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俗人的壯舉:當我們遭遇工業革命

俗人的壯舉:當我們遭遇工業革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92262
金木水
時報出版
2025年3月25日
160.00  元
HK$ 128  






ISBN:9786264192262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C 歷史與現場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世界歷史 >











    以「人」的視角全新解讀工業革命這一改變人類歷史走向的歷史事件

    ——它為何發生在那時、那地?為何沒能發生在古代中國?



      本書以宏觀的視角,梳理了歷史的因果鏈條:



      *人是歷史過程的主角,作為「重大歷史懸案」的工業革命,其「始作俑者」自然離不開「人」!

      追問:「究竟什麼發生了革命?」縱觀漫長的古代,人類社會的財富與技術水準處於低水準波動之中,在工業革命中由於重大發明的「空前」湧現,這是古今轉折的關鍵,也是工業革命的核心。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一場「普通人」的革命。

      追問:「工業革命的原因何在?」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重大發明「空前」規模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眾多追求世俗利益的普通人所爆發出的創造力,這是工業革命發生的短時段促因。



      *我們都是俗人,世界是我們的創作!

      繼續追問:「人的原因背後的環境原因何在?」在16-18世紀的英國,市場經濟帶來了經濟權利,法治帶來了法律權利;完整的權利塑造了完整的公民,由此形成了從下而上的自發力量,這是俗人階層崛起的,也是工業革命的中時段、結構性原因。



      *人類歷史在「俗」的特性上體現出驚人的連續性。

      繼續追問:「是什麼推動著人類社會在追逐財富與技術的歷程上不斷前行?」本書的第一章就已經揭曉了答案:人類特有的逐利性推動著追逐財富與技術的歷程,這是工業革命發生的長時段、根本原因。



    強力推薦



      「本書語言通俗易懂,說理簡明扼要,也是一個很大的優點。我讀完這本書受益良多,因此也願意推薦給更多的讀者朋友。」──中國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 吳國盛



      「工業革命是人類文明進化的轉捩點,作者用俗人的壯舉來形容,一語道破這歷史的關鍵時刻。」──時報文化出版董事長?? 趙政岷



      「讓現代人可以重新瞭解一個不同角度的工業革命歷史,十分有趣易讀。」──歷史學者、History Storyteller創辦人 江仲淵



    ?


     





    推薦序 人類文明經歷了一個前現代到現代的轉變 吳國盛

    序一 俗人與現代

    序二 工業革命之謎

    序三 歷史不是一堆砂子



    第一篇 壯舉──究竟什麼發生了革命?

    第一章 人是追求財富與技術的動物

    第二章 貧窮與落後的定律

    第三章 現代人一夜暴富

    第四章 大分流與大合流

    第五章 人沒變,速度變了



    第二篇 俗人──什麼引發了革命?

    第六章 工業革命背後不止一條線

    第七章 蒸汽機背後不止一位發明者

    第八章 天才是怎麼升起的

    第九章 人沒變,人數變了



    第三篇 時代──為何在那時、那地?

    第十章?? 動機乃發明之母

    第十一章 小店主之國,讓錢流通

    第十二章 農業先行,讓地流通

    第十三章 行會解體,讓人流動

    第十四章 君主立憲,讓國王退休

    第十五章 權利是如何下沉的

    第十六章 人沒變,激勵變了



    第四篇 潛能──為何沒能更早或在別處?

    第十七章 明君、盛世、天才、重獎

    第十八章 為什麼歐洲大陸起步較晚

    第十九章 來自阿拉伯、鄂圖曼、印度帝國的啟示

    第二十章 四大發明何以可能

    第二十一章 四大發明之後發生了什麼



    不妨讀的附錄:科學魅影

    (可不讀的)附錄:關於工業革命為何發生的太多答案?? ?

    致謝



    ?









    俗人與現代




      一直希望寫一本關於「俗人」的書,初衷如封底所示:我們都是俗人,世界是我們的創作。先釐清下本書標題中的兩個關鍵字:俗人與壯舉。



      .俗人

      本書中的「俗人」,指的是追求世俗利益的普通人,因為「俗」字本來就含有兩層含義:一是身分上、出身於平民階層的「俗」,二是精神上、追求世俗利益的「俗」。按說這兩個範疇有差異才對,但奇怪的是,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它們都是重合的。



      在原始時代,人沿著既有的傳統追求世俗利益,那時還沒有等級之分,每個原始人都是追求世俗利益的普通人。這樣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動物祖先那裡:物質是每個物種生存的基礎,而物質只能靠物種自己去爭取,細菌如此,植物、動物、人類也如此。



      進入古代文明後,社會通常被分為(至少)三個等級:貴族階層負責戰爭、被認為是高貴的人;僧侶階層負責祈禱、被認為是高尚的人;平民階層負責勞作、被認為是既不高貴也不高尚的、追逐世俗利益的普通人。這是俗人不等於所有人的唯一階段,但即使在此時,俗人也占據社會總人口的絕大多數。



      到現代,社會結構再次出現顛覆:房子、食物、衣服、車票等都變成了商品,凡人與聖賢都要用貨幣去購買,前者的一塊錢與後者的一塊錢等值,我們在抨擊市場經濟俗不可耐的同時,也無法否認其平等。另一層平等來自現代法治,法律面前平等,凡人與權貴享有相同的權利,如果大家覺得這太過理想,那只說明我們仍在現代化的過程中。



      人類歷史在「俗」的特性上體現出驚人的連續性,因為人性本俗。而現代人更俗,因為我們都是俗人的後代,且現代體制把生在、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變成了現代利益體系中平等的一分子,包括我自己、各位讀者、周圍的人。區別只在於意識或者沒意識到罷了。縱使那些不承認自己「俗」的人,也在抱怨老師俗、同學俗、親戚俗、同事俗、仇人俗、路人俗、無人不俗,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從煤礦中出來的礦工們,看到別的工友的臉黑覺得好笑,只是因為看不到自己臉的緣故……



      有沒有例外呢?在古代,出身高貴或精神高雅的人被視為「不俗」,而今天,人們稱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作家、教育家為「精英」,這難免引發對號入座的聯想。我不反對精英的存在,並且以他(她)為學習與奮鬥的榜樣。但想想看,我們以這些「家」為榜樣,前提是差距可以通過後天努力縮小,否則的話,大眾的學習與奮鬥豈不變得毫無意義?!因此確切地講,我反對的是一種精英主義的幻覺,即以為精英與大眾間,仍然像古代的貴族與平民間,仍然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樣的幻覺所有人都可能有,與是否精英無關,此處謹舉兩例:



      比如,鑒於張三現在成功、李四現在失敗,就推論張三「天資」卓越、李四「天資」愚笨;既然「天資」已經註定,那張三必然繼續成功、李四只能繼續失敗。這樣的推論基於一種試圖把當下固定化到未來的心理傾向,而非基於事實,所以我稱之為幻覺。



      再比如,鑒於張三從事的職業或職位在古代是貴族所為,就推論張三今天仍然是「上等人」;鑒於李四從事的職業或職位在古代是平民所為,就推論李四今天是「下等人」。這同樣基於一種試圖把當下固化到過去的心理傾向�幻覺。



      事實是,今天生物學已經反覆證實,所有人都屬於智人這同一物種。沒錯,生理機能存在微小差異,但總在一定區間之內,否則的話,該物種就無需存在了。比如百米賽跑,沒有任何人能在幾秒之內完成,而飛鳥能輕易完成;大多數人能在一分鐘內跑完百米,而烏龜需要爬一個小時以上。不僅每個現代人的先天潛力差不多,而且,現代體制又在很大程度消除了後天實現潛力的障礙,結果暫時不同,但絕非永恆:今天被稱為各種「家」的人,過去與未來可能平庸;今天被視為凡人的人,過去與未來可能優異。套用革命導師的話講,就是「人所具有我皆具」,這裡的「皆具」不僅指生理屬性,更指社會權利。本書希望發出的資訊是:既然現代人都是俗人,精英也不例外,那就沒理由忽視自己的、乃至周圍任何人的潛力!



      .壯舉

      我們無需以「俗人」的身分為恥,還不妨以此為榮,這就涉及另一個關鍵詞「壯舉」。把俗人與壯舉放在一起,聽起來有些不搭:「俗人」似乎是追求利益的市井小民,而「壯舉」理應是英雄或天才所為,但這正是本書的用意:我希望指向一座名為「現代」的豐碑,作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俗人的壯舉」的見證。如果不假說明的話,各位難免以為標題中的「壯舉」二字指的是工業革命,從狹義上講也沒錯,因為工業革命也是一場普通人為追求自身利益而開始的革命,但從更完整意義上講,「俗人」創造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整個現代!



      要證明「俗人創造著現代」不難,既然現代人都是俗人,而現代生活日新月異,那麼自然,俗人創造著現代的一切,環視周圍即可為證。但要證明「俗人創造了現代」,就需寫一本歷史書了,因為現在式變成了過去式,而過去無法觀察、只能追溯。注意,「追溯」當然從現在往前,但不等於要到古代那麼遠。我們僅僅需要追溯古、今之交,以便回答「是誰把人類社會從古代送入了現代」?



      這意味著,下面兩種說法都與本書的關注點不同。



      一種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這無疑正確,人民群眾始終在創造,但創造的方式不同,唯有把古、今區分開來審視,我們才能理解從古代到現代的轉型。



      還一種說法是「精英創造了歷史」,這聽起來與本書對立,但其實也是沒有區分古、今的緣故。晚至19世紀,著名的精英主義者湯瑪斯•卡萊爾還宣稱:「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會有英雄崇拜。」對這類「英雄傳記」、「天才傳奇」,史學界早有警覺,梁啟超在《新史學》中就指出,「歷史愈低度,則歷史的人格者愈為少數所壟斷,愈進化則數量愈擴大……愈古代則愈適用,愈近代則愈不適用。」本書認同這樣的批評,只是希望澄清「進化」一詞:依照今天的科學,人種並沒有進化,那什麼進化了?



      社會。本書的主旨在於,所謂「古代」與「現代」,不僅僅是時間概念,更是社會概念。古代之所以被稱為古代,不僅僅因為時間早,更因為那是等級分明的社會,現代之所以被稱為現代,不僅僅因為時間晚,更因為這是普通人為平等權益而組成的社會。既然時代演變與社會進步是同步的,那麼自然,是俗人而非精英開啟了現代!



      顯然,不管精英主義者還是作者,要證明自己的信仰,都要從歷史中尋找依據。精英主義者以英雄、天才為榮,依據的是「英雄傳奇、天才傳記」,正是這樣的歷史,讓少數精英陶醉於自我崇拜之中、讓大眾陷入精英崇拜,媒體更是推波助瀾地呼喚下一位救世主的出現,好像國家與民族的命運與希望仍然寄託於少數人身上似的。而作者以俗人為榮,依據的是俗人創造了近代的歷史,希望傳遞與精英主義相反的資訊:既然現代乃俗人所創,那麼,未來的希望就寄託在我們──身分最普通、目的最世俗的──每個人身上!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