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書緣起
李 黨(未來出版總編輯)
星期日的午後,我在書房裡為這本書付梓前作最後一校,時而唸唸書中如詩般的新鮮語句,時而掩上文稿,望著窗外的遠山反芻書中的意境。雖然早知道故事情節發展,心緒依舊深深被每一個段落章節牽引,而小說中濃烈的抒情詩特質,更不時撩撥我的心弦。校對完全書,我帶著滿足的愉悅,長長的吁了一口氣。
這滿足的一口氣,除了閱讀帶來淨化心靈的撫慰,其實也意味著放下選書企劃的懸念。儘管去年10月就得知這書入圍了美國國家青少年書卷獎,也閱讀了版權代理送來的樣書,卻遲遲不敢下決定購買版權。書當然是好書,但超過三百頁的厚度,如詩般優美的文學造詣,跟臺灣現時流行的輕薄短小、嘻笑怒罵的少年小說閱讀風氣,差異實在太懸殊了,總擔心曲高和寡。於是,買不買版權,成了縈繞心頭的一道難題。
然後到了今年初,世界各國童書出版社引頸翹盼的美國年度紐伯瑞文學獎小說揭曉,這書又傳來捷報,獲得了銀牌獎。有了雙重獎項的肯定,這書的文學地位更形穩固,也鼓舞了我們出版中文版的勇氣。於是我找來過往跟我有多次合作翻譯少年小說經驗的鄒嘉容操刀。她是文藝熟女,又有兩個分別就讀小六和小四的女兒,在遣詞用字和兒童心理的掌握上十分精準,是我心中的不二人選。書譯完,她的大女兒理所當然成了中文版的首位讀者。她告訴我:「李阿姨,這本書很好看。」
能夠擄獲主要讀者層的芳心當然開心啦,但我還是有小小擔憂,於是又把文稿分別寄給了幾個擔任教職的老師試讀,在教育大學體系任教的方教授在打開伊媚兒的當下,一口氣讀完:「真是扣人心弦,太精采了。」專研少年小說的張老師也直誇許久沒讀過這麼具文學性的作品了。而一位耕耘兒童文學的作家知道我先前的擔憂,更對我說:「給孩子優美的文學薰陶,是童書出版社義不容辭的責任。」
而今,這本優美如詩的小說,終於要跟臺灣讀者見面了。「這些颯颯作響的大樹們,施展出了它們古老的法術,掀起睡眠的西風,讓所有森林裡的其他生物都暫時睡著,直到穿著嶄新皮膚的鷹人和夜歌,偷偷的溜走。 這些樹正因為曾經看過很多很多的憂傷,很多很多的憤怒和絕望,知道愛的珍貴和奇妙;因此,它們願意為了愛而奮戰, 願意盡一切的努力來幫助愛的實現。」相信從這段引文中,你已隱隱嗅出這本書不一樣的閱讀氛圍。
──寫於2009年8月本書初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