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

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84168
乜寇.索克魯曼
四也文化出版公司
2025年4月01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6269684168
  • 叢書系列:繪本
  • 規格:精裝 / 60頁 / 21.5 x 30.5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7歲~16歲
    繪本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圖畫書 > 知識繪本











      Uninang, Miqomisang!

      一起出發爬玉山吧!



      每一個民族都有他獨特的生態或世界觀。

      臺灣第一高峰「玉山」,古老時代布農族人稱之為「東谷沙飛」。



      跟著布農族嚮導背工與他們的孩子笛昂,走入東谷沙飛,

      進到臺灣最高的山-玉山主峰,

      看見多元文化的生態觀念的多樣性,

      聆聽土地與群山最原始的聲音!



      每個人都應該至少爬一次玉山,

      謙卑的群山共生共存,

      聽聽樹怎麼唱歌,

      看一看檜木、松木、鐵杉、冷杉及玉山圓柏比賽賽跑,

      踏上那一段背工們流汗建造的石階梯,

      思考人與萬物的關係。



      邀請您,走入不一樣的玉山,

      感受布農族人獨特的世界觀的想像——

      充滿靈性、故事與活力的自然世界。



    本書特色



      1.??? 從與群山共存的布農族人視角,看見不一樣的玉山,聽見東谷沙飛的故事。

      2.??? 體會在大自然裡,人與人、人與大地互動的真誠情感。身體給太陽曬曬,心讓山水填一填,什麼煩惱都將渡了過去。

      3.??? 建立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觀念,落實SDGs目標15「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



    真情推薦



      印莉敏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聘用研究員

      汪明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兼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亞榮隆.撒可努 -排灣族作家暨獵人學校校長

      洪浩仁 -奧克蘭圖書館族裔及移民社區資深專員

      海狗房東 -繪本作家

      張皓然 -金鐘獎導演

      葉嘉青 -臺師大講師暨天鈺基金會顧問總監

      陳清圳 -雲林縣樟湖生態國中校長

      許建崑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前理事長

      游佩芸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藍劍虹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列)


     





    推薦序1



    布農人的靈魂

    排灣族作家暨獵人學校校長 亞榮隆.撒可努




      他是我的弟弟乜寇,有孩子後的他,給了孩子滿滿布農的擁有。



      做父親的,總是想留給孩子那些在我們身上,

      認為那是重要的、學校教不會的,確實,孩子,我們想……

      留給孩子的,用說的說不出,用講的也講不出來。



      「帶著」孩子,讓孩子「跟」,

      是全原住民教孩子的品牌,那是心智和體悟,那是在身體的長大。



      我們的孩子不能只放在學校,給我們的孩子像笛?一樣,

      去擁有自己屬於的聖旅——走東谷沙飛——

      看見布農人的靈魂,那會是他強大偉大的無形資產??



      我的孩子笛昂,下次來卡瑪這裡,送你一把你專屬的刀。



      這個世界很大,你是屬於這個世界的,去勇闖它吧!



    推薦序2?? ?



    瞬間即為永恆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前理事長? 許建崑




      每天睜開眼睛,你一定渴望有新鮮的事情發生。譬如,第一次去參加演講比賽,或者第一次參加童軍大露營。可有沒有想過去爬一座山?去看雪,或者梅花盛開?如果要攀登高山,來完成第一次任務,要選擇容易、中度,還是最困難的山呢?



      在這本繪本中,住在望鄉部落的笛昂,父親達瑪係高山嚮導,常常帶隊進出台灣第一高峰東谷沙飛,也就是玉山,讓他好生羨慕。有這麼一天,他們爺孫三人動了念,要為笛昂完成第一次攀登玉山的願望。



      爬一座山,要準備些什麼?除了禦寒衣物,要背帳篷、炊具、食物、水,



      也要懂得基本的醫護常識,要怎樣調節呼吸?怎樣避免高山症發作?才能保護自己的安全。



      作者乜寇曾與族人共創「東谷沙飛之子:高山嚮導聯盟」,推動高山生態旅遊,登頂至少百次以上。以他自身的體會來傳授經驗,非常道地。為了增加文學趣味,他藉著爺爺的口吻,述說樹會唱歌,也會賽跑的故事,以及大洪水時代鳥獸為人們尋找火種的神話,處處呈現了布農族特有的文化積澱。



      幫這本書作畫的貓魚,她的筆觸在童真中夾雜著頑皮與狂野的氣息。故事中人物時而展現黝黑的筋骨,時而又有漫畫式的歡顏。陽光的陰晴,風雲的幻化,圖騰的刻畫,剪黏式的動、植物圖象,每一頁畫面,都穿透了現實世界的可能。



      這是笛昂第一次攀登東谷沙飛的經驗,書寫下來,瞬間就變成了永恆。閱讀本書,會不會是你第一次接近聖山的機會?動念前往玉山之際,不妨在乜寇娓娓的述說中,先來一次紙上攀登吧!



    推薦序3



    陪孩子一起走進山林,探索自然與文化的美好

    臺師大講師暨天鈺基金會顧問總監 葉嘉青




      您可曾想過,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次踏入大自然的冒險?《東谷沙飛—山的孩子笛昂》這本溫暖又深刻的繪本,帶著我們進入壯麗的高山森林,跟著布農族男孩笛昂,一步步認識大自然,也認識自己。這不只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場關於親情、文化和生命的對話。



      從仰望到同行的成長旅程



      故事的開始,笛昂滿心崇拜自己的父親,也嚮往像他一樣能親近玉山主峰,也就是他們的民族聖山東谷沙飛。然而帶領這對父子踏上旅程的是祖父-一位充滿智慧的嚮導。在祖父的陪伴下,笛昂學會用眼睛觀察、用耳朵傾聽,發現山裡的萬物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風吹過樹梢像在低語,溪水流動像在歌唱,甚至連山羊的糞便,都是大自然寫給人們的「訊息」。結果祖孫三代親密地進行了探索自然及文化傳承的尋根之旅。祖父用故事告訴笛昂,布農族如何與山林共生,那些古老的傳說與滿伐伊(manvai)歌聲承載著族人的情感與信仰。透過這些細節,我們彷彿也跟著笛昂一步步走進布農族的精神世界。



      大自然不只是背景,也是主角



      這本繪本最迷人的特色之一,是對於自然的細膩描寫。繪者貓魚運用帶有溫暖手繪質感,以及細膩與幻想元素的風格,將高聳的冷杉、翻湧的雲海、閃閃發光的溪流……描繪得活靈活現,傳神地表達出故事的情感。閱讀時,孩子不只在看故事,也像親身走進山裡,感受森林的氣息。故事裡的細節更是充滿童趣。笛昂發現樹木間有「歌唱與比賽」,讓人忍不住想像森林裡的生物們,會不會也在竊竊私語?這些美麗的描寫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學會尊重自然、珍惜生態。



      成長、親情與環保意識的交織



      對笛昂來說,這趟旅程是一場真正的挑戰。他遇到高山反應、體力的考驗,但在祖父的引導下,他不只變得更勇敢,也學會理解家族的故事,體會文化的珍貴。這種跨越世代的情感連結,讓故事充滿溫暖的氛圍。此外,故事裡也隱藏著環保的訊息。作者透過對自然的描寫,提醒我們:這片壯麗的山林並不是理所當然存在的,而是需要我們珍惜與守護的,鼓勵孩子去思考「我們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親子共讀,讓故事更有溫度



      這本繪本很適合親子共讀,能帶給孩子不同的啟發。這裡提供一些建議,幫助共讀更有趣、更深入!



      閱讀前討論,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你對高山有什麼想像?」 讓孩子分享他對山林的印象,或是講講自己曾經的登山經驗。



      .「你知道布農族嗎?」 簡單介紹布農族的文化特色,例如獨特的音樂傳統和對自然的尊重。



      .「你覺得冒險旅程會有什麼挑戰?」 讓孩子先想像,這樣閱讀時更能有代入感!



      互動式閱讀,讓故事變得更生動



      .角色扮演:用不同的語氣來詮釋角色,比如祖父的穩重、笛昂的好奇,還可以模仿森林的聲音,? 讓孩子更投入。



      .觀察插畫:請孩子描述畫面中的細節,例如樹木、動物、雲的形狀,幫助他們發現更多故事裡的 細膩之處。



      .預測故事發展:讀到關鍵時刻,可以問孩子:「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有助於提升專注力,也能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



      閱讀後延伸活動,讓故事走出繪本



       .自然探索與戶外活動



      —帶孩子去森林步道或山上走走,親身體驗書中描述的大自然。



      —讓孩子記錄觀察到的動植物,例如畫下葉子的形狀、聆聽鳥鳴的聲音。



      .文化與故事創作



      —和孩子一起聽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或是觀看介紹布農族生活的影片,讓他們對故事背景有更深的理解。



      —問孩子:「如果你是笛昂,你的冒險會是什麼?」鼓勵他們畫出或說出自己的故事!

    ?

      環境教育與永續觀念



      .討論:「我們可以怎麼保護自然?」例如珍惜水資源、不傷害動植物。



      .進行「環保挑戰」,例如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袋,或是參與清潔山林垃圾。



    作者序?? ?



    這山叫做東谷沙飛!

    乜寇.索克魯曼




      我的家鄉—望鄉部落(現更名為卡里布安部落)如同許多山地村落一樣,就坐落在群山環繞的山谷裡;特別的是,我的部落只要一開門就可以眺望臺灣第一高峰:玉山主峰。族人常說:「我們是看著玉山長大的。」或「我們是被玉山看著長大的。」甚至也會開玩笑的說:「只要看到玉山就到了望鄉部落。」



      因為這樣的環境,有不少的族人都從事著高山背工或嚮導的工作,我經常看到族人長輩背著沈重的裝備走入山林的背影,對我們而言那是一份很艱辛也充滿危險的工作,因此長輩們都很期待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讀書,不要像他們一樣那麼辛苦,我自己也是這麼想,但2005年28歲那年我參與了高山生態嚮導的訓練,進而成為了一名高山嚮導,至今玉山主峰也走了逾百次。



      還記得訓練中,我隨著長輩的步伐造訪了一趟深藏於中央山脈裡的祖居地Qatungulan社,那是日治時期我們布農族巒社群最後的大聚落,沒想到站在稜線上境也可以清楚地看見玉山,我非常震驚且突然領悟到,為何日治時期1938年先人被迫遷到現在的部落時,並命名為望鄉,就是因為新的部落也同樣可以看到玉山,對族人而言可以看著玉山彷彿就望見了家鄉。



      也同樣在那年,我跟著部落族人走了一趟玉山主峰,那是我第一次爬上玉山,當時正逢寒流來襲,濃厚的大霧鎖山,幾乎看不到任何風景,當我們辛苦負重走上了玉山主峰之時,強勁的氣流挾帶霧水就好像巨浪拍打上岸,當下我突然感覺我們彷彿就置身在一座汪洋孤島上,也在此時有一位長輩大聲的說:paqanda paun mita epi tu Tongku Saveq, opa maszang qabas laningavan`a tu katimpaqtimpaq!(難怪我們稱這裡為東谷沙飛,因為就好像古時洪水氾濫一樣浪濤翻騰啊!)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東谷沙飛,這對我意義非凡,因為自出生以來我認知臺灣第一高峰叫做玉山是天生自然的事,我從來沒有聽過別的說法,更不曾想過布農族擁有自己對玉山的族稱,那一次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叫做這座山為Tongku Saveq/東谷沙飛。這打開了我作為一個布農族人的民族世界觀的想像,也就是布農族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個布農族存在的世界,那個世界是用布農族的語言、神話傳說等等文化元素所構成的,在那個剎那我彷彿就置身在那個世界裡,也在那同時我也彷彿接受了要讓更多人知道「這山叫做東谷沙飛」的民族任務。



      我成為高山嚮導後,我們直接就使用東谷沙飛作為登玉山的行程宣傳,帶隊嚮導時我們會帶入儀式,我自己則更喜歡沿途歌唱,以及分享山中的神話傳說,我會讓自己像是這片山林的主人一樣,迎接山友進入我們的家園,讓他們走入不一樣的玉山,因此我經常在完成一次嚮導之後,都會有一種彷彿完成了一篇文學創作的暢快感,因為整個過程充滿了故事與詩歌,於是整片山林也彷彿都活了起來一樣,因為它們不再只是一片美麗的山林,而是充滿靈性、故事與活力的自然世界。



      去年(2024年)暑假我帶著我的女兒羅以與兒子約珥走了一趟東谷沙飛,在攻頂主峰的途中,女兒有高山不適的現象,我一邊陪著她走,一邊唱著歌,後來女兒跟我說:「爸,聽到你唱歌的人一定會覺的很有安全感。」「為什麼?」「因為他們會覺的那是這裡的人在唱這裡的歌。」女兒這樣說,我非常的感動,因為她似乎了解了我的明白。兒子則在下山後,自己決定要將我們為他用聖經先知約珥所命名的名字,正式恢復為他原來的族名Tiang/笛昂,那是我父親的名字,也是這本書書名的由來。



    繪者序?? ?



    來自山的邀請

    貓魚




      近幾年結交了一群愛山的朋友們,開始頻繁地回到山裡走跳,心底便默默許願,期許能畫一本跟山有關的故事,過不了多久,就收到kiki來信,東谷沙飛這個新鮮的名詞來到眼前。原來是玉山的故事,這下可好,直接召喚到最高峰!能勝任嗎?畫得出來嗎?海量的焦慮也淹不了滿山的悸動,心想著要畫玉山是不是得上山看看?乜寇老師果然提議來趟玉山健行。這真是最腳踏實地的一次繪本合作了。



      托乜寇老師的福,繪製東谷沙飛的日子,雖是在桌前埋頭苦幹,卻有滿山的森林氣息隨著記憶來到筆尖。生活在忙碌的台北城,平時宅在家畫畫,不畫圖的時候去攀岩、去龍洞、也去郊山。我從小就喜歡山,小時候住的房子後面就是高聳的山壁,路邊小小的排水渠道裡有魚有蝦,躲在隨水飄蕩的紅藻旁。可惜的是不出幾年,小河道就變成了臭水溝。 童年最平常的記憶,是跟幾個野孩子騎著腳踏車在山城間笑鬧追逐、捉弄小蟲及被狗追。喜歡山無關乎登頂,僅僅待在山裡就很好。有山環抱,人就縮小了,身體給太陽曬曬,心讓山水填一填,什麼煩惱都渡了過去。



      這次我嘗試了很多媒材,希望能用媒材的多樣性表現心目中大自然複雜卻純粹的美,無奈想得多了,陷入多次卡關。直到一次跟編輯及乜寇老師的討論,我發覺自己對突破風格及細膩描繪的執念後,看了大量原民藝術家對自然的詮釋,才豁然開朗,大自然不需要我多做描繪,唯有真誠。與其多做筆觸肌理,不如直接呈現原始的線條,於是我改用各種原色的墨水,不打稿,用更多的直覺來作畫,讓墨水更多自由的流動,不再處處斟酌自認為美麗的細節。 於是山的孩子迪昂,長出了自己特別的樣子。



      人即是大自然,大自然也是人。我以為現代孩子亟需親近生命的本來的樣子,對我來說製作這本繪本,是來自山的邀請,是山要我們記得,常常回家。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