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36702
聯合文學
2025年3月24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236702
  • 叢書系列:聯合文叢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合文叢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當我們寫作,我們不只是記錄故事,而是尋找內心的光亮



      寫作,是記憶的整理,也是一種自我對話。本書是耕莘寫作班二十年來的結晶,匯聚學員們的創作,透過文字訴說生命的軌跡、情感的流轉,以及時光的縫隙,展現了他們在文字中探索自我與生活的過程。



      書中作品分為五個主題輯,涵蓋了回憶的珍貴、時間的流逝、文學獎得獎作品、寫作課的獨特體驗,以及與食物相關的情感故事。每位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描繪出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從家庭的溫暖到個人成長的掙扎,這些文字如同一面面鏡子,反射出多樣的人生經歷。



      「記憶結晶」一輯中,作者們透過對過去的回憶,表達了對親情的思念與對生命的反思。



      「時間的縫隙」這一輯,描述了生活中的轉折與成長。



      「通往文學的路」特別收錄了多篇獲獎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作者的才華,也展現了他們對文學的熱情與追求。



      「看不見的寫作課」則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透過視障與聽障學生的參與,展現了如何在困難中找到創作的光亮。這些學員的故事深刻而感人,讓人明白文字的力量可以超越感官的限制。



      「食之琥珀」以食物為切入點,交織出生活的滋味與情感的連結,讓讀者在味覺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不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一部關於成長、愛與希望的文學記錄。



    好評推薦



      主編這本學生作品集的過程,二十年教學歷程如卷軸鋪展,說不清是我教著學生寫作,還是學生在教著我寫下去?他們學的是皮毛、肌理、輪廓,我學的是教室裡彷如候鳥來去的他們的生命故事,那些總是望著講台上的我,熱切眼神、青澀的、樸素的文字皆寫著喜愛文學的夢。──凌明玉(作家,耕莘寫作班課程編排暨導師)



      我想耕莘寫作班一定有某種魔力。有時我去上課,台下坐著的同學,早已得獎無數。學生裡臥虎藏龍,但他們還是要來當學生。也許是學無止境,總想要聽聽更多老師的經驗分享,也許是需要同儕的刺激,敦促自己不懈怠,更可能是因為課堂的氛圍,有一種魔力召喚著他們。──宇文正(作家,前聯合報副刊主任)



      來參與「女性書寫」課程的學習者,大多年過半百,他們都是從奔忙的工作與忙亂的家庭生活中退役下來的勇士,身上最不缺的就是生命故事,而那也是我最我看重的創作寶藏。「寫作技巧可以學,但以生命淬鍊出來的故事,只有你們有。」這是每一年我對學習者說的話。──李儀婷(作家,耕莘寫作班女性書寫班課程編排暨導師)



      我在耕莘的文學寫作班,收穫了海量的文學養分,幾乎是從江南七怪,再到全真七子,最後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文學養成。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在其中感到一種巨大的狂喜,原來這個世界上,真有這麼一件我喜歡的不得了,並且有能力去做的事。──許榮哲(作家,耕莘寫作班常任講師)



      多年來,我在他們的文字裡歷經父母離世的哀傷,同喜於孕事,同感於成長路上的心酸;他們在文字之海裡泅泳多年,早練就一身武功,而我是那幸運的編輯,竟有文章能否刊登見報的生殺大權。如今,這些美好的珍珠串成一本合集,我在讀著這些屬於他者的記憶之痕時,也慢慢沉入屬於我的過往。──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主編序】讓我們在文字裡相遇�凌明玉

    【推薦序】這個寫作班有魔力�宇文正

    【推薦序】最好的故事,在於生命�李儀婷

    【推薦序】有一天,你會成為書裡的名字�許榮哲

    【推薦序】慢慢愛上記憶之痕�盧美杏



    一、記憶結晶

    字跡�鄭娟

    紗河�林佳樺

    趕海記�畢珍麗

    母親的百日孤寂�鍾育霖

    思念,如影隨形�廖桂寧

    土角厝�林月慎

    增生�夏予涔

    夏日�林苓慧

    潮去餘光�蔡莉莉

    聚散�鐘佩玲

    遺忘�翁士行



    二、時間的縫隙

    舞蹈課�洪雪芬

    對手�廖桂寧

    因為愛情�鍾育霖

    時間的縫隙�鄭娟

    我的玫瑰�李志傑

    黑白鍵�翁淑慧

    和解�鐘佩玲

    無臉之城�夏予涔

    精神上的房間�林苓慧

    流動的時光�蔡莉莉

    康威爾斯小姐�翁士行



    三、通往文學的路

    閻王低頭�林佳樺

    吹笛人�林佳樺

    65%,臺北�王子丹

    占領�洪雪芬

    姊妹�桂尚琳

    最好的時光�?宇伶

    落水�廖桂寧

    國度�廖桂寧

    終點�鄭娟

    白雲歲月�孫大白

    耕一畝文字田�畢珍麗

    老娘�畢珍麗

    守護�翁士行

    女神的耳朵�李志傑

    很多人對於我�林月慎

    卯時相會�林月慎



    四、看不見的寫作課

    策展導言:寫出光與暗重疊的故事�凌明玉

    學員篇:彷彿看見未來的寫作課�李志傑

    學員篇:第一堂課�吳銘豪

    聽打員篇:高壓聽打工作中釋放的片刻�葉慧慈

    志工篇:你在我左右�畢珍麗

    輔導員篇:看不見的你和我�鍾育霖

    講師篇:用文字打指背語給你�凌明玉

    講師篇:寫作是黑鳥替我們飛�李達達



    五、食之琥珀

    蚵仔�洪雪芬

    紅豆湯�洪雪芬

    食之琥珀�李志傑

    炒飯SOP�游世民

    刺繡的圍裙�畢珍麗

    收鱔魚�林月慎

    寶石�翁淑慧

    小手的牽絆�鐘佩玲

    鏡碗�翁士行



    作者群簡介





    序文



    讓我們在文字裡相遇

    凌明玉(作家,耕莘寫作班課程編排暨文學引路班導師)




      主編《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這本學生作品集的過程,二十年教學歷程如卷軸鋪展,說不清是我教著學生寫作,還是學生教著我寫下去?



      他們學的是皮毛、肌理、輪廓,我學的是教室裡彷如候鳥來去他們的生命故事,那些總是望著講台上的我,熱切眼神、青澀的、樸素的文字皆寫著喜愛文學的夢。



      我剛開始寫作時,從來不曾想過之後會成為作家,甚至二十幾歲出版第一本小說,也非常羞於將自己是作家這件事告訴別人。但第一本書半數皆是在耕莘課堂的作業擴充而成,不到三十歲的我承蒙當時耕莘早期的祕書長玉鳳姐,她也是詩人葉紅,慢慢手把手教我編課表,之後成為培育講師、導師,之後一路教到了現在。



      之後我的人生幾乎有半數皆在耕莘課堂度過,教學對我而言,從來不是輕易的事。原本僅在補習班教作文,偶爾在耕莘零星教寫作,這半生從事皆是兼職教學,但教大人寫作於我實在真切的難。



      經歷寫作班教學洗禮後,深刻明瞭真正的難是:我面對的是一個個充滿故事的人。他們是利用教學空檔前來研習的高中國文老師,比我年長的高階主管、退休族,更多是與我年紀相仿的年輕媽媽,還有偶爾因地利之便,出現幾位台大、師大的學生。是故,在耕莘同樣做為學生展開創作之路的我,也曾坐在教室燃燒創作魂的我,完全知曉學生意欲達成什麼、寄託什麼在這個教室。



      而今,教室窗外的聖母像仍寧靜地在那裡凝視著來來去去的師生們,經過二十年,我與我的學生們同時進入中年,當時中年媽媽們成了我的姐姐或媽媽輩,下課之餘我們會相約逛畫展、逛書店、喝午茶、關心彼此的健康。很多學生即使離開了寫作班,社群網站又將我們兜攏成經常聯繫的朋友,仍然關注著彼此的創作,師生都不得懶散呢。



      但我於教學,並未有崇高使命或積極想為學生做些什麼,除了偶爾收到離開教室後較有企圖心的同學傳來文章指點投稿、投文學獎,僅此而已。有次在浙江的文學交流旅程中,聯文總編昭翡姐與我在山路徐行,沿著蜿蜒山徑而下,她提到耕莘學生的創作品質其實很驚人,常在各大文學獎多有佳績,值得編選一本作品集。這一提點,已是半百之人的我,暫且按下此議,只說,再想想,或許徵詢一些創作優異學生是否有意願再說。



      然而,這提議彷彿一串鞭炮引線,又經過半年,我終於有勇氣點燃那支香,火藥順著炮花逐個綻放,群組信裡回覆「我願意加入」有如接續閃爍火光,於是,這本《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於焉成書,成為師生之間最美好的禮物。



      這本作品集的編輯過程,自前年夏日念頭一起,歷經半年選稿半年編輯,首先請入選作品集的學生自選五篇稿件,各大文學性副刊雜誌發表的散文和小說皆可,再由我挑選出合適選錄的文章。二十年來獲得文學獎和持續在副刊發表者眾多,除卻這兩點,我更看重的是題材深化能力和創作潛力,你,是不是比過去的自己更好,妳,是不是能讓讀者看到未來諸多可能。



      選稿期間,不時傳來A學生說,「我的煩惱是打開檔案實在太多篇可選,不知道該怎麼選?」這種苦惱屬於創作老手,題材遍地開花,一出手不晃不抖,信手拈來皆是文章;像這樣的學生耕莘自有寫作班以來不知凡幾,最後甚至出書成為作家。創作看的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久的續航力,一如在耕莘五十週年的紀念活動中,文壇許多閃亮的名家如許悔之、駱以軍、劉梓潔、黃崇凱、陳?青等皆在耕莘上過寫作課,而能將文學創作當成人生定錨,進而成為職業作家,那就是個人深化創作和造化了。



      B學生則是偷偷問我,「老師,我的文章都在家副版刊登,輕薄短小,我覺得自己沒資格被收入作品集。」毫無自信者會讓老師惱怒,選擇你即是肯定你的才華,創作最忌未執行先放棄;指點如何將短文編成連綴體散文,果然最後他交出令主編滿意的作品。很多參與寫作課程的學生投稿順序皆是從家庭副刊、文學副刊、文學獎、文學補助循序漸進;失敗在所難免,即便是老師做為新手時也曾失敗多次,但重要的是你是否還像個偏執狂始終不放棄創作。



      此外,久違的C學生訝異的問我,「老師,謝謝您想到我,可是我早荒廢投稿,最近也沒有新作品,我寫得不夠好。」這種答覆是在否定過去那個努力創作的自己,而老師還深切地記得閱讀C學生獲得文學獎作品的悸動。希望這樣的妳,只是短暫離開創作隊伍,請記得你短短一千字作業我總要閱讀三四次,請你記得那些談文論藝的白日與夜晚,你焦急地趕著投稿截止日,老師都沒有放棄過你,你也不要放棄創作。



      教學多年,有各種類型的學生,此書只聚焦在兩個長期經營的寫作班學生作品,無法在本序逐一詳述。諸如洪雪芬、林苓慧、翁淑慧、廖桂寧在她們筆下,我總能讀到現代女性早已擁有自己的房間,自由書寫書時代的愛與愁;鄭娟、蔡莉莉、夏予涔、鐘佩玲描摹情感總是帶有畫面輪廓,讓人讀完彷如同時看完一部短片的感觸;畢珍麗、李志傑、孫大白、林月慎則是寫作班的模範生,真正以己身歲月為故事,生命的河流讓他們的文字累積著時間智慧。此外,如林佳樺、蔡怡、蔡莉莉、鄭端端等書寫多年已然出版專書卓然成家,但作品亦無法逐一收錄。我真心感受到主動來學習文學創作來自各方社會人士和大學裡選修文學課學生的差異,寫作班學生們多是帶著故事而來,讓他們繼續寫下去是很可怕的事。



      他們對創作的野心和企圖不亞於專業作家,長期上課、寫作各種題材投稿、參加徵文或文學獎競賽更是有系統的規劃執行,這次選入作品集的稿件雖多從生活或成長經驗取材,小題大作或家常小事最難是化繁為簡、寫得出色,有時閱讀他們的作業,總能讀到屬於每個人的秘密和微妙心事。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粗分為五輯,關於回憶、時間、文學獎特輯、飲食總總……或許仍不能容納所有學生的創作風格。其中我想特別說明:



      「看不見的寫作課」這輯,是耕莘「文學引路班」和《聯合報》繽紛版合作的專題,由我策展從編課導師、上課講師、視障學生、輔導員、志工、聽打員六個面向來呈現這個不與時人彈同調的寫作班,老師與一半視障或聽障的學生彼此學習著以文字傳達寫作的心意。這也是二十年來我在耕莘寫作班最難忘卻的教學經歷。



      回溯往昔,我僅是剛出版一本短篇小說集的創作新人,眾多學生容許我在神的領地放肆,首先在銀髮族寫作班磨練教法,之後是婦女寫作班、世界文學導讀班、文學導航班、女性書寫班、文學引路班……每年春秋兩季課程,倏忽二十年,倘若於體制內學校任教,過幾年也可屆齡退休了。耕莘寫作會會長陸達誠神父、我們都喊他親愛的陸爸,經常憂心耕莘要熄燈了!他對耕莘如對聖母看顧眾生的愛著,也愛著耕莘每位學生,曾經幾度我想逃離寫作班,只想做自己的事,但想到陸爸二十幾年來從來未曾對我傳教,只是相信我們會將耕莘文學創作的種子一直延續下去,成就自我的私慾也自動開始轉化,並學著與教學並行不悖。



      教學和創作魂衝撞之餘,時間自然會給我答案,慢慢的,只要有一絲放棄的意念,就有學生捎來訊息:投稿多年總算攻上三大報副刊了、我終於得文學獎了、我跟隨老師的步伐考上語文創作系所了。學生分享的不論大小事,皆讓我覺得自己的付出早已涓滴成海、沒有白費。目前仍然在耕莘長期任教的寫作班導師有女性書寫班的李儀婷,文學導航班的導師朱宥勳,經常為本書兩個寫作班授課的老師則有許榮哲、宇文正、栗光、吳鈞堯、楊佳嫻、鍾正道、李達達等作家;然有更多作家編排課程時皆是我的首選,藉由此序由衷感謝願意撥出寶貴的創作時間前來耕莘授課、成就更多學生創作夢想的作家們。



      這本作品集書名借用了美國小說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的名篇「當我們討論愛情,我們討論的是什麼」,最後也借用卡佛曾說的話來總結,卡佛曾說,「對大多數人而言,人生不是什麼冒險,而是一股莫之能禦的洪流。」我認為寫作亦是莫之能禦的洪流,能寫的人不會輕易停止創作的,內心總有個聲音召喚你,快點寫,繼續寫,不斷地寫下去。



      你曾有的那個夢,在編輯此書逐篇閱讀文章時,我看見了你始終沒有離開教室仍在書寫的初衷;那也是在課堂我經常說著,寫作是最考驗無用、無為而治的高級興趣。你來上幾期課程,我沒法保證你能成為作家,但你一定能成為一流的讀者。老師不可能教你們一輩子,重要的是離開教室後,你仍然可以不忘卻自己當初是如何喜歡書寫這件事。



      《當我們寫作,我們寫的是什麼》,即使書寫的是相似題材、生活小事,那也是屬於你所經歷的獨一無二的人生,不需要黑暗童年,亦不需要太多炫技的花招,好好地寫出那些躲藏在時間縫隙裡的情感和回憶。



      這本作品集的出版並不是句號,走出教室,我們或許偶然會在文學活動巧遇,或是在副刊版面同台演出,在文學獎的殿堂驚喜的擁抱彼此。



      感謝我們在文字裡相遇,信仰你的夢想,直到形成自己的宇宙。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