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序
作者序
從源頭再回到源頭
Ⅰ 土地身世
Ⅱ 空間演進
社頭、社內、社尾
內圍埤?硫磺埤?施仁埤?
龍目井與菜堂
鼓山路的大正與光復
衙門後與新高
兩個崎腳
Ⅲ 產業流變
農漁之利
流奶與蜜的山下之地
落花生罐頭名揚東瀛
窯裡點石成金
浴火土壤的「磚」情
產業運轉泉源
鋼鐵機械工業群落
原木漂漂河
來內惟踅街?
驅車市郊洗溫泉
Ⅳ 信仰所在
鎮守地方的大廟——鎮安宮(神福祠)
與故居比鄰的二聖媽——龍泉宮
菜堂變成的東洋佛教據點——萬壽山龍泉寺
從山那頭來的老朋友——青雲宮
跨越時光的廟中廟——化龍宮
遠渡重洋的天主聖堂——露德聖母堂
勞工禱告的心靈庇護所——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內惟教會與博愛教會
Ⅴ 人文搖籃
巍巍黌宮
校舍外的薰陶
在地作家群像
Ⅵ 建築瑰寶
從正面拚場到背面——李氏祖厝
內惟第一洋樓——李榮故居
透露日式風情的住宅群——日本海軍軍需部內惟宿舍(自強新村)
簡潔優雅的戰後宅邸——李存智故居
閩南風格的日本佛寺——萬壽山龍泉寺
建廟大師的經典之作——鎮安宮(神福祠)
臺灣首座水泥廠的動力後盾——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高雄發電所(紙袋工場)
後工業時代中殘存的廠房建築——林商號高雄廠
湖畔長出的立體樂章——高雄市立美術館
Ⅶ 群英散記
內惟廟裡的肖像——李天輝
內惟第一間洋樓住宅的主人——李榮
曾經最年輕的市會議員——陳騰雲
內惟李家與苓雅寮陳家姻親的故事主角——李文燦
筆耕在地的半農居士——林章寶
撐起蘭花王國名號之人——李金盛
食品加工機械的研發專家——謝金仰
重情重義的鋼鐵鉅子——李天生
拳上的金牌代表——張羅普
未完結的完結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