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學生不倫,被告上性平會的教授
始終堅信雙方是「你情我願」
直到那天,他發現自己的女兒也遭到了輪暴
始終堅信雙方是「你情我願」
直到那天,他發現自己的女兒也遭到了輪暴
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
生涯最著名的傑作,亦是他最具爭議的小說
「柯慈筆下角色的救贖之旅往往是向下的,被內心的沉淪所驅使,但在被剝奪一切外在尊嚴後,卻反而從中獲得力量。」──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
**
「講到男人和性,大衛,我對什麼都不覺得意外了。也許對男人來說,對女人的恨會讓性更刺激。你是男人,你應該知道。你和陌生人做的時候──你抓住她,壓著她,讓她在你下面,把你的重量壓在她身上……這不是有點像殺人嗎?把刀子插進去、拔出來,丟下滿身是血的屍體,自己一走了之──這感覺不像謀殺嗎?不像殺了人又逍遙法外嗎?」
**
被強暴的人、無法控制欲望的人
被社會歧視的人、歧視他人的人、
背負歷史原罪的人、旁觀犯罪的人
什麼是真正的可恥?
背負恥辱的人,又是怎麼活著?
52歲的學者大衛.盧里在大學教授英國文學,他在課堂上邂逅了女學生梅蘭妮,展開曖昧關係,熱切追求,兩人上床。隔幾天女學生的父親找到學校來,指控盧里性騷擾。隨著性平會的調查,盧里始終堅持雙方是「你情我願」,拒絕懺悔。然而當他搬至郊區與女兒露西同住,露西卻成為暴力侵害的受害者。這起事件促使盧里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理解他所不曾理解的另一面。
這部小說深刻揭露了性暴力的隱微和日常性,以含蓄冷調的文字勾勒出殘酷悲劇與受害者的複雜心境。當時的南非被稱為「全球強暴之都」,對性暴力的指控頻頻見諸媒體。而小說中描寫黑人男性強暴白人女性情節,也挑戰種族敘事的正義假設,許多評論家和文化人難以接受,也使此書成為柯慈最具爭議的作品。
本書特色
1.??? 揭露性暴力的日常與隱痛
在《可恥》出版當時的1999年,南非是全球第一的「強暴國度」。1998年一份研究訪問了南非首都約翰尼斯堡的4000名婦女,3名婦女中就有1名曾被強暴;2009年有一份報告,受訪的南非男性,4人中便有1人承認強暴過人,其中一半還強暴過1人以上,四分之三則說他們是在青少年階段犯下第一次強暴。南非也是女性遭強暴後產下不幸小孩人數全球最多的國家。
柯慈以細膩筆觸探討性暴力的幽微之處,呈現強暴事件的發生樣貌,使讀者深入了解性暴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扎根,受害者又是如何難以真正發聲。
2.??? 探討種族正義與歷史的複雜關係
這部小說在南非引發爭議,原因之一在於其描繪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複雜關係,藉由侵犯事件,延伸至白人在這塊土地上所背負的歷史罪咎。而假若罪咎存在,復仇又是否可以被合理化?「恥」(Disgrace)的含意在辯證中於焉浮現。藉由難以直接斷定善與惡、正義與罪的處境,直面種族議題的陰暗面。
名家推薦
●「任何以後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為背景的小說,註定會被解讀為政治肖像,但《可恥》的魅力──雖然有些人可能會感到這種魅力帶著幾分反常──在於它同時鼓勵和挑戰這種解讀,並將極端的對立張力維持在敘事之中。救贖,毀滅。甚至在一個段落中,對希望的描述也可以瞬間轉化為其反面。」──亞當.瑪斯.瓊斯,《衛報》(Adam Mars-Jones, The Guardian)
●「柯慈以簡潔卻飽含情感的文字,確實創作出一部永恆的作品:這部小說如同阿爾貝·卡繆的《異鄉人》般令人難以忘懷且充滿力量。」──《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柯慈]對文學技巧的掌控無與倫比,他的嚴肅態度毋庸置疑,而他是當今文壇最具智慧的小說家之一。」──《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一位擁有驚人精確與高效寫作能力的小說家。《可恥》忠實呈現了南非社會與政治的複雜性,同時探討了世代、性別與種族間的矛盾張力。這是一本幾近於令人畏懼的洞察之作,出自一位文字冷峻清晰的作家。」──《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可恥》不僅僅是一部優秀的小說,它是一種文學的行動,進一步證明柯慈是當今世界上最出色的作家之一。」──《達拉斯新聞晨報》(The Dallas Morning News)
●「柯慈成功地創作出一部既冷峻又引人入勝、寫作精緻且恰逢其時的小說。《可恥》令人不安,卻是一部重要之作。」──《亞特蘭大新聞憲政報》(Atlanta Journal and Constitution)
●「可以預見,《可恥》將在南非乃至我們這個世界找到回歸恩典的道路後,仍長久地讓人感到困惑與不安。」──《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以表面簡潔卻隱含詭譎氛圍的文字寫就,《可恥》是一部揭示真相的必讀之作,生動呈現了種族命運的逆轉。」──《今日美國》(USA Today)
「這部充滿深度的小說最終帶來一種難忘的體驗,並提供了某種精神上的啟迪……柯慈的持久成就,在於用引人共鳴的文字創造出這一結論,既強而有力,又恰到好處,其文句常常接近詩的韻律。」──《密爾瓦基哨兵報》(The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以簡練、晶瑩剔透且哀婉的文字寫成,《恥》直抵人類處境與終極意義的核心,這是小說能夠達到的極致之一。這本書不僅改變書中的人物,也有可能改變讀者。」──《堪薩斯城星報》(The Kansas City Star)
「柯慈是一位故事大師,他試圖透過小說想像他的國家如何應對未來,同時贖回可恥的過去,並面對當下人民所需付出的犧牲。最終,他所看到的那絲希望或許稍縱即逝,且隨時受到威脅,但它畢竟仍然存在。」──《誠懇家日報》(The Cleveland Plain Dea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