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清法戰爭蔓延至臺灣後,隨軍來臺的軍官薩勒(Andre Salles),帶著他個人主觀的觀察意識,拍了四十五張臺灣、澎湖的影像,並寫下一篇敘述臺灣地景的論文,發表於法國山岳俱樂部的期刊—《年鑑》(lAnnuaire du Club Alpin)。本書即是利用薩勒留下的四十五張影像與期刊文章,了解這位在戰爭期間步行於臺灣的法國軍官,究竟帶著什麼樣的意識與觀點,拍下並保存了這些影像?這些影像背後又隱含了哪些歷史與知識的脈絡。
本書的核心史料是薩勒針對臺灣拍攝的影像與所寫的單篇專文,專文部分刊載於法國山岳俱樂部《年鑑》,筆者已將原文翻譯成中文,發表於《師大臺灣史學報》。影像部分,均收錄於法國國家圖書館(Bnf,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這些底片係薩勒過世前捐給地理學會(Societe de Geographie)的館藏,故今日可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官網上瀏覽、檢閱。
不過,這些已出版的史料,目前仍有進一步討論和分析的空間,尚有許多相關資料可以結合、對照。例如: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薩勒、敏體尼(Charles de Montigny)等相關資料,過去仍未受到太多討論。目前已有其他學者投入該領域研究,如鄧雅森(Arsene DONADA-VIDAL)透過比較清法戰爭中不同士兵的記錄與出版,探討殖民背景下集體記憶的形塑等。
二、外國人對臺灣的認知與書寫
針對十九世紀晚期外國人的知識傳遞與價值觀之討論,有以下兩者。
林紋沛以認知建構為切入點,研究西方人所闡述的臺灣知識,採用知識建構與權力關係作為分析手法,比較李仙得《臺灣紀行》與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兩書中所呈現的知識,探討這些知識傳遞所可能引導開發與延續的殖民視角。陳東昇使用十九世紀西方傳教士的文本,分析西方視角與宗教價值觀之影響。陳東昇之研究,聚焦於基督教與天主教傳教士的認知體系,說明兩者書寫之文本對於臺灣社會了解的局限性,尤其當傳教不順利時,往往會產生針對異教徒與異文化的負面評價。
書寫方面,林欣宜針對十九世紀末西洋人臺灣書寫進行研究,包含麥格麗琪 (Millicent M. McClatchie)書寫1895年至1896年七個月間所見的臺灣時局、連瑪玉向母國兒童介紹臺灣特色,以及莉絲波姆(Lise Boehm)和華德羅(Thurlow Fraser)以清法戰爭淡水港為背景的小說。關於麥格麗琪的研究,分析了外國人、女性身分如何反映到書寫的內容,以及旅遊文學的性質如何發揮影響讀者。連瑪玉的出版作品當中,展現教會宣教過程的經驗,並刻畫對臺灣社會的了解。以淡水為背景的小說之研究指出,透過清法戰爭作為時空背景的書寫,不僅可以反映清末外國人在淡水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見到外國人社群與當地人不相干涉的狀況。這一系列研究均著重於文字,關注小說當中的臺灣知識與反映的時代景況,其討論的對象並沒有將短暫滯臺、沒辦法深入認識臺灣的外國人納入其中。
上述的研究中,費德廉的研究成果對本書極具啟發。因為他指出影像史料與經歷二者的影響之重要性。他認為影像史料的重要性,在於更能掌握外國人對於臺灣的真實觀察與其目的。文字敘述、地圖、照片等不同描述風景之媒介,放在一起討論的話,便可以看出一個人對同樣事物的多重觀點,甚至能看出其中的矛盾與拼湊之處。更進一步來說,人對於同一地點的知識認知與變化當中,不僅可以看見空間論述的複雜與多樣性,也可以了解觀察者的特定觀點與選擇。這樣的研究方式,在巴克萊(Paul D. Barclay)的研究中也有類似討論。巴克萊透過日治下原住民影像之比較與應用,以及地圖繪製的角度,探討影像服務殖民政府的變化過程。巴克萊藉此現象說明族群被收束為單一的種族概念,並強調地理實體建構的形塑過程。透過不同類型之影像與文字交叉呈現的研究方法,不僅可以看出作者的認知差異,亦可透過觀者的視角了解其中權力施作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