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距離第一版出版已經過了八年,年初接到詢問是否修訂本書?我立刻與兩位共同作者討論,大家都同意進行資料更新,以切合讀者需要。這是一本為精神醫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學生所寫的入門書,由二位資深精神醫療社工師及資深精神科專科醫師共同完成,有感於臺灣精神醫療這四十年的發展快速,心理衛生議題已經從精神醫療走到社區、跨領域整合服務,作者們整理臨床工作經驗、增加近年心理衛生政策,提供對這個領域有興趣者入門參考。
本書共分成四大部分,整體架構共四篇,篇名沒有改變,增加及更正新資料。第一篇是「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針對心理衛生發展現況、政策與福利架構、以及精神醫療相關法規政策與計畫方案等,介紹精神醫療的過去,及近年社安網與各項心理衛生實務發展。
第二篇是「精神疾病與治療」,由楊添圍醫師介紹精神疾病病理學與診斷等,包括有精神病(嚴重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精神官能症、人格疾患、酒藥癮等常見精神疾病的診斷原則,本書以最新的DSM-5的概念說明疾病的定義。《精神衛生法》於2022年修法,其他相關法規修正一併更新,新增家庭暴力與精神疾病的討論分析。
第三篇是「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方法」,介紹社會工作的類型、特定對象實務理論,從精神醫療社會工作歷史發展、臺灣心理衛生專科社會工作、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實務理論等,作者發現Turner(2017)「社會工作處遇理論」已經第六版、Payne(2020)「現代社會工作理論」已經第五版、Hepworth等人(2017)「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已經第十版、Lehmann與Bolton(2022)「綜融取向實務理論」已經第四版,社會工作理論新增許多小型理論。有鑑於專業理論是專業發展的基石,這些社會工作實務理論參考書歷久彌新,傳統理論也有新增的概念或觀點,雖然臺灣與英美的文化背景不同,理論的價值與邏輯還是值得實務工作者參考。
精神醫療專業團隊中社工師主要的服務對象—家庭與社區,認識家庭和與家庭工作的方法,提供社工進行家庭評估,從家系圖、生態圖,整理家庭優勢、建立處遇目標。接著介紹精神醫療的處遇模式、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心理劇、衛教等。個案管理和資源整合是社工師在心理衛生領域最常運用的助人方法,說明社區心理衛生個案管理。
第四篇「心理衛生方案與未來」,由張玲如老師介紹各類社區復健方案、以及評鑑。本篇還介紹精神醫療服務與專業團隊,以及醫療院所各種服務模式、各類專業團隊人員的角色任務。最後探討精神復健與康復,以及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的展望。
心理衛生的議題已經成為全球跨文化、跨國的重要議題,經過百年的發展,精神醫療領域社會工作從慈善出發,漸漸走出醫院進入社區,也將服務擴大到疾病和自殺、藥物濫用、家庭暴力與性侵犯等議題的處遇治療,服務對象從兒童到老人,從醫院到社區、學校、犯罪矯治等系統,建構社安網整合服務。精神醫療專業訓練成為社區處遇的基礎,希望本書可以協助讀者瞭解臺灣心理衛生的發展脈絡,學習國外社會工作理論以建立本土實務理論。
感謝洪葉文化對於本書的持續關注,八年後許多資料更新重整,2018年精神醫療進入整合社會安全網,2020年全球Covid-19對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精神衛生法》於2022年通過修正,心理衛生朝向預防、全人、專業與跨系統整合。本書針對第一版內容進行修正,因應臺灣及世界心理衛生新發展,更新、增加資料,讓從事心理衛生的夥伴,特別是社工師,可以有入門參考。謝謝兩位夥伴一起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書中資料如果有誤,由我負責處理,請讀者不吝指正,期待本書與時俱進。? ?
張如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