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江流千古意:契入中國文化的十六個關鍵詞【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江流千古意:契入中國文化的十六個關鍵詞【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03154
林谷芳
有鹿文化
2025年2月27日
233.00  元
HK$ 198.05  






ISBN:9786267603154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512頁 / 17 x 23 x 2.5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看世界的方法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文化壯遊,上下古今;

    生命之學,了了分明。

    禪家•文化學者林谷芳•十六個中國文化的關鍵詞



    別具慧眼的「中國文化」之辨析,

    另開新境的「人與世界」之闡發。



      「江流千古」,是指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意」,則是人的體會。這體會,每個人不一,若能透過不同向度的交織,也就更好構建出整體。本書中的十六個向度,正是林谷芳認為要整體觀地看待中國文化,不能或缺的十六個座標,亦即十六個「關鍵詞」。



      其中,有直涉文化基底特質的,如人間性、漢字、「儒釋道」;有做為人文高度結晶的,如儒、釋、道、禪;有涉及實然生活的,如文人與民間;有提及文化碰撞融合的「胡漢」;也有契入心靈特質的史、詩、陰陽、氣韻;最後,則是有關生命歸向的境界與生死。



      林谷芳所觀照的,是核心的存在,是沁於諸相的特徵,以此而入於文化之了解,也就能以一賅萬。



      在此之外,他更藉著書寫切入,經由活生生的語氣,讓人可以更活脫脫地切入中國文化,更理解活脫脫的中國生命。



      以族內觀為本,入乎其內,「以經解經」,總攬全體,兼及應然與實然;又以族外觀為比較,出乎其外,知所定位。在如此基礎上「以今釋古」,乃就能不自囿於己,不自囿於時代,不困於自卑,不落於自大。這是總體談中國文化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觀照。



      本書就是站在這樣的基點,舉出論者在觀照中國文化上必須掌握的關鍵向度;有此,乃庶幾談得上真正的整體觀。而有這整體觀,即便論列不同,無論族內族外,也就容易尋得對話與理解的基礎。─林谷芳



      在開放的心胸與世界觀之中,面對當代時空,拈提中國文化的組成與特色,遂使文化情懷與歷史觀照兩相兼得。中國文化的十六個關鍵座標,帶你一起領略:



      【座標一】人間性:中國文化的存在基點

      【座標二】漢字:一元性與多元性的並存

      【座標三】「儒釋道」:中國文化的鐵三角

      【座標四】儒:倫理的觀照與發皇

      【座標五】道:大化的契入與放懷

      【座標六】釋:有情的超越與連結

      【座標七】禪:人間與超越的不二

      【座標八】文人:不器的生命

      【座標九】民間:文化的實然

      【座標十】胡漢:新血的注入

      【座標十一】史:文史哲一體的核心

      【座標十二】詩:詩性的民族

      【座標十三】陰陽:生之哲學

      【座標十四】氣韻:虛實相生的線性美學

      【座標十五】境界:中國生命之旨歸

      【座標十六】生死:「生之文明」的生死觀


     





    自序:直掛雲帆入江流



    前言:帆影何處泊—如何談中國這個「大」文化體



    座標一:人間性—中國文化的存在基點



    儒、墨、法、兵、農、縱橫諸家都充滿著人間性。即便陰陽家,按理說主要在述明天道之轉,但基本也聚焦於人世的起落浮沉……



    座標二:漢字—一元性與多元性的並存



    人間性使一元不易走向概念、抽象的極致,彈性務實;漢字又讓「原該」分裂的多元連在一塊,中國文化因此乃可久可大……



    座標三:「儒釋道」—中國文化的鐵三角



    在中國,就如此由儒釋道分領了文化的三個基本面相,滿足了生命的三個基本需求,這樣的「鐵三角」分領並共構了中國文化……



    座標四:儒—倫理的觀照與發皇



    當代性是儒家的根本課題,畢竟它是種淑世哲學,但近世它所面對的當代性與過去又有本質的不同,主要因為直面的是五百年來世界最強勢的西方文明……



    座標五:道—大化的契入與放懷



    以真人對君子,正可看出儒道兩家之不同。所謂大道廢而有虛偽,文質彬彬的君子再好,在道家,也非本真,仍屬後天的虛矯……



    座標六:釋—有情的超越與連結



    宗教固也常舉正邪之分,也不乏激烈的對抗,但其落點卻在生命本質而非族群認同。更有甚者,如佛教,既觀照到生命本具的困頓、本有的無明,也觀照到眾生皆具的佛性……



    座標七:禪—人間與超越的不二



    禪對佛法的拈提,並不在從自他的對比中,談自己的「如法」及他人的「不如法」,它更徹底地以眾生所以顛倒夢想,正因落在二元對立中……



    座標八:文人—不器的生命



    中國歷史之氣象原與讀書人之情性互為表裡……元之後,被政治之黑暗、科舉考試之局限框住,讀書人乃少言器識,多談文藝,後世的文人印象即由此而來……



    座標九:民間—文化的實然



    民間,因於不同地域特質而形成,有著農民、百工、仕紳、商賈到藝人等等不同的行業,其豐富性,既立體呈現了生活所需,相對於文人的「一」,這「多」,乃不能被忽視……



    座標十:胡漢—新血的注入



    因這不斷的碰撞融合,狹義純粹的漢族在文化與血緣上乃不存在。極致地說,在中國,當一個人找不到自己歸屬於哪一個少數民族時,他就是個漢人……



    座標十一:史—文史哲一體的核心



    中國哲學多帶有一定歷史哲學的味道。而在此,它並不以思辨為核心,卻是透過對歷史的觀照,作生命價值的寄寓,是「以詩心躍入歷史」,是「史的觀照,詩的感嘆」……



    座標十二:詩—詩性的民族



    詩是最精簡的語言,漢字的「文與言」分流使文字的詩性更濃。拼音文字是「文與言」一家,真要寫詩,須從語言提煉;漢字的「文」在白話文興起前,一向就富於精鍊性,用來,雖不押韻,其實已近於詩……



    座標十三:陰陽—生之哲學



    正因這陰陽相生,才使中國人能不走極端。這種不走極端,乃至有機與融通,讓儒道這看來對立的兩端,相容而無礙……



    座標十四:氣韻—虛實相生的線性美學



    唐以氣勝的琵琶為首樂,宋後則以韻長的琴執風騷,而即便琴,宋之前的琴聲多韻少,宋之後聲少韻多,也顯現了因歷史氣象而產生的變化……



    座標十五:境界—中國生命之旨歸



    談生命境界,固須強調閱歷之淺深,但談儒釋道禪之生命境界,更須注意其實然的「工夫」鍛鍊,否則,就容易淪為純然的哲思乃至戲論……



    座標十六:生死—「生之文明」的生死觀



    死生之體現並不就以離於此岸的彼岸作為生命的終極歸依,所謂「人死成神、人修成仙、人覺成佛」,此岸與彼岸之間仍是連綿的一條線……





    自序



    直掛雲帆入江流




      談文化書寫,中國人寫中國文化,原天經地義。但看來容易,其實不然。



      不然,因中國太大,誰都難免掛一漏萬。



      不然,還因你身處其中,自己人看自己事,情感固在這裡作用,視角也必然局限,談來,難免自溺,就只能與同道相濡以沫。



      不然,更因中國在自己的文化圈獨大,常以自己所有,放諸四海而皆準,寫來就只有順向邏輯,少逆向觀照。



      不然,也因近世中國文化動盪,人處其中,難免激越,所言往往只求現前作用,少能從更基底看待自己可能的調整。



      可雖說不容易,真說,也還得由中國人自己來寫中國文化。



      得寫,是因中國雖大,但有更多人從不同角度寫,就能交織出立體的樣貌。



      得寫,還因族內人談族內事,固不免多用感情,常缺乏外部觀點,但事涉文化特質、心理幽微,外部描摹常無以成事,非當事人還真難說得清楚。



      得寫,更因過去獨大,近世遭逢逆境,心情平衡固難,但也逼使自己得在此一轉,跳出既有視界來看待自身立處。



      得寫,也因現前作用固好直接回應環境,卻往往有時而窮,更深的文化觀照,原屬必須。



      就如此,雖不好寫,卻必得寫。



      而無論你在絡繹不絕的這條路上,是因興趣,因研究,還因情懷而寫,這「不好寫,必得寫」的觀照若在,所寫,其情其理也就能更不泥於己,更接於人。



      在對中國文化作總體描摹時,這「不好寫,必得寫」的觀照尤屬必須。



      然而,雖屬必須,就求諸方家,何得自己落筆。



      落筆,基底是情懷。年輕時深受中國音樂觸動,最終寫就了「以中國人文詮釋中國音樂,以中國音樂映照中國人文」的《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並收錄六十七首經典樂曲的歷史錄音。會如此,無他,就如序文〈回報三十年前一次翻轉生命的感動〉所說,正因於一種回報的心情。



      而中國文化於我,尤甚於此。



      落筆,也因人類學的背景。學人類學是因六○年代兩岸都在對文化作自己以為該有的重整,這裡有翻天覆地的去舊,也有堅持道統的溯源。當時年少,就覺期間少見廣垠深入的文化觀照,於是選了以「文化」為核心概念的人類學系就讀。嗣後觀照文化,乃有著跨文化比較的基礎,也更能出入雅俗,及於諸相,更能警覺自己是否就在自說自話。



      落筆,還因自己的體踐經驗。這體踐,一來固聚焦於禪的鍛鍊與中國音樂,更廣的,則是生命成長就直接浸潤在中國文化的原生態環境中,以此,乃能更好地「以經解經」,之後,在開放的環境中面對當代,也就更能照見自己文化中的足與不足。



      就這樣,乃有了這本《江流千古意——契入中國文化的十六個關鍵詞》的書寫。



      說「江流千古」,指的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意」,則是你我的體會。



      這體會,每個人不一,每個人也只能說其局部,但如果能透過不同向度的交織,也就更好構建出整體。而書中的十六個向度,正是我認為要整體觀地看待中國文化,不能或缺的十六個座標。因座標一詞太硬,就借用了檢索觀念中的用語:「關鍵詞」。



      十六個座標中,有直涉文化基底特質的,如人間性、漢字、「儒釋道」;有作為人文高度結晶的,如儒、釋、道、禪;有涉及實然生活的,如文人與民間;有提及文化碰撞融合的「胡漢」;也有契入心靈特質的史、詩、陰陽、氣韻;最後,則是有關生命歸向的:境界與生死。



      這裡所觀照的,要麼是核心的存在,要麼是沁於諸相的特徵,以此而入於文化之了解,也就較能以一賅萬。



      而在此之外,一個重要的書寫切入,則是希望經由活生生的語氣,讓人可以更活脫脫地切入中國文化,更理解活脫脫的中國生命。



      就如此,寫來,乃「直掛雲帆入江流」。可雖一路娓娓道來,卻也不敢稍忽於事實之掌握,總希望在此,能「情懷與觀照」得兼。



      當然,雖說涉及諸相,且這諸相也都建基在一定的生命經驗與學問觀照上,但不同人在此拈提,也自有不同偏重,再如何周延,也都有視角的局限,可如果經由此江流帆影,能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照提供一份參照,也就有它基底的意義。



      而在基底意義之外,若有人由此而得觸動,更就是慶快之事。畢竟,有更多人能在此,深入於己又不囿於己,則於個人生命之承於中國文化,或中國文化之走向未來,正都是可喜之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