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從國家主導的計劃經濟走向新自由主義,為加入國際市場而被迫開放農產品貿易,農民在過程中受制於經濟壓力與國家制約,儘管掌握生產資源,卻被迫面臨與市場對接的困局。資本擁有者擴大規模轉向企業農,擁有技術的土地承租者往往走向專業農。看似環境變遷下的個人選擇,實為國家政策和社會結構多重力道影響下,改變了農民對於生計的規劃與選擇。
?
社會經濟即「社會力量驅動經濟行為」。社會經濟與臺灣農業發展的三個脈絡息息相關:受資本主義影響的農民階級、農民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連結 ;以及最重要卻經常被忽略的,經濟發展朝向都市化及工業化形成的困局,讓農民、農業與農村處於混沌狀態,混沌看似無奈,卻隱含轉變契機,農民掌握生產工具並且尋求生計,實際行動帶來改變,擴展無限可能的逆襲。此類行動及組織型態包羅萬象,可以是國家支持長期運作的明確機制,可以是農民自主運作的產銷介面,可以是為了健康安全而發起共同行動的民間組織,可以是專業農民引領消費者以田野教育重新認識土地,也可以是自願自覺有機連結的反思與行動。
?
農民研究與資本力量翻轉是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研究議題,卻也無一不是社會力量驅動經濟行為的結果,是以本書從農民分析談起,再觸及農業結構的轉變,進一步聚焦小農交換的社會基礎,論及農產運銷類型與影響。以半公共化的高雄市美濃區農會運作為例,分析農民在菸葉契作停止之後運用地產地消、特定契作、品牌建立、體驗經濟及農產運銷建立農村產銷的轉型與突破;再者透過行動研究承載農耕、論述與行動的彎腰農夫市集,討論由生產者發起「社會整合農產運銷體系」的運作實例。生活農村思緒飛奔、參與實踐凝結為文,期待透過文字感受農民於大地上所綻放的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