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五千年文明看晉地,中華文化的崛起之路:大禹治水?長平之戰?藏山救孤……從上古神話到春秋戰國,屬於山西的輝煌與宿命

五千年文明看晉地,中華文化的崛起之路:大禹治水?長平之戰?藏山救孤……從上古神話到春秋戰國,屬於山西的輝煌與宿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63125
張石山
崧燁文化
2025年2月26日
117.00  元
HK$ 105.3  






ISBN:9786264163125
  • 規格:平裝 / 260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跨越山河險阻,開創文明先河

    見證王朝興衰,銘刻華夏輝煌

    一山一水皆歷史,一人一事盡傳奇



    忠義與信念在此扎根,文化與傳奇在此流傳

    問我故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山西──天命之省】

      山西被作者譽為華夏文明的「天命之省」,其地理特徵「表裡山河」形成獨特屏障,見證了堯舜禹時期的初代王國誕生。運城鹽池為炎黃部族提供珍貴鹽源,成為早期部落競爭的焦點。此地不僅是農耕文明的搖籃,也是文化、民族融合的中心。山西歷史上的鹽池、稷山的「社稷」崇拜,以及汾陰的后土祭祀,奠定了其作為中華文明直根的地位。



      【古都之旅與文化豐碑】

      山西承載了晉國新田、北魏平城、大唐晉陽等多座古都的興衰。從侯馬盟書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改革,山西始終是民族與文化融合的重要推手。晉陽作為大唐北都,彰顯了盛唐文化的多元與開放,卻在五代十國的戰火中毀滅。從壯麗的晉國鐵器冶鑄到雲岡石窟的佛教藝術,山西以無數文明遺跡印證其輝煌歷史,成為華夏文化的珍貴寶藏。



      【衝破阻隔的偉大壯舉】

      山西的地理險阻雖成天然屏障,卻未阻止其跨越與交流。古人開辟太行八陘、架設蒲津鐵牛浮橋,見證了克服太行山、黃河阻隔的壯舉。壺口瀑布與旱地行舟,成為中國河運文明的象徵。山西北部的長城兩道,成為中原與游牧文明互動的前沿。在這片土地上,晉人既以「走西口」與晉商貿易實現民族融合,又以胡服騎射等創新改革促進邊疆穩定。



      【文化與精神的千古傳承】

      山西不僅以物產與歷史聞名,更以文化與精神承載深遠影響。晉方言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音韻,展現語言的活化石價值。從介子推堅守忠義,到趙氏孤兒的大義傳奇,這片土地孕育了獨特的道德情懷與價值觀。蚩尤塚的民間崇拜、磨笄嶺的代國夫人傳說,皆傳遞了正義與善的永恆追求,彰顯華夏精神的寬容與包容。



    本書特色



      本書以深刻而生動的筆觸,揭示了山西作為華夏文明搖籃的無盡魅力。這片「表裡山河」之地不僅是地理上的奇觀,更是文化與歷史交織的縮影。從堯舜禹三王建都,再到晉國、北魏、大唐的歷史痕跡,山西成為連結古今的重要載體。本書以豐富的歷史事實、文化價值與民間傳說,喚起讀者對華夏文明起源地的敬畏與熱愛。

    ?


     





    自序 天命之省

    表裡山河:山西

    故都的巡禮

    跨越阻礙

    蚩尤塚、磨笄嶺和豫讓橋懷古

    綿山與介子推

    藏山忠義,流芳千古

    追懷晉文公

    且說仇猶國

    解讀胡服騎射

    講論長平之戰

    山西的歷史見證

    民歌的燦爛光輝



    ?





    自序



    天命之省(節錄)




      本書列舉了諸多山西之「大」。



      山西之大,當然不在地域面積之大、人口眾多之大,而是在歷史文化方面,山西對於整個華夏文明,有著不可替代的極其重大的意義。



      山西是華夏歷史文化大省,是農耕發祥大省,是民族融合大省,是戲曲民歌大省,是北方語系中有著獨特「晉語」的方言大省,是對整個華夏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天命之省。



      有如天選天定,華夏文明的基因,最早在這裡栽植、萌生。這裡,成為華夏文明直根的生長發育之地。



      本書提出了「天命之省」這個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山西憑什麼可以稱為「天命之省」?對此,本書若干章節都有詳細論說。擇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話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堯舜禹前三王建都,皆在山西晉南。有史籍記載,更有考古證明,是為「堯都平陽、舜都蒲?、禹都安邑」。



      近年來,山西襄汾縣陶寺發掘出的堯都遺址,確實已經具備了早期王國都城的幾乎所有功能。



      史學界已有定論:最早在山西晉南,這裡是中華文明直根成長的地方。



      但是人們會問,在萬里黃河這個晉陝豫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區,前三王建都為什麼是在山西?河南、陝西不產糧食嗎?



      原來,山西晉南有一個天造地設的鹽池。



      運城鹽池,號稱「百里鹽池」。中條山裡的鹽礦,經地下水融化,在山下形成了一個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3公里至5公里,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的天然鹽池。



      所謂運城,乃歷代國家政府任命的「鹽運使之城」。



      華夏文明曙光初現的時代,傳說中的炎黃二帝與蚩尤大戰,史上所謂「涿鹿之戰」,其真實起因就是為爭奪鹽池。事實上,哪個原始部落掌控了鹽池,獲得了人類不可或缺的食鹽資源,哪個部落就最為發達強大。



      涿鹿之戰的結果,是炎黃集團獲勝,蚩尤集團戰敗,蚩尤戰死。蚩尤,作為一個失敗者,最終淡出了逐鹿中原的宏偉史劇。



      值得特別言說的是:就在運城鹽池邊,一直有座蚩尤塚、有個蚩尤村。在民間話語裡,人們沒有忘記蚩尤,沒有以成敗論英雄。



      當今時代,炎黃二帝,包括蚩尤,被一起稱為華夏文明的「人文三祖」。這真是令人快慰的消息!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