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福爾摩沙意識形態:東方式殖民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的興起 1895-1945

福爾摩沙意識形態:東方式殖民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的興起 1895-1945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78356
吳叡人
胡宗香
春山出版
2025年1月21日
227.00  元
HK$ 192.95  






ISBN:9786267478356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4.8 x 21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歷史 > 台灣歷史 >











    既然做不了中國人和日本人,那讓我們做臺灣人吧。

    十九世紀尾聲,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入列帝國主義下追尋自我的弱小民族成員。

    「成為臺灣人」或「福爾摩沙意識形態」的萌芽,本身是一個二十世紀的政治問題

    文化問題與歷史問題。

    是臺灣史,更是日本史、東亞史與世界史,本書是政治學者吳叡人在思想夾縫下的

    結晶。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過後,成為清帝國一省不過十年的臺灣,割讓給正崛起的東方帝國日本,成為殖民地。這個積極尋找自身民族的新興帝國,以它不同於西方帝國的殖民模式,既主張與沖繩、北海道、臺灣、沖繩等邊陲同文同種,企圖同化,但同時又遲遲不承認邊陲之民為完整的「日本人」,這種既吸納又排除的差序式吸收(differential incorporation),使臺灣住民以殖民地為邊界,共同承受遭歧視的命運,意外使殖民空間成為民族空間,並在「成為日本人」的重重挫敗之中,激發出臺灣民族主義的想像與意識形態,在一九二○年代喊出「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



      本書作者吳叡人試圖回答,「做臺灣人」這個一開始不具政治意義的選擇,為何會出現在臺灣?八成為漢族裔的臺灣人,為何在漫長的反殖民鬥爭中,萌生的是福爾摩沙意識形態,不是回歸中國,而是自治、民族自決、現代性?作者不僅剖析日本帝國政治菁英同化論與反同化論的激辯,內地延長主義的延遲與落實,並以東方式殖民主義(oriental colonialism)命名,闡述臺灣民族主義起源的特殊條件。另一方面,本書以極大篇幅描繪,臺灣第一代知識人在以同化換取權利失敗後,繼而進行反同化的六三法撤廢論爭,並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三四年展開漫長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轉向自治的呼求,作者極其精采地解讀林呈祿所撰寫的三份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文書,運動最終雖然宣告失敗,但臺灣特殊性與弱小民族的圖像開始浮現。



      臺灣民族主義的特殊性正在於此:先是政治民族主義的確立,而後才發展出文化民族主義。何為臺灣特殊的歷史與文化?正是一九三○年代初,臺灣政治菁英面臨路線分裂與日本政權的政治整肅後,撤出政治戰場,以鄉土文學論戰為起點,開始借用文學、藝術、民俗、語言學與哲學的形式,逐步發展出臺灣人的「民族文化」論述。在吳叡人筆下,「臺灣人」成為民族,是一個充滿偶然、機遇、挫敗但也是知識人抵抗不懈的故事。



      本書在「奧林帕斯山頂」的視野下,以比較的角度,帶領讀者眺望殖民地民族主義誕生的歷史,除了比較日本帝國與歐洲帝國的模式,也比較日本帝國不同時間的殖民地沖繩、北海道、樺太、臺灣、朝鮮之間的差異,最終則檢視與回應諸多民族主義理論。本書的起點,或許是為了證明臺灣存在,但其結果是寬闊的全球史思想結晶。



    迴響與評論



      本書卷首的〈致謝〉部分,引用了湯瑪斯.曼的《魔山》。……顯然,作者將自己在芝加哥大學皓首窮經的經院時光,喻為漢斯在療養院中的精神漂泊。這段文字,因而為讀者鏤刻了一種決志,敘說作者放棄養尊處優的學院歲月、並以一個全方位型知識分子之姿,勇赴民族主義戰場的心路歷程。

      本書同時也記錄了:當作者意識到自身「雙重邊陲」宿命之後,為求脫困,如何上窮碧落下黃泉、苦心孤詣尋索通往解放之路的普遍性。易言之,這也可謂是他將芝加哥大學的個人求道史,與臺灣前輩知識分子在殖民統治下、為自由與解放而抗爭的歷史相互印證啟發,最終發現的脫困之道。 ──梅森直之 日文版譯後記



      在當今國際情勢中,所謂「臺灣民族主義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世界如何面對臺灣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臺灣是什麼」。本書實為作者的學術原點,對「臺灣是什麼」,其言說(discourse)無異是波濤洶湧大海中的一只思想浮標。 ──若林正丈 書評



    ?


     





    寫在旅途之中──中文版序言

    謝辭



    第一章 殖民時期臺灣與民族主義諸理論

    第一節? 臺灣民族主義之問題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本書之論證

    第四節? 結構與方法



    第二章 差序式吸收:日本在邊陲進行的殖民地民族建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重新思考日本帝國

    第三節 差序式吸收:日本在殖民邊陲的民族打造工程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成為民族:政治鬥爭與臺灣人民族國家的論述(一九一九—一九三一)

    第一節 前言:民族對抗國家

    第二節 割讓:分離想像的起點

    第三節 「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同化與自治的齟齬

    第四節 Qu’est-ce qu’une nation(什麼是國家)?左與右的對峙

    第五節 小結:被解除武裝的先知?



    第四章 成為真正的民族:文化抵抗與臺灣民族文化的論述(一九一九—一九三七)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文化的誕生──一九一九-一九二二

    第三節 文化的破壞──一九二三-一九二九

    第四節 文化的新生──一九三○-一九三七

    第五節 小結:被中斷的想像



    第五章

    結論:東方式殖民主義下的民族主義

    第一節 臺灣與安德森-查特吉的殖民地民族主義論點

    第二節 以沖繩和朝鮮驗證論點

    第三節 結語:現代性與主體形成的兩種邏輯



    補論

    民族國家擴張與早期帝國形成:

    英格蘭兼併凱爾特邊區、美國大陸擴張與日本吸收東北亞海疆之初步比較



    傷逝的紀念碑?

    晚期殖民年代(一九三七—一九四五)臺灣民族主義輓歌般的變形



    注釋

    參考書目





    ?

    ?









    寫在旅途之中──中文版序言




      我的求知之路就是我追求認同的道路,而這冊論文就是我最初抵達的地點。在這段旅程中,我努力拂拭被遺忘文本上厚厚的塵埃,讓第一代臺灣現代知識人所描繪的那些稚拙的、有時試探性的,但有時又如此堅定、大膽而富於創意的自畫像,逐一顯露出來。



      在這段旅程中,我也努力去摸索那個隱藏在被戰後史阻斷的記憶中的日本身影。接近日本無論如何都是必需的,因為現代日本是臺灣人形成自我的鏡像,不可避的母體與他者。只有行經日本,才能抵達臺灣。然而所謂「現代日本」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帝國化相互重疊,因此要追尋現代日本的足跡,必然會由核心而邊陲,逐步行經東北地方、北海道、沖繩、臺灣和朝鮮,乃至滿洲與南洋。然而即使完成了帝國全境的巡禮,確認了臺灣在帝國之內的位置,我們還是無法真正抵達臺灣,因為戰前日本帝國的形成是日本與中國、東亞與西方之間相互交涉、齟齬的過程,緊密地鑲嵌在一個更大的世界史脈絡之中。只有理解現代日本在世界史的位置,理解現代日本如何在世界之中定義自己與臺灣,我們才能真正抵達臺灣,也才能夠理解到第一代臺灣現代知識人那些稚拙的自畫像,原來是他們對那個複雜難解的,有著重層的支配�抵抗結構的巨大世界的回應。



      這一切都是事後才理解的。要等到完成了論文之後,我才愚鈍地意識到,為了返回現代臺灣,我這個日本史與世界史的素人在問題意識、理論與史料的引導下,竟然在無意之間有如背包客一般自力行經了現代的日本和世界。用比較思想史的語言來說,要等到完成了論文之後,我才理解到原來日本統治下臺灣民族主義的出現,不只是日本悲劇性的現代化過程所孕生的結果,同時也是整個現代世界史「啟蒙的辯證」(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的產物。



      所以這篇論文從最初單純關於臺灣民族主義起源的個案研究,逐漸成長為一個對於日本與歐洲帝國的殖民主義支配,以及日本帝國內各殖民地的反殖民抵抗模式的雙重比較研究。在全球的、比較的視野引導下,我摸索出了一種可稱之為「在地文本的全球解讀」(global reading of local texts)的方法,在同時期日本、中國與西洋的多重思想脈絡影響下重新閱讀戰前的臺灣文本。這個被我的老師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稱為「從奧林帕斯山頂」的視野,也幫助我看見了在戰前國際政治秩序重層的支配與抵抗結構中,處於西洋—日本雙重支配最底層的臺灣(以及朝鮮、沖繩),如何與立於頂端的西洋現代文明進行策略性的論述結盟,以批判日本那種既模仿又抗拒西洋的折衷主義式殖民支配。如此,在那個「長期被隔離於世界文明之外的孤島」(永?世界?文明??隔離???孤島)〔注1〕上被生產出來的那些被人遺忘、輕蔑的小文本(minor texts),突然被帶進了世界史的脈絡之中,出現了層次,而且產生了深度。



      為了呈現一個素人�初心者在黑暗中摸索的過程,這冊中譯本大體保留了英文原文的原貌。畢業十餘年後,我對比較帝國史有了更多的學習和理解,於是寫了一篇簡潔的英文論文,將戰前日本民族國家形成與帝國擴張重疊的現象,與十六、七世紀英格蘭在鄰接的凱爾特周邊地區(Celtic fringe)之擴張,以及十九世紀美利堅合眾國在北美大陸上的國家擴張模式做了一次比較分析。透過這三個個案的比較,我才比較清楚理解到日本在沖繩、臺灣與朝鮮的「差序式吸收」(differential incorporation)統治模式其實是帝國初期擴張常見的模式,具有某種普遍性。不過,為了保存這本書原有的摸索與思考歷程,我將這篇論文以補論的型態附在全書本文之後。另外,我曾為二○一三年美國亞洲學會(AAS)的研討會撰寫了一篇英文論文,扼要地補充說明臺灣民族主義在一九三七年以後,也就是戰中期的發展與變形。這篇簡短的論文,我也以補論形式和前一篇短論一起放在本文之後,供讀者參考。最後必須說明的是,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東北亞地緣政治局勢發生了劇烈變化,臺灣民族主義因此在戰後初期也經歷了一段複雜的起伏和轉型,最終在一個非常不同的歷史脈絡中重新出現。這段故事非常富於戲劇性,也具有高度的理論意涵,不過它已經超出了本書的範圍,因此並未收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照我二○一六年出版的中文論文〈三個祖國〉。〔注2〕



      另一個與歷史發展階段相關的問題,也應該在此一提。本書主題是日本統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的誕生與發展,本質上是關於臺灣民族主義初期型態的實證研究,所呈現的包括這個運動的許諾與限制。初期的臺灣民族主義是安德森所說二十世紀前半全球史「最後一波」民族主義的個案,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在擁抱西方現代文明理想的同時,也繼承了文明化意識形態的演化論偏見。第一代臺灣民族主義者對原住民族問題的忽視,清楚反映了此種源於現代性意識形態的文明傲慢。這是初期臺灣民族主義在思想上的限制。除了思想制約之外,戰前日本對臺灣住民採取區隔原漢的二元統治策略,也對兩個族群的社會整合與政治結盟設下了根本的制度性障礙。〔注3〕就原住民族而言,臺灣總督府在霧社事件後採行的「教化理蕃」政策,並用經濟收編與文化同化,有效阻止或遲延了臺灣原住民族的自主政治動員。〔注4〕這些都是初期臺灣民族主義發展面臨的歷史限制。詩人艾略特在《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中說「只有經由時間才能克服時間」,歷史的限制最終也只能經由歷史來克服。我們必須要在二次戰後的全新歷史脈絡之中,才能看到文明化意識形態的逐步崩解,臺灣原住民族政治主體形成的胎動,〔注5〕以及新一代臺灣民族主義者嘗試跨越族群界線,重新定義「臺灣人」的契機。〔注6〕



      論文寫完了,然而旅程尚未結束。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在《剝奪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裡面曾經總結說,他一生為巴勒斯坦寫作,主要就是為了要「證明巴勒斯坦人的存在」。〔注7〕我在芝加哥大學讀到這句話時深受感動,覺得彷彿是在為我艱困孤獨的旅程所下的注腳。三十餘年之後,世界史的發展自身已經以一種極為激烈和危險的方式,證明了臺灣的存在,不再需要我這個象牙塔內的學徒微不足道的努力。儘管如此,我的個人旅程尚未結束,但我已經不再尋找回到臺灣的路了。如今我追尋的,是經由臺灣而回返世界,回返人類共同的精神原鄉的道路,而這冊習作則成為我持續中旅程的一個經過點。



      這本用英文寫成的論文在二○二三年先以日文譯本形式在日本出版,〔注8〕接著再從日本回到臺灣。這或許是天意。日本是孕生了近代臺灣的母體和他者,我整個寫作過程就是與這個兩義的日本的一場漫長的搏鬥。雖然我努力想站在一個世界史的高度來保持和日本(與臺灣)的距離,但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始終都是面向著日本和臺灣──面向著這兩個我無從選擇的故鄉,和他們對話、爭辯、探究、詢問,向他們尋求關於歷史與認同的解答。在這個非常個人,非常存在性的意義上,日本和臺灣共同孕生了這本書。我不確定英文版最終會不會出現,但這篇習作能先與日本和臺灣的讀者見面,或許是我潛意識中一直在期待的結果。我對此結果深懷感激。



      這本書終於在臺灣出版,彷彿一次遲來的鮭魚返鄉,對此我最應該感謝的是春山出版社的總編輯莊瑞琳。沒有她近乎固執的催促與鼓勵,我不可能走出──或者被逼著走出──那如餘燼般的倦怠、遲滯與無所作為。從《想像的共同體》中譯本增訂版,到《受困的思想》的中日文版,乃至本書,我見證了一個優秀專業編輯和她傑出團隊的知識勞動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一個屬於臺灣本土的編輯者傳統(editor tradition)的誕生。事實上,小瑞與同世代,乃至更年輕世代的專業編輯者們,長久以來持續不輟地進行著一場以書籍為媒介的文化運動,透過一本一本好書的出版,靜靜地重塑臺灣社會淺薄、喧囂、躁動外表底下的文化根基,賦予它厚度與深度。能以作者身分參與這場文化運動,我感到無比榮幸。我也要對本書主要譯者胡宗香深致謝意,這位傑出的翻譯者從〈比較史、地緣政治,以及在日本從事臺灣研究的寂寞〉(二○一六)到本書,一路耐性地將我過於雕琢的英文轉化成優美流暢的中文,救贖了我的疏懶與炫學。最後必須特別一提的是,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受惠於京都大學駒?武教授的《植民地帝?日本?文化統合》(一九九六)甚多。這部比較殖民史傑作在知識上給予我多方啟發,但同時也誘發了我的反論欲望,而經由這個激烈的內在對話過程,這本書逐漸成為我努力試圖超越的一座里程碑。對於這位博識、正直而熱情的畏友,我終生懷抱感激與敬意。



      吳叡人

      臺灣草山 二○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林呈祿,〈新時代????臺灣青年??悟〉,《臺灣青年》第一卷第一號(一九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和文之部,頁35。



      2吳叡人,〈三個祖國:戰後初期臺灣的國家認同競爭,一九四五-一九五○〉,蕭阿勤、汪宏倫編,《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二○一六),頁二三至八二。



      3本書第三章關於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論述的分析中,對初期民族主義的歷史限制有較深入的討論。



      4關於霧社事件後總督府教化理蕃政策的政治效果,參見吳叡人,〈臺灣原住民自治主義的意識形態根源:樂信.瓦旦與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政治思想初探〉,洪麗完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二○○九),頁一九三至二二九。



      5關於二次戰後初期興起的臺灣原住民運動,參見吳叡人,〈臺灣原住民自治主義的意識形態根源:樂信.瓦旦與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政治思想初探〉,以及吳叡人〈「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之政治史的初步重建〉,收於《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二○○八),頁三二五至三六三。



      6關於一九六○年代史明對臺灣原住民族態度的討論,參見吳叡人,〈啟示與召喚:《台灣人四百年史》的思想史定位〉,收於《實踐哲學:青年讀史明》(臺北:臺灣教授協會,二○一二),頁二八至三六。



      7 Edward Said, 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 The Struggle for Palestinian Self-Determin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5[1994]), p. xvi.



      8吳叡人著,梅森直之、山本和行譯,《????????????:台?????????勃興》(東京:???書房,二○二三)。



    ?




    其 他 著 作
    1. 福爾摩沙意識形態:東方式殖民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的興起 1895-1945【限量精裝版】
    2. 未竟的革命:香港人的民主運動與日常抵抗
    3. 未竟的革命:香港人的民主運動與日常抵抗
    4.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Ⅰ: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
    5. 世界思潮經典導讀
    6. 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
    7. 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
    8. 歷史的分裂點:太陽花的振幅與縱深
    9.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10. 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