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朱耀輝是一位熱忱且有想法的青年作家,早前我也讀過他的不少作品,文筆通俗幽默,涉及的歷史時間跨度也比較大。應該說,他的基本功是扎實的,能夠精準解讀相關歷史事件。
  當朱耀輝邀請我為他的新作代寫一篇序的時候,說實話,我的內心是比較忐忑的。漢武帝在歷史上是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歌頌他的人很多,非議他的人也不少。當然,這也帶給作者寫作的困難,但是同時也帶給我好奇感,究竟他筆下的漢武帝是怎樣的一張面孔。
  在漢武帝治下時期,可以看作是漢朝乃至整個中華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正面講,漢武帝麾下的大漢軍隊降服宿敵匈奴、平亂南蠻、西夷,再至征伐交趾,漢軍鐵騎無往不勝。其中,也湧現了許多彪炳史冊的將星,諸如衛青大破龍城、霍去病封狼居胥等。應該說,漢武帝的武略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不僅在當時穩定了邊疆局勢,也無形中在後世人的精神基因裡,鑄造了大漢榮光的家國自豪感。這種強漢自信,至今依然留存。
  然而,誠如硬幣有兩面一般,頻繁用兵及漢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同時為西漢帝國的社會經濟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漢武帝登基之前,西漢經過文景兩代皇帝的休養生息,國內生產得以發展,人民生活富足,經濟環境總體向好。但是歷經漢武一朝,直接造成的結果便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而發生在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也為帝國政權的穩定過渡帶來了隱患。此類種種,均為西漢王朝後來的頹落埋下了伏筆。
  從深層次講,漢武帝治下的漢朝,是繼秦始皇之後,對高度中央集權政治模式的又一次嘗試,並取得了成功。當然,漢武帝也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大刀闊斧地修飾法家思想,正式確立了儒家治國的政治體系。即便如此,法家的政治手腕仍潛藏在他的治國基因裡。當然,這也為後世歷代王朝治國提供了明確而可行的模板。
  據我了解,為更好地還原漢武帝這個人物及當時的時代特徵,朱耀輝翻閱了大量史料,尤其對於戰爭場面的描寫,作者更是下足了功夫。就寫作風格而言,作者融合了史實性、文學性及趣味性,文字通俗幽默,且符合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
  打個比方,在霍去病帶領漢軍徹底擊敗匈奴時,作者這樣描寫:「蒼茫的暮色中,匈奴人收起了自己的帳篷,驅趕著牛羊牲畜,在轔轔的車馬聲中,迎著如晦的風雨,投入無邊的黑暗。匈奴的歌手彈著嗚咽的馬頭琴,唱起了哀慟的輓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這種富有詩意的文字,極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此外,朱耀輝尤其重視且擅長對筆下人物心理的描寫。書中曾有一處,講的是漢武帝在彌留之際,曾反思一生功過。作者這般描寫:「身為劉氏子孫,他又怎能忘記高皇帝在白登山的七天七夜、呂后被匈奴單于調戲的憤怒?一次次屈辱的和親,換來的又是什麼?是殺戮,是擄掠,是蔑視!這是漢朝的屈辱,更是劉徹的屈辱!」
  可以說,漢朝政權組建前期,在無為思想指導下,對外採取保守的態度,一次次和親,只能換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侵擾,讓邊疆百姓苦不堪言。對於漢武帝而言,屈辱感油然而生,也激發了他開疆拓土的雄心。
  順著朱耀輝的筆觸,我們很容易感受到漢武帝內心壓抑且有著強烈證明自己的情緒,並隔著時空與書中人物產生共鳴。而這樣的文字,在全書中比比皆是。作者擅長引導讀者,與書中人物命運產生同理心,這也讓我忍不住要一口氣讀完全書。
白馬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