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做生命的獵遊者︰非洲野性大地的生命養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59038
徐蘊見
健行
2025年2月01日
150.00 元
HK$ 120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659038
叢書系列:
愛生活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愛生活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旅遊文學
同
類
書
推
薦
臺灣山地日記:橫越合歡山兼記太平山 大元山之行
牽手遊山玩水
陽光回憶
工頭堅的龍馬之旅:從高知到北海道,尋訪?本龍馬的足跡
看球說故事:用球賽記憶一座城市,給自助旅行者的另類提案!【隨書附贈旅行運動貼紙】
內
容
簡
介
在非洲「獵遊」之中,窺見許多大自然隱藏的生命指引。
一趟追尋生命的非洲曠野旅行,展開一張探問內心的地圖,
從荒野探險到人生冒險,用野性大地賜予的生命養分,
在人生迷惘躊躇的時刻,點亮一縷光,
我們都是生命的獵遊者。
本書以非洲獵遊之旅為背景,刻畫了作者在東非大草原所經歷的種種見聞與深刻反思。獵遊,源自斯瓦希里語,原意為旅行,現多指進入野生動物棲息地進行觀察的旅遊形式。隨時代演變,獵遊已從過去的貴族狩獵娛樂,轉變為現代親近原始生態的途徑,人們不再以獵槍取樂,而是通過雙眼謙卑地捕捉自然的美。
這本書不僅記錄了旅途經歷,更藉由與自然的接觸,引發對生命本質的深思。作者透過走入曠野,觀察野生動物在自然法則中的生存姿態,反思現代社會的挑戰與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內心,那份純粹與壯闊的生命之力,如活水注入,帶來了新的理解與啟發。
書中引用的「三趟旅行」理論——準備與期待、實際旅程、以及回憶中的旅行——揭示了旅行的多層次意義,而書寫此書的過程則是作者的「第四趟旅行」。
獵遊如人生,是向外追尋的探險,也是向內探問的旅程。生命的獵遊,從沒有必然的方向,你想去的、你好奇的、你願意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最好的方向。願我們都能縱橫在生命的遼闊草原,自由、從容、踏實,讓每一天都成為生命獵遊。
? ?
本書特色
★??? 獵遊如人生。是向外追尋的探險,也是向內探問的旅程。
★??? 在非洲「獵遊」之中,窺見許多大自然隱藏的生命指引。
★??? 金色燦爛陽光下靜止的非洲大地風景,是對自我最好的叩問。
★??? 在荒野原始的環境裡,發現在舒適中難以擁有的純粹體驗。
★??? 書內攝影作品入圍2023年國際馬賽馬拉(The Greatest Maasai Mara)年度攝影大賽
?
目
錄
前言 非洲大草原的禮物
起心�從何處出發
?當風吹來
?耐住破曉前的黑
?越深的黑,通往越璀璨的日出
探索�追尋野性生命
?在野性世界,從零學起
?追尋生命的呼吸
?撲空與錯過,是在路上的證明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放下執念,才能裝下幸運
?生命終將去往何處
?看見自由
?尋常之存在必要
?活成自己的主角
?非洲,不只有一種顏色
?生命的微觀與宏觀
發現�獵遊之道 生命之道
?為視野掀頂
?超越語言的指引
?一期一會
?意義在於尋找,而非找到
?「無目的」的好奇
?樂趣是自找的,無聊也是
?離開舒適,讓野性覺醒
?不再從大自然中孤立
?隨遇而安,是我最重要的行李
?聽見大地的叩問
?讓獵遊成為一種精神
後記 不只是一個人的事
?
序
前言
非洲大草原的禮物
這本書,從一趟非洲獵遊之旅開啟。
獵遊(Safari)一詞,對許多人來說可能相對陌生,它源自斯瓦希里語(Kiswahili),是一種東非地區使用的主要語言,原始的語義為旅行,與動物無關,但近代多用來指稱特定的一種旅遊活動──進入荒野,追尋野生動物。
在過去殖民時期,「獵遊」原被用來意指西方人來到非洲野外的狩獵旅遊,當時許多貴族喜歡帶著獵槍到野外獵捕動物,作為一種娛樂活動,也有展示權力的意味。後來,殖民主義從歷史中退場,人類社會開始往新的方向邁進,非洲的觀光形式也起了變化。
層出不窮的動物滅絕危機,生態保育觀念逐漸成為主流,現代的獵遊旅行,已經有了本質上的轉變,獵殺已經不再是目的,人類也不再凌駕於動物之上,取而代之的,是在遵守相關保育規範的前提下,乘車進入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放下板機、拿起相機,近距離觀察與拍攝動物。獵遊,如今是充滿探險精神的體驗旅程,同時,也是當代非洲旅遊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方式。比方說,大家多少耳聞過的「非洲動物大遷徙」,如果想要親臨現場目睹,獵遊就是最佳方式之一。
此行的初衷,出於對原始生命的好奇與探問。
我想大多數人都同意,身處複雜的現代社會,職場、家庭、情感、生活各種難題不斷,每一天的我們都會有新的煩惱,小至午餐想吃什麼,大至一生意義的追尋。「人生好難」從大學時期常掛在嘴邊的玩笑話,已經變成一種普遍共識,好多人都在拚命尋求解方。
我不禁想,做個「人」這麼複雜,那動物呢?
尤其是自由生活在自然棲息地的野生動物,應該能夠相對純粹吧?
沒有所謂「人生」難題,順應天地,遵循自然法則過活,生老病死、弱肉強食,不斷上演生命的循環。還有那被譽為人生必看的經典場面──動物大遷徙,是否真如電視上那樣壯闊動人?若能走一遭非洲大草原,親眼看一看原始生命的樣貌,在荒野大地的自然節奏裡,也許會藏有什麼樣人生步伐的提示。
而事實是,藏在大自然裡的禮物,多得超乎預期。
這本書,記錄著從非洲帶回的所思所想,包含著旅程間有趣或特殊的回憶,但更多的是,從中學習或體悟的生命觀點。落筆時我私心將它想像成一顆時空膠囊,希望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後的自己,當在人生不同階段拿起再讀,都會有不同風味。
在書寫的途中,時常想起蘇萊卡.曹華《被中斷的人生》書中的一段故事,她所造訪的一位朋友,對旅行提出了一個理論:「每當我們進行一趟旅行,其實總共旅行了三趟──第一趟是準備與期待,包括整理行李與做白日夢,第二趟是實際上的旅行,第三趟則是日後記憶中的旅行。『最重要的關鍵,是盡量保持這三者的獨立性。』他說。『而且無論你正在哪一趟旅行中,都務必全心投入。』」
我喜歡這個概念。確實,非洲之行的收穫,並不僅僅來自於身處當地的那些日夜,出發前、旅途中、回程後,各自發生了好多意料之外的故事,不同階段也遇上了不同課題,對我來說,各有意義:
第一趟旅行──行李需要準備,心理也是。許多時候,即將獨自前往遙遠國度的未知與不安,會在日常裡無預警襲來。身邊沒有任何親友曾經造訪非洲,我就是自己唯一的先鋒探險隊,網路上的資訊大多重複或久遠,遑論疫情後,許多旅行守則幾乎是打掉重來,參考價值有限。我盡力收齊所有考量安全與健康會需要的資訊,一步步準備必要的行李、疫苗與藥品、預防性的吃穿備品等,用務實的行動幫自己慢慢紮穩心理建設,但說實話,心中不安仍會不定時找上門來,又在出發日的凌晨,迎來親人離世的消息。該要如何隨時調適、穩住己心,成為了第一趟旅行中時刻存在的必修課。
第二趟旅行──實際身處非洲,無論是壯闊的像能世間包容萬物的大草原、超越語言所能表達的動物野性之美,或是水電交通各種不便的貧乏民生條件,這些顛覆過往所有生活經驗的所聞所見,都讓我有種錯覺,好像根本已經離開了熟悉的那顆藍色地球,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野生星球。還好,感激身體配合,時差與水土適應,都還算順利,只是每天睜開眼進入草原、追尋動物,就是一場考驗心性的隨堂測驗,所謂幸運或不幸運,其實只在自己一念之間。能夠內觀自己的慾望,正念看待獵遊中的所有得失,隨時保有一雙樂於主動挖掘細微、有趣事物的眼睛,是第二趟旅行中我交予自己的功課。
第三趟旅行──結束旅程返台後,先是牽動了好多出乎意料的緣分。非洲大陸的神祕,像個超大磁鐵,吸來了周邊眾多的邀約,在好多個親友家裡、餐桌、酒桌上,展開了十幾場的分享會,其中不乏斷聯十幾年的朋友,也因這契機重新牽上線。每一回我播放著照片,笑說那些旅行所見和獵遊故事,大草原之美,總能引來滿場驚嘆與笑語。但每一次的回想和訴說,都像在腦中投下一顆小石頭,引發陣陣漣漪,我越發清晰地感受到,此行最寶貴的收穫,並不在這些事件本身,而是旅途中與返程後,一邊咀嚼回憶,一邊在心中不斷發酵增生的各種想法和覺察,而我喜歡稱之為「大草原的禮物」,是非洲大地的賜予。
這些禮物,像是隱藏海面下的礁石,隨著心緒與知覺的波浪起伏,一直能隱隱感覺到「有些什麼」,卻不易捕捉,我費心摸索,它們卻時常玩著捉迷藏,模模糊糊地隱身在旅途記憶裡。
假想若有一天,在慣性日常的無情沖刷下,在日復一日不停疊增的記憶庫中,它們被淹沒、被淡忘,逐漸碎化,乃至終消隱在時間流動中,將是多?可惜的遺憾。所以第三趟旅行,我決定再出給自己一個考題──提起筆,挑戰將它留下。
而撰寫這本書的過程,我想應該可以稱之為第四趟旅行。這是一趟徹底的獨旅,一路上,總是一個人在記憶裡、在鍵盤上、在思緒之間,試著翻山越嶺、鑿土深掘,把自己掰開再闔上,把無形化為有形。
不知不覺,我已走得比想像更遠。每個階段,收穫都非常豐足,有難題、有投入,也很享受,我全心感激且樂在其中,不只是那些能夠沉浸在喜樂的時刻,也包括過程中每一次需要忍耐害怕、對抗不安的艱難。正是有這些陰影的襯托,才點亮了每一份收穫的喜悅。
這本書想傳達的,重點並不在這一路的旅行紀實,我認為旅行之所以獨特,就在於獨一無二的「當下」,即便同樣的人事地物,不同時空不同狀態不同情緒,就會造就完全不同的體驗。我的經驗和記憶,能夠分享,但無法複製提供給任何人,旅行只能由自己創造。
但是,獵遊讓我看見了許多近似人生的風景,自然界的大小事時常隱藏著生命的指引。當我親眼見到非洲大地的開闊與自由,體會被看不見邊際的大自然包覆著,第一次感受到每個細胞都在呼吸,充滿好奇、同時卻又充滿平靜,心中浮現許多人生值得探索與感謝的事物,我想,那就是大自然給予最無私、且巨大的愛。
大自然的力量,遠比想像得更直透內心。旅行之後,我能開始敢於更大膽去拓展生活的可能性,更頻繁地與自己對話和覺察,我,已不再是原來的我。獵遊,會重新喚起潛藏內心的好奇心和觀察力,對事物積極尋找新的觀點,在非洲大草原如此,回到日常細節亦然,從草原探險到人生冒險,我漸漸發現,保持獵遊的心態,似乎比尋找某種「解方」,更適用於人生。
一旦邁開步伐,所見就會開始流動。希望這本書可以是個邀請,歡迎你,隨時、隨地,向內心、向世界,展開一場探索生命的獵遊。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