調查是哪一位客人下的注。輸掉一、兩塊錢的事很快就能拋到腦後,但偶爾賺到十美元或二十美元,則會讓人欣喜若狂,難以忘懷。



      在這些賭場探險中,我從未親眼見過可視為喪心病狂的一擲千金。我的家人們通常會待在受當地人歡迎的中價位(對賭城來說)飯店——宮廷驛站酒店(Palace Station),這裡最有名的故事,就屬O.J.辛普森(O.J.Simpson) 闖入這裡的房間,持槍搶走一些運動紀念品。



      如果某個下午手氣不好,大家頂多有些許難過罷了——我們從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陷入金錢危機。此外,明天也可能贏錢啊!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旅程的本質其實是在累積債務。(直到我開始回憶母親時, 才想起她在某次手氣特別差的長期旅程中,甚至需要父親匯錢給她。因為父親沒辦法請這麼久的假,從休士頓送錢過來。)我當初只知道,這樣肆無忌憚地花錢,其實不需要太有壓力,反而還滿有趣的。



      不過,當時年紀小的我也很早就注意到,並非每個人都喜歡這種毫無節制地花錢。我深刻地記得,外婆努力隱瞞她在某套設計師套裝上花了多少錢(飛快地剪掉標籤、丟掉袋子和收據,並且暫時藏在後車廂裡),以免被外公碎念一頓。我的朋友們也有著南轅北轍的金錢觀,好友強納森從過去到今日都是無拘無束的揮霍者(Spendthrift),他還曾登上《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的文章,內容是買了太大的電視,以致婚姻觸礁的人15(當然,他也參加了我二十一歲生日的賭城之旅)。相反的,我卻很難說服好友艾倫花任何錢。每次看到我欣然掏錢,他都會顯得驚奇又困惑。舉例來說,當美國搖滾樂團珍珠果醬合唱團(Pearl Jam)在二○○○年舉辦巡迴演出時,發行了記錄每場表演的「官方盜版專輯」(Official bootleg) 。這兩至三片CD的合輯零售價大約是20美元(約新台幣640元)。身為長期歌迷的我,過去只能透過非官方管道得到他們的現場演出記錄,如今聽到這個消息簡直太開心了。雖然我並沒有買下全部的七十二組的合輯,但還是買了不該買的數量(從任何標準來看都太誇張)。艾倫喜歡在搭我的車閒晃時,一起聽這些專輯,但卻會合理地質疑我的購物行為。例如他會問:「〈Even Flow〉這首歌在波士頓、瓊斯海灘和聖地牙哥,聽起來不都一樣嗎?真的有必要買這些專輯?」當然是不一樣啊!〈Even Flow〉在不同的城市演出時,後面接的歌曲都不一樣—所以,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



      接觸到這麼多對於花錢和存錢的不同觀點,我不禁開始對金錢的心理學感到好奇。不過,一直到研究所時期,我才能為不斷觀察到的態度賦予名稱:吝嗇鬼和揮霍者。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