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放下一點點也可以,不執著的活法:你放下的,終將以更好的樣子回到你身邊

放下一點點也可以,不執著的活法:你放下的,終將以更好的樣子回到你身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022033
名取芳彥
邱顯惠
高寶
2025年4月16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6264022033
  • 叢書系列:Break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reak


  • 心理勵志 > 生活哲學











    ★作者在日累計銷量突破1,000,000冊!

    ★熱銷450,000冊《有些事不必在意》作者──名取芳彥,

    以明快之語揭示人生真諦,讓人豁然開朗的「無常法則」。

    ?

    ◤焦慮與不安,並非來自外界,

    而是因為看不透、放不下。

    當你不再執意追求,允許執念鬆動,承認生命有其流動性,

    那些原來長久執著卻求而不得的事物,

    反而會在某個時刻意想不到地獲得。◢

    ?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痛苦」所組成的。

      無論是工作、人際關係、未來,還是健康……

      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到焦慮、沮喪,甚至煩躁。

      世上有許多事情無法如我們所願,越是執著,反而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

      在知曉「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不變的」的「無常法則」後,

      就能盡力而為, 將精神集中於當下,

      即便面臨迷惘, 也能從容等待「足以做出決定的時刻」。

      一旦自己改變, 也將牽動他人及身邊一切,

    ?

      隨之誕生新的可能。

      當你懂得關係終有盡頭, 就能快速切斷不好的關係,

      並用一期一會的心態珍惜好的相遇;

      當你接受人生本來就充滿突發狀況, 就能不再執著特定做法或經驗,

      並在意外來臨時靈活應對。

    ?

      【當人生迷惘時的達觀心態】

      ◎若是在釐清事實或情況後選擇放棄,反而是合理的選擇

      ◎如果毫不懷疑地將計較得失的心態融入人生,最終只會讓自己孤立無援

      ◎因為還沒做出決定而無法行動,那麼,「等到能夠做出決定為止」也是一種策略

    ?

      【當人際關係受挫時的達觀心態】

      ◎先想好自己可能會被批評幾個缺點,實際聽到時就不會真的大受打擊

      ◎把每一次見面都當作最後一次,珍視對方的優點,包容對方的缺陷

      ◎信任固然重要,但做好「被背叛的覺悟」是保護自己的重要手段

      ◎不必強迫自己成為一個重情重義的「好人」,因為人能付出的心意是有限度的

    ?

      【當工作上遇到困難時的達觀心態】

      ◎有時努力不一定馬上就會變成收穫,在播下的種子收成前,需要精心照護與耐心靜待

      ◎船到橋頭自然直不是擺爛,而是盡己所能後讓自己不再焦慮的應對之道

      ◎比起完美主義,八十分就很優秀的心態能讓工作更加順利

      ◎抱持「隨他去吧」心態,反而會帶來意外的好結果

    ?

      【當對生活感到不安時的達觀心態】

      ◎金錢只是暫時寄放的身外之物,流動是理所當然的

      ◎比起死後的墓地,找到心靈的棲身之所更為重要

      ◎幸福與否,是「由自己」認為且決定的,他人說的都不算數

     

      【當你感受到衰老時的達觀心態】

      ◎對一切負面消息都能淡然處之,是健康衰老的證明

      ◎正因為與孤獨做伴,我們才能察覺到一些事物的存在

      ◎僅以長命百歲為目標,便會顯得空虛

      ◎為了能在最後說出「這一生過得很好」,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前言

    第1章 當你在人生中感到迷惘時

    1 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不變的

    2 將「矛盾」視為理所當然地活著

    3 幸福與不幸,皆是理所當然的事

    4 當你選擇「放棄」,人生會出乎意料地好轉

    5 抱持「世事就是如此」的心態,讓心靈更輕鬆

    6 你是否經常有「事情應該如此」的想法?

    7 人生中充滿了「怎樣都無所謂」的事情

    8 「計較得失」是行不通的

    9 被過去束縛的人將失去未來(邱吉爾)

    10 無論好壞,明天自有明天的風

    11 活著,最後只不過是死去,人生本無意義

    12 理解「無常」後,思考會變得更簡單

    13 迷惘時,「什麼都不做」也是正確的選擇

    14 不必執著於「曾經做出的決定」

    15 不要被「一時的情緒」左右

    16 根本沒有「真實的自我」

    17 根本沒有「特別的人生」

    18 死亡時,大家都是「赤裸裸的」



    第2章 當你因人際關係煩惱時

    19 會者定離——首先要深入理解這個道理

    20 壞的人際關係「終究會結束」

    21 良好的人際關係也「終究會結束」

    22 人的評價瞬息萬變

    23 「那個人變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24 不要「輕易下定論」

    25 大家都是自私的,這一點毫無疑問

    26 「一期一會」的無常法則

    27 「擅自期待,結果自覺遭到背叛」的人

    28 「去者不追,來者不拒」才是理想態度

    29 有緣再見

    30 那個人早已把你忘了

    31 你是否想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32 立場不同,想法也會截然不同

    33 與人交往時,應抱持「乾脆」、「爽快」的態度

    34 如果對方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吧

    35 些許的「不盡人情」是無可避免的

    36 即使是家人,也是「不同的人」

    37 當你選擇「原諒」對方,自己也會變得輕鬆



    第3章 當你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

    38 順境也好,逆境也好

    39 正因為工作具有「無常」特性,當下的努力才有價值

    40 「盡力而為,其他交給命運」才是明智的做法

    41 把過去的成功視為碰巧

    42 即使失敗,也要成為毫不在意的人

    43 成為寬容的人

    44 工作總是充滿「意料之外」

    45 如果想被他人認可,就不要期待他人的評價

    46 變化是機會之母

    47 沒有「不能改變的工作規則」

    48 公司的常識往往是社會的非常識

    49 以「這也是一種修行」的心態來看待

    50 勝利後驕傲自滿的人,往往會在下一次失敗

    51 失敗後自暴自棄的人將再次面臨失敗

    52 「完美主義」並無好處

    53 不要忘記感謝「無名英雄」

    54 抱持「隨它去吧」心態,反而會帶來意外的好結果

    55 不要以「做不到」為前提

    56 機會有時會「突然」降臨

    57 總是有比你更優秀的人,也有比你更差的人

    58 「生活艱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

    59 基本上要按照自己的能力範圍過生活

    60 不要四處尋找自己沒有的東西

    61 關注於「現有的事物」



    第4章 當你對生活感到不安時

    62 金錢皆為「代管之物」

    63 房子也只是「臨時住所」

    64 生命,其實也是「借來的東西」

    65 擺脫充滿物質的生活

    66 不如停止「虛張聲勢」

    67 不要忘記「惜物精神」

    68 不必過於在意「社會常識」

    69 根本就沒有「平均的生活方式」

    70 幸福與否是「由自己」決定的

    71 試著專注於「眼前的事物」

    72 只要做好「理所當然的事」

    73 停止對這個世界的哀嘆

    74 去寺廟感受無常



    第5章 當你感受到衰老時

    75 無法抗拒自然法則

    76 基本上要活得「與年齡相符」

    77 「保持年輕」非常重要

    78 理解「無常」後,就不會再勉強自己

    79 不必為每件事感到擔憂

    80 抱持「生小病保健康」的心態

    81 堂堂正正地面對衰老

    82 專注於「讓今天過得開心」

    83 追求「長命百歲」的人生目標是空虛的

    84 人終究會「獨自一人」

    85 做好與孤獨共處的準備

    86 放下「渴望被認可」的掙扎

    87 不依賴子女的人生規畫

    88 飲食、金錢、運動……只要「適度」就足夠了

    89 墓地應該怎麼處理?

    90 抱持「等到適當時機再處理」的態度

    91 不要過度「擔心死後的事」

    92 面對死亡時應該坦然接受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