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94158
潘秉旻
允晨文化
2025年1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494158
叢書系列:
生活美學
規格:平裝 / 283頁 / 15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生活美學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內
容
簡
介
宛如乘坐在雨霧中的慢車,望見迎面錯身的成長陣痛、疾病與釋然
真情推薦
陳義芝
楊肅浩
曾貴麟
李時雍
《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是一本珍惜記憶的文集。記憶,是創作的動力、書寫的材料,秉旻認真生活著,從童稚、青少年蘊蓄至今,他把握了一切過眼的事物,以沉著的語調,情真、景真,寫出一篇篇脈絡清晰的文章。由於他的見證,生命的意義得到稱頌,散文的價值得到彰顯。──陳義芝(詩人,臺師大國文系兼任教授)
閱讀散文集宛如乘坐在雨霧中的慢車,以持穩、內斂的語速,望見迎面錯身的生命之成長陣痛、疾病與釋然,途中詩歌環繞,自然微物清晰地閃現,始終能在文字裡看見少年的輪廓,看他徒步穿越鄉野、球場與教室,隨著旅次遞進,他慢慢成為更加溫柔的人。讀完整本集子,感覺仍在餘韻的搖晃之間。──曾貴麟 (詩人,著有《人間動物園》)
秉旻的第一本書,跨度從研究所至走上講臺執教的十年,曾經父母親疼愛的男孩子,到已開始帶領自己年輕早熟的學生們,延續的,始終是他善感而溫柔的目光,每篇作品像一封擲出的書信,標記生命裡許許多多時的buzzer beater;壓哨投擲,隱含依然是倒數的限期。文字微細的感傷或由此而來。銘記與書寫所
存有的祝福,必然也由此如霧中的他一次次走來。──李時雍(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永久散步》)
這本文集,大抵是這十餘年間,緩慢縫綴所得。文學果真能補恨於永恆嗎?透過書寫,企圖捕捉過往,將記憶進行重建,到頭來或許皆是編沙為繩的妄念;彷彿情緣,如露如電。《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獻給人世的母親,和遠行的父親。我這一生所有的榮耀與幸福,都是你們的汗水和血肉。──潘秉旻
目
錄
自序 補習和應景
從金閨翰苑到避地流亡
杜甫詠物詩發微
白居易在長安
邊緣文人的才女情結及其所傳達的詩意
泛文和泛情
悼亡和回憶
詞淫和意淫
意淫乳房
余英時三首詩作讀解
關於古典文學的談話
重構通變的軌跡
認識醫療和性別語境中的身體
辭賦論述及其策略
羨憎交織的他者
讀袁枚《隨園詩話》漫談
文字交�老人緣
陰陽雙修的詩意變奏
情欲的詩意變奏
話說Androgyny
?
序
推薦序
生命的意義得到稱頌—潘秉旻散文印象
陳義芝
認識秉旻超過十年,特別是在他念臺師大研究所那段時間,幾乎每個禮拜都碰面。
他誠懇、沉潛,從現實生活的困頓磨出了一種樸實堅忍的特質。他的母親在他幼時因車禍而半身不遂,有難癒的心理創傷;父親是拚勞力的貨車司機,脾氣暴烈,隱藏了柔情的一面。秉旻就讀臺中一中,打籃球脊椎受過傷,拖延醫治而成痼疾。他無法久坐於課室,僵直刺痛逼他隔段時間就要起身動一動。他總是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自覺打擾到別人。這是他留給我最鮮明的印象。
他的碩士論文,做楊牧詩與中國古典互文的研究,追蹤楊牧的學思歷程,出入於古典與現代,那三年,我相信對他的胸襟、視野,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格調,大有影響。
在寫作方面,秉旻寫過詩,但更多心力在散文的經營。我曾說「文學的真來自感發,感發來自經驗,閱讀體察也是經驗」,秉旻在閱讀中的沉思大有助於他對人生事理的感發。倫理之情是他筆下主要內容,變了調的人事、無法言說的怨懟、不斷求解的謎團、黑暗中偶爾透出的亮光……,在這般情感糾結的網中,既寫外在情節,也袒露內在心理,他像是一個命運的人質,因不能挽救母親的癱瘓,不能卸除父親的重擔,而以書寫,長懷愧疚、贖罪之心:
時常自覺是個不肖的兒女,父親生前我難有成就,好不容易謀得正式教職,一年多後,還未讓他過上悠閒享樂的日子,他便撒手人世;母親遭遇車禍後已近二十年,我有時回到老家,看著她轉動輪椅,在冬日午後,為了持續訓練重創後的肺活量,孤身在鄉間小路運動,獨行的背影,心底便禁不住一陣酸楚。
這是秉旻〈後記〉所述。又說:「即使用罄世間所有言語,書寫再多文字,都難以表達他們為了生存,為了家庭,所付出的辛勞……錯的永遠是我筆觸上的缺陷,而無關乎我父母真實生命的行路之難。」在命運審判的庭上,他沒有逃避,每一次他都出庭,輯一的篇章,就是他的反省,無法究責的清晰陳述。
〈蝸牛也曾爬行〉、〈在遠方的路上〉、〈趨光〉、〈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分別寫於二○一六、二○一九、二○二三年,主題相同,情節不同,或沉吟或放歌,匯合交響。這四篇得獎作,寫活了父母的形貌,特別是父親,從而凸顯了秉旻那一顆理解人生、體貼人情的心。
善用意象,如〈蝸牛也曾爬行〉中的蝸牛,既是自田野撿拾、唇齒留香的「三杯螺肉」,更成為潛意識裡,外公和父親獨行於人生道上的投影。偶然在柏油路上看到兩隻落單蝸牛,秉旻也能牽引出成長過程中的人事。
父親照顧失能母親那段,想必最令秉旻心痛:
年復一年,我知道父親得一再進入那緊閉的臥房,關上門,帶領母親走出迷失的疆界。起床,倒尿,翻身,拍背;知道他得一再低頭,拱起略駝的背,謹慎搜索,刈除眼前發現的褥瘡。最後,也會將自己的軀體,緩緩蜷縮進無形的蝸殼。
〈在遠方的路上〉寫他自幼跟隨父親送貨,長大後才知道父親必須接受雇主強加的超載風險,為躲避臨檢必須趁夜出發,任何險惡地段即使是陡峭山路,他都要掌控好那輛超載的十五噸大貨車。文中描寫了一次驚心的遭遇,大貨車不堪負荷,停駛在山路前進不得,開始後退:
我與小弟,母親三人站在車頭前方,看窗內的父親轉動方向盤,在崖壁深谷間,緩慢讓貨車倒退。母親牽起手,領著我們跟隨。我聽聞她的祝禱,顫抖地在身旁環繞。我也克制不住情緒,雙手合十,第一次虔誠在心底向神佛祈求。深山天地之大,此刻卻似乎容不下我們卑微的盼望。僅有夏日唧唧蟬噪,與貨車嘶啞的引擎聲,回應著我們巨大的恐慌。父親不時望向我們,伸出拇指比起讚的手勢,在最危急的關口,卻是需要幫助的他,正極力安撫我們。
對照日後有一晚,秉旻緊急送父親就醫,開車在國道,他終於更深切地體會父親一生都在「獨自一人駛向暗夜遠方」的心境;體會到:勞動者在看似粗獷、輕佻的言行背後,對家人實有開闊的態度、虔誠的心思。
〈趨光〉寫父親摘虎頭蜂窩,浸泡藥酒,秉旻巧妙地將蜂巢中的角色替換成母親的處境:母親前半生像勞碌的工蜂,也像是負有繁殖功能的雌性蜂,爾後竟像蜂后注定後半輩子得待在陰暗蜂房。文中對尼龍網中的蜂群如何進入注滿酒液的不銹鋼盆,有細膩的講述。
所謂「趨光」是指虎頭蜂隨著光源飛入鋼盆;雙關指涉則是母親在加護病房昏迷中夢見的那一束光亮—她跋涉在下雪的路途,失去意識前突然浸沐的那道光—。這是文學筆法,光影迷離中勾勒出命運的?線。
最近獲獎的〈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可以看作這系列篇章的完結篇。「她」是母親,「他」是父親。烏雲積聚的家境,不堪夕暴雨狂瀉,母親的疲憊、失神,換來父親的嘶吼咒罵;一個禮拜後母親遭車禍,下肢癱瘓。前後兩個情節組構在一起,糅混著無言的辛酸,逼出強烈的滄桑感。
生活的困厄,最後來到死生關頭—父親罹癌,經過數月治療,轉入安寧病房。秉旻講了一個父子倆從前行車在暗夜濃霧的故事,父親去撿貨卡遭碰撞掉落的機械零件,久久未回,兒子努力張望父親的身影,深怕不見了父親。這情節連結到父親病逝前,他吐出如游絲般的一句話:「我驚無法度閣再看到你。」非常撼人!父親的癌病,變成生命中另一場罩頂的濃霧,父親在無形的霧中害怕看不見兒子。
像這種對照筆法,秉旻驅遣自如。他重視結構,時間軸拉開兩端:過去與現在,於是有了自我與他者、現實與理想、內在與外在、不解與理解等層面。這在第二輯與學生的傾談篇章,第三輯所謂「個人私密的懺情錄」,也都可一一印證。
「倒數時刻—Buzzer Beater」的輯名,喻示他的學生:每一段人生經歷都要視同壓哨球般,提前做好準備。秉旻不惜袒露自己的尷尬、正視自己的遺憾,生命的苦澀內容包括:身體的傷痛、情感的幻滅、家庭的煩憂、職場的壓力。但他一路行來,卻以無限的體認超越了有限的自我。
在寫給學生的〈最後一天〉,秉旻又聯想起摯愛的家人。他說:
我日後提筆書寫父親與母親的辛勞,除了嘗試追憶,理解,作為他們的知音,另一理由,是想向他們證明,我選擇文學作為一生的職志,也能讓他們感到欣慰與驕傲。
很多篇章他應該都給父親看了,來不及給父親看的,現在給更多天下的父母及成長的青年看。
《她在雨裡站,他從霧中來》是一本珍惜記憶的文集。記憶,是創作的動力書寫的材料,秉旻認真生活著,從童稚、青少年蘊蓄至今,他把握了一切過眼的事物,以沉著的語調,情真、景真,寫出一篇篇脈絡清晰的文章。由於他的見證,生命的意義得到稱頌,散文的價值得到彰顯。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