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沒有一棵青菜可以完整的走出四川:大豆、青菜、辣椒,在四川,萬物皆可發酵── 川菜征服全世界的祕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48230
鄧靜,李賓,楊建輝
大是文化
2025年4月28日
160.00 元
HK$ 13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648230
叢書系列:
Style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Style
分
類
飲食
>
料理百科
>
食材/圖鑑
同
類
書
推
薦
香草研究家的風味鹽:18款特色配方X60道絕品料理!簡單自製天然調味料,煎煮炒炸沾都萬用的高CP值美味魔法
香草&香料藥膳養生食材手冊
最新增訂版 燒肉美味手帖:中英日文標示肉品部位,徹底解說牛豬雞肉各部位,教給你真正美味的燒烤方法!
廚藝之鑰(兩冊套書)(二版)
廚藝之鑰(下):完全掌握廚房,完美料理食材(醬料、麵食、豆榖、甜點)(二版)
內
容
簡
介
◎許多料理,大家不覺得是川菜,但用的其實是川菜的調味料或佐料。
◎有了豆瓣醬,新手廚師都能變川菜大廚。四川豆瓣醬到底有何魔力?
◎一樣都是擔擔麵,為什麼川味特別香?祕密就藏在辣油裡。
◎辣椒只搗碎,味道單一;經燒製後,香氣四溢。正宗瀘州麻辣雞的焦香就這樣來。
?
川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在四川美食中,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不是辣,而是發酵。
像是麻婆豆腐、泡椒鳳爪、回鍋肉裡加的豆瓣醬、泡椒、豆豉……都是發酵食品。
四川由於氣候潮溼溫暖、地處內陸,讓發酵在這裡獲得發展。
本書由三位作者鄧靜、李賓、楊建輝合作撰寫、繪製,
分別來自四川旅遊學院和瀘州老窖企業文化中心,
他們深深理解川菜的獨特之處,也想將川菜推廣到全世界,
讓世界知道,川菜的重點,不只是辣,還有諸多因發酵帶來的特殊風味。
三人合作創作本書,從川菜經典的「麻」開始,
介紹各種「椒」:花椒、辣椒、泡椒……
再說明豆豉、豆腐乳,以及川菜靈魂豆瓣醬的製作過程。
◎川味靈魂人物之一:泡椒。
辣椒,從墨西哥飄洋過海來到四川後,
孕育出麻辣、酸辣、泡椒怪味等多重滋味,
也讓川菜不只是辣,更帶有香氣和層次。
川菜做得好不好,關鍵在泡椒。泡椒,就是經泡製的辣椒。
常見的菜色有泡椒鳳爪、泡椒肉絲、泡椒魚等。
但辣椒為什麼要「泡製」才美味?聽專業的老饕怎麼說。
◎辣油,美味征服世界的祕訣。
川菜裡,辣油很重要,光是種類就有:香辣、麻辣、五香、豉香……
不同辣油可搭配不同的食材,做出各種佳餚,像是涼拌魚、棒棒雞。
挑選辣油就三招:顏色紅亮、香味醇厚、回味是否綿長。
而且每位川菜大師都有自己的獨門工法,
這就是川菜得以征服全世界的祕密,外人根本學不來也偷不走!
◎少了醬油,巴蜀哪來的至味?
大豆發酵製品何其多,有豆豉、豆腐乳,還有最重要的——醬油。
釀好的醬油經過抽取、加工,就可製成生抽、老抽。
生抽、老抽差在哪?為什麼在川菜裡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沒有一棵青菜可以完整的走出四川!
青菜很容易爛,得經過多次晾晒和搓揉,才能保留口感和營養價值。
發酵三步驟:乳酸、酒精、醋酸發酵後,青菜就能變醃菜。
俗話說:「小雪醃菜,大雪醃肉。」
製作泡菜、醃菜的目的都是季節性儲存。
地處內陸、不靠海的四川,發展出特殊的飲食習慣,
所以才說:沒有一棵青菜可以完整的走出四川!
當韓國辛奇對上四川泡菜,誰才是泡菜之王?
大豆、青菜、辣椒,在四川,萬物皆可發酵──
川菜征服全世界的祕密。
名人推薦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餐桌上的臺灣史》作者�鞭神老師(李?澔)
發酵迷Fermeny創辦人�黃靖雅
國際食品科技學院院士�孫寶國
?
目
錄
推薦序一 辣椒來到四川,孕育出多種風味�鞭神老師(李?澔)
推薦序二 發酵,川菜的靈魂�黃靖雅
推薦序三 發酵,是文明的開端�孫寶國
前言 在四川,萬物皆可發酵
第一章 花椒處處有,頭香屬四川
01花椒,古人定情信物
02麻出50赫茲的震顫
03入菜、入藥,還能提煉精油
第二章 辣,其實不屬於五味
01辣椒如何走向世界
02薑是老的辣,椒是小的辣?
03辣椒的色香味
第三章 川味靈魂人物之一:泡椒
01清洗、調味、密封
02泡椒發酵全靠乳酸菌
第四章 辣椒保存不簡單
01如何解決快速腐爛問題?
02川味涼菜常客:辣椒粉
第五章 辣油,美味的祕訣
第六章 剁椒的辣、酸、鮮、甜
第七章 豆豉「進化」論
01不可或缺的蛋白?
02做豆豉就像拍電影
03四大豆豉有何區別?
第八章 菜鳥大豆,晉升全靠三祕訣
01腳踏實地做事:要做腐乳,先做豆腐
02看準機會蛻變:豆腐變豆腐乳
03做好形象管理:色彩繽紛的豆腐乳
第九章 川菜的靈魂豆瓣醬
第十章 釀醋一點都不難
01杜康造酒,兒造醋
02麩醋是什麼?
03關於醋的迷思
第十一章 都是醬油,生抽、老抽差在哪?
01好醬油需要時間醞釀
02米麴黴,醍醐味的源頭
第十二章 韓國辛奇對上四川泡菜,誰才是王?
第十三章 沒有一棵青菜可以完整的走出四川!
01青菜蛻變的過程
02發酵三步驟,青菜變醃菜
03醃菜的色香味
後記 化腐朽為神奇的發酵
序
前言
在四川,萬物皆可發酵
發酵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藝術。隨著科技發展,從生活經驗轉變為專業科學,歷經數代人的辛勤探索,現今發酵領域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廣,各領域也越分越細。
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工業出產的醬、醋、茶,到醫學界的干擾素、白介素;從抗生素工業的青黴素、紅黴素等,發展至冶金工業的探礦、石油脫硫;從有機酸工業的檸檬酸、蘋果酸,到生質能源工業的酒精、甲烷的生產等,這些全與發酵有關。
雖然在技術上已有長足發展,但科學家對於發酵的科學認知還是非常有限,更不用說是普羅大眾。
大學畢業後,我從事發酵相關教學和科學研究已三十多年,特別是針對四川的發酵美食研究。作為四川人,我不僅深深熱愛這些美食,同時也為四川這片神奇的土地擁有眾多發酵美食,感到驕傲和自豪。
但人們卻對這些常見的發酵食品一知半解,甚至還有許多誤會。朋友或同事經常問我:泡菜裡的亞硝酸鹽吃多了,會不會致癌?豆腐乳上如果長了又厚又白的毛,還能吃嗎?豆豉這麼黑,吃了會不會中毒?
聽到這些問題,我都會跟他們分享相關知識。同時我也在想,這些教育水準較高的人,對發酵食品都有這麼多的誤解和未知,更何況是那些學識較淺的人?
如果人們不了解這些食品基礎知識,怎麼能算是熱愛美食?又怎麼會去了解這些佳餚背後的文化故事?更不用說是傳承了!
我常常問自己,作為專業研究者,要如何讓更多人認識發酵?進而宣揚、熱愛發酵美食,並尊敬那些做出巨大貢獻的勞動者——正是他們孜孜不倦的工作,才能讓我們有機會享受這些美食。
也因此,我開始嘗試進行發酵美食的科普工作,希望能對大家有點幫助。首先,我們整理四川發酵美食,編寫了《四川傳統發酵食品地圖》,並將相關知識做成宣傳手冊,舉辦了一系列講座。
同時也在學校開設「發酵美食地圖」通識課程,讓更多非食品相關科系的學生了解發酵美食,並回過頭挖掘地方特色,進而加深對家鄉的認識。
但這些工作才剛起步,遠遠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於美食科普的需求。我也一直在思考,能否有更好、更多的形式和方法?
在某次學術研討會上,我接觸到瀘州老窖總經理李賓、楊建輝編寫的《窖主說》。看到他們把酒類相關常識透過漫畫,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表達出來,我覺得這完全符合現代人獲取知識的方式。
我希望能將發酵食品科普也做成這種形式,但想法和實踐是兩回事。畢竟要將科學轉化成易懂的文字,再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同時配上合乎場景的漫畫,何其艱難。此事一直停留在想法上,沒有成形。
後來,我有幸能認識李賓,就和他交流想法,也被他的熱情和認真感動,同時了解《窖主說》其實是一個開放平臺,不僅談論酒,也歡迎其他科學研究者分享酒以外的美食。
中國的傳統發酵食品眾多,由於同為四川人,我們深深理解四川獨特的天然優勢,發揚家鄉美食更是共同願景。於是就從四川開始,逐步分享川菜中重要的發酵。
首先,我們精心篩選四川著名而獨特的二十多種發酵美食,逐一將這些食品的歷史淵源、獨特的加工工藝、美味產生的原因、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等,以較為幽默和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盡力做到將科學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希望讀者能在輕鬆閱讀中明白其中蘊藏的科學道理。
比如,提到冷凍乾燥時,為了方便理解,我們以冬天在北方晾衣服的例子,低溫直接將水凍成冰,然後冰直接變為蒸汽(專業術語叫昇華),衣服就乾了;講到微生物時,則採用擬人法,把微生物比喻成團隊,團隊裡有各式各樣的人才,他們各自的專長不同,因而分工合作完成一項大工程。
類似的例子,書裡還有許多,若有不恰當之處,或讀者有更貼切的例子也請不吝賜教。這都是為了讓更多讀者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
推薦序一
辣椒來到四川,孕育出多種風味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餐桌上的臺灣史》作者�鞭神老師(李?澔)
塔可餅(Taco),又稱墨西哥玉米餅,語源來自墨西哥銀礦工人用來爆破用的塞子。還有一說,是源自墨西哥納瓦特爾語的「tlahco」,意思是「一半」或「在中間」。
如同這種食品的語源,塔可餅除了墨西哥薄餅(tortilla)本身之外,最豐富的東西也確實「在中間」。除了牛肉、雞肉或豬肉,還有豆子、起士、莎莎醬、酪梨醬、酸奶油、生菜、洋蔥、番茄、辣椒等豐富的配料。
塔可餅相當美味,其玉米餅可以依照喜好,選擇脆式、軟式或綜合,所有食材混合起來的味道豐富無比。嗜辣的我每次都會選擇最辣的莎莎醬和辣椒,只不過辣歸辣,卻辣得毫無香氣與層次。
辣椒是6,000年前就已經種植在墨西哥的原生植物。1493年,航海家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第二次登陸美洲,當時隨行的查克醫生(Diego Alvarez Chanca)把辣椒帶回西班牙,並發表文章論述它的藥用效果。
哥倫布因為辣椒和胡椒一樣會帶來辛辣感,而稱其為pepper。不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一開始都只把辣椒當作觀賞植物而已。
在明朝後期,辣椒開始傳入中國。最早有關辣椒的記載,是浙江高濂於1591年出版的《遵生八牋》,稱之為「番椒」。
當時,浙江、遼寧和臺灣的地方志中也有辣椒的紀錄。浙江的辣椒很可能是由葡萄牙人先傳入日本,再輾轉引入當地。隨後,辣椒則分別沿著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向西傳入湖南及西南各地,再向北傳至華北地區。
直到清康熙年間,辣椒傳入中國西南一帶後,才逐漸轉變為蔬菜和調味料。最先開始食用辣椒的是貴州、雲南一帶,因為當時貴州地區缺鹽,苗族便「用以代鹽」,來增加味覺刺激。
到了清嘉慶後,貴州(黔)、湖南(湘)、四川(川)、江西(贛)等地的辣椒種植也變得普遍。文獻中也有記載,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已經開始「種以為蔬」。
原生於墨西哥的辣椒,飄洋過海來到四川後,孕育出麻辣味、紅油味、糊辣味、酸辣味、椒麻味、家常味、荔枝辣香味、魚香味、陳皮味、泡椒怪味等豐富又多樣的味型。
從花椒、辣椒的歷史、種類和應用,延伸到泡椒、辣椒粉、辣油、剁椒等充滿細節的製作方式,本書以圖文並茂的解說,分享即使是門外漢,也能輕易掌握的川菜知識。
推薦序二
發酵,川菜的靈魂
發酵迷Fermeny創辦人�黃靖雅
談起川菜,許多人會想到「麻、辣、鮮、香」,但若深入探究川菜的精髓,就會發現這些豐富的味道並非僅來自於花椒與辣椒,而是源於發酵所帶來的層次與深度。
從豆瓣醬、豆豉、豆腐乳,到泡椒、醃菜,甚至是釀造醬油、醋等,川菜的經典風味與獨特個性,都離不開發酵這古老而神奇的技術。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讀者理解發酵如何成為川菜靈魂,甚至影響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
雖然發酵不是四川獨有的技藝,但在這片土地上,卻展現出最豐富的變化與獨特的應用。四川地處盆地、氣候潮溼,先民為了保存食物,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發酵方式,而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豆瓣醬。這種被譽為「川菜靈魂」的調味料,經過長時間的發酵與熟成,造就了回鍋肉、麻婆豆腐、水煮魚等經典川菜的獨特風味。除此之外,豆豉的濃郁、豆腐乳的醇厚、泡椒的酸辣,無一不是發酵所賦予的神奇魅力。
臺北與四川同樣位於盆地、氣候潮溼,我自己在學習發酵的過程中,最早學會的食物,除了黃金泡菜之外,就是四川的泡椒與泡菜。當時,我被泡菜獨特的麻感深深吸引,後來更發現發酵多年的老滷水,竟然成為我快感冒時最有效預防的「家傳良藥」。
更有趣的是,因為自己做的四川泡菜,我與丈夫結下了緣分。當時,他品嚐了我做的泡菜後,開玩笑的說:「如果把妳娶回家,那我一輩子都能吃到最好的發酵食品,這可真是聰明的選擇啊!」事實證明,發酵的魅力不僅能征服味蕾,甚至還能締結美好的人生緣分。
川菜的靈魂除了發酵,也少不了麻與辣的層次堆疊。本書特別用一個章節探討花椒與辣椒的歷史與應用。花椒不僅是調味料,甚至曾是古人的定情信物,而辣椒雖然在近代才進入四川,卻迅速成為當地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以幽默且富知識性的筆觸,帶領讀者認識不同種類的花椒與辣椒,如何在川菜中扮演畫龍點睛的角色。書中不僅詳述花椒的品種、風味特性,還解釋了為何四川人對「麻」的喜愛遠超過其他地區。而辣椒方面,書中也介紹了從傳統的二荊條辣椒,到如今流行的燈籠椒、朝天椒,這些不同辣椒如何影響川菜的辣味層次。
除此之外,書中也深入探討辣椒的科學原理——為何「辣」不是味覺,而是一種疼痛感?為何有些人越吃辣越上癮?透過這些知識,讀者不僅能更懂川菜,還能從科學角度理解,為什麼四川人能在「辣」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甚至讓全世界都為之著迷。
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生動的圖片,本書讓發酵不再只是深奧的技術,而是一種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
無論是熱愛川菜的美食愛好者,還是對發酵科學感興趣的讀者,本書都能帶來豐富的知識與靈感,讓你在餐桌上重新發現發酵的神奇魅力。希望本書能帶領更多人走進發酵的世界、理解川菜的獨特性,並願意在生活中親手嘗試發酵,體驗那份來自時間醞釀的美味與驚喜。
推薦序三
發酵,是文明的開端
國際食品科技學院院士�孫寶國
我們往往可以透過食物偏好來區分人群,比如愛吃泡菜的韓國人、愛吃納豆和味噌的日本人、愛吃魚露的泰國人, 以及愛吃鯡魚罐頭的荷蘭人等。
發酵食品,無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期,是出於生存需求,因為發酵能使食品更容易保存。把鮮肉做成臘肉,可以大幅延長有效期限;將剩餘的糧食釀成酒則越存越香,也越珍貴。
後期,隨著人們逐步掌握祕訣,發酵慢慢轉變為生產人間美味的釀造工藝。如果將視野放大到整個人類文明史,你會發現:發酵促進了人類文明成長。
隨著科學演進,發現了微生物,人類才真正認清發酵的本質,也揭示發酵食品的美味之源。我們應對這些肉眼看不見,卻默默無聞、辛勤為人類發酵出美食與美酒的微生物心生敬畏和感激。
正如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所說,四川盆地就是一個天然的發酵池。除了譽滿神州的川酒,勤勞的四川人民也善於釀製豆瓣醬、醬油、食醋等,如郫縣豆瓣醬、瀘州先市醬油、永興誠醬油、護國陳醋與瀘州美酒。
四川人都是在充滿發酵食品的記憶中長大。我們常說,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鄉愁裡往往充斥著發酵食品的味道。比如本書介紹的川味發酵食品,已經刻進了四川人的骨子裡──沒有豆瓣醬,川菜廚師可能根本就不會炒菜了;沒有醬油和食醋,巴蜀哪來的至味?
本書作者研究、教學、傳播川菜文化數十年,既在發酵食品的科技理論,如微生物發酵、食品風味等方面有深刻認識,又有切實的操作實踐,還有令人感動的鄉愁情懷,和致力於發揚家鄉文化的一片赤誠。
他們合力編撰這本科普讀物,以輕鬆的語言、幽默有趣的漫畫,半科普、半人文,既能了解科學原理,又能領略川菜的人文淵藪。更重要的是,從此讓大家愛上川味,在一席川菜、一杯川酒中講好四川的故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