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文本?方法:古典思維與跨文化哲學的交涉與實踐

文本?方法:古典思維與跨文化哲學的交涉與實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15058
宋灝,范麗梅,鄧敦民,林俊臣,王華,陳弘學,林永勝,劉滄龍,曾守仁
政大出版社
2025年1月01日
107.00  元
HK$ 101.65  






ISBN:9786267615058
  • 叢書系列:國學、哲學
  • 規格:平裝 / 270頁 / 15.5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國學、哲學


  • 人文社科 > 哲學 > 中國/東方哲學 >











      本書的特色首先是擱置以往「中國思想」、「中國哲學」、「中西比較」、「中西對話」等既有的研究範式,回歸漢字自身的文本脈絡,探尋由漢字凝構而成的古典文本及其思維的形成過程,是否即已蘊涵某種「文本中的方法」。本書9位文哲專長的作者多次面對面的交流對話,帶動經典的詮釋、方法的考察與跨文化的研究,推展人文領域當中的跨域對話。中文與哲學領域的學者不僅得以走出自己原來熟悉的研究領域,在相互閱讀、理解與爭辯中,經典詮釋與跨文化哲學的不同研究路徑也更加突顯出來。我們發現,由漢字所構築的古典思維,「方法」早已潛運在「文本」形成的過程之中,並且隨著時代推移而發展成豐富多元的面貌。


     





    導言



    【第一編 文本與方法相遇:古典文本及其思維】

    視像性與中國古代的形而上學 / 林永勝

    言名作為方法:上博〈亙先〉「言名」思想論析 / 范麗梅

    從「即成即虧」到「即遮即表」:關於《論語》、《孟子》「遮蔽、破壞、無言」三種遮詮法的使用 / 陳弘學

    鏡映與詩境:再探抒情傳統論的主體問題 / 曾守仁

    抒情傳統視域下的書法 / 林俊臣



    【第二編 從方法回到文本:比較哲學與跨文化方法】

    文本詮釋、現象學及批判省思 / 宋灝

    對跨文化哲學中「橋樑概念方法」的一些反思:以蔣韜「人道抑或正義」先秦思想詮釋架構為例 / 王華

    v 橋樑概念與比較哲學 / 鄧敦民

    以莊子為方法:作為「旁觀者」的世界公民 / 劉滄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永勝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領域包含宋明理學、道教哲學、中國古代的氣論、身體觀與工夫論等相關問題。編著有《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及相關研究論文多篇。



    范麗梅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後研究、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涉及古文字學、出土文獻學、先秦兩漢經學與思想史。主要著作有《言者身之文──郭店寫本關鍵字與身心思想》,以及單篇論文數十篇。



    陳弘學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擁有中文、哲學、法律三系學士學位。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先秦子學與中國傳統法律、政治哲學。著有《哲學心靈與現代關懷──哲學概論的第一課》、《儒墨思想的現代詮解與觀照》。



    曾守仁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詩學、文學理論與批評,從明清延伸至清民的易代之際文人與文化,著有《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關心具有臺灣色彩的抒情傳統論,並追問其理論基底與現實指向,除理論建構之外,並由此反思做為一個當代研究者的意義。



    林俊臣



      國立臺南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領域涉及書法美學與中國思想,並從事書法、篆刻之創作與評論。出版有《杖藜行歌林俊臣書法集》、《樗寫》等。



    宋灝 (Mathias Obert)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研究專長為當代美學、跨文化思維、身體現象學、中國書畫理論。著有Welt als Bild: Die theoretische Grundlegung der chinesischen Berg-Wasser-Malerei zwischen dem 5. und dem 12. Jahrhundert, Tanzende Baume, sprechende Steine. Zur Phanomenologie japanischer Garten,《漢學與跨文化思維》、《意義闡釋與時間性:華嚴宗詮釋學相關哲學研究》。



    王華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博士。研究領域包括先秦儒家、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與後設倫理學等。現階段研究致力於從《荀子》出發,採取互相參照與互補研究的方式,與當代美德倫理學相關研究對話。



    鄧敦民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形上學與哲學邏輯。近年關注的議題包含:模態形上學與模態知識論、反事實條件句的語意學、因果模型、形上立基、自由意志的形上學等。



    劉滄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涉及古典中國哲學關於氣的思想,以及德國尼采、法蘭克福學派當中美學與政治的部分。著有《氣的跨文化思考: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內在他者:莊子?尼采》。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