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孩子的未來,需要適合未來的教育方式
每次回國,我總會看到親友們嘆氣不止的模樣,因為他們一想到孩子的教育就頭痛不已。不只是父母,孩子們看起來也是如此。朋友說,雖然教育費用的負擔很大,但因為別人都會送孩子去全英文幼稚園或補習班,所以自己也不能不送去。後來,我在英國研究到英文恐懼症,並發現國內孩子們的英文恐懼症問題相當嚴重。有一名媽媽指責了將孩子的英文恐懼症壓力視為問題的老師,真的是一團亂。明明投資了那麼多,大家竟然都還是走下坡。
然而親友們說,這是因為我國特有的競爭環境和教育政策,導致他們只能千篇一律地要求孩子學習,我不得不懷疑這種說法。我在國內度過小學、國中和高中,在首爾大學讀完學士和碩士,在英國拿到語言學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擔任教授將近15年。我是一個研究兒童語言發展並接受過韓國和英國教育的人,也是以自己的方式養育兩個女兒的媽媽,我還參與了牛津大學選拔新生的過程,每天都在思考著一流大學和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雖然我不是不能理解國內的教育環境,但我認為或許父母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環境,而是正確養育孩子的義務感與勇氣。我想透過我在牛津進行的研究和養育女兒的經驗,告訴所有父母,有方法可以讓孩子和父母都快樂地學習。
2023年1月5日,伊隆•馬斯克在自己的推特帳號張貼了以下內容:「Its a new world. Goodbye homework!(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再見,作業!)」該貼文上傳兩天前,美國紐約市教育部宣佈將禁止老師和學生利用學校網路或電子設備使用ChatGPT。ChatGPT是由伊隆•馬斯克和共同創辦人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所開發的對話型AI聊天機器人,這項AI服務於2022年底推出,短短兩個月內就突破了每日1000萬名使用者,在全球教育領域引起巨大的變革。
只要使用ChatGPT,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簡單的提問,輕鬆地得到解答。因為我們和聊天機器人的提問和回答能夠組成對話和邏輯,所以也可以提出精細、靈活的問題。現在接觸知識和資訊的方式截然不同了,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在搜索網站上更換關鍵字進行搜索,也沒有必要查閱線上論文和電子書,或者在線上留言板留下問題,等待不知何時才會回覆的專家答覆。雖然因為目前數據的學習量有限,所以回答還不夠完美,但AI的特性就是連現在這一刻也仍在不停學習,因此它的性能必然會以驚人的速度得到改善。
世界各地的學校也感受到了ChatGPT的影響力,學生們開始用ChatGPT做作業,老師正在孤軍奮戰阻止學生如此嘗試。雖然紐約市禁止在校內使用ChatGPT,但實際上很難阻止在校外的使用。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提供了英國等75個國家的大學所認可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已於2023年2月27日宣布將不會阻止學生們使用ChatGPT。伊隆•馬斯克說的「再見,作業!」聽起來就像是要人接受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在國內大部分的學校裡接受以背誦和摘要為主的教育。在考試期間,大家需要先把教科書的內容背得滾瓜爛熟,再把背好的內容寫在同樣的試卷上,然後比較背下來的知識與資訊的量,最後接受評價。我們手中拿著這個評價,踏入了社會,擁有很多某個領域知識的人就會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
2001年出現了「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一詞,20多年後的現在,我想把身為α世代(Generation Alpha,2013-2025年出生)的孩子們稱為「AI原住民(AI Native)」。孩子們在出生後便開始和Siri、Alexa等智慧型助理對話,他們今後將生活在我們難以想像的世界。世界變化得如此之快,我們卻還在把上一代的價值觀強加到現在和下一代的孩子們身上。將在2040年代、2050年代成年的孩子們,真的能夠從和過去相同的教育方式得到幫助嗎?為了在未來世界生活,孩子們應該需要其他能力吧?我們該怎麼幫助孩子們培養那些能力呢?
20世紀的教育口號是「標準化」,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所有的孩子在所有的科目中達到「平均」,以便從事標準化的工作。然而,現在是擺脫標準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拋開對平均的執念,轉而進行能夠培養孩子個性和創造力的教育。我們需要拋棄急於傳達資訊的背誦式教育,給孩子們能夠觀察、理解、提問和對話的充分時間。我們需要擺脫獨自在書桌前孤單地堅持讀書的方式,轉而實施能夠擴展對世界想像力的教育,以及能夠與他人共存的情感教育。
如果真心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就應該先從父母改變,而不是孩子。父母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強迫孩子像在跑滾輪的天竺鼠一樣,坐在書桌前讀書,或者為了像別人那樣而東奔西走。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們尋找自己的才能,並把才能發展到最好。當然,雖然教育和社會都需要改變,但需要改變的規模越大,就越應該從個人開始實踐,等到教育政策改變時才開始著手的話,可能就太晚了,一不小心就錯過能夠好好教育孩子的機會,這就是父母必須馬上實施正確教育的原因。如果每個人都採取行動,最終就能形成一個更巨大的轉折點。
即使不打算成為學者和教授,人生仍是學習的延續,但是學習也需要感覺,當這種感覺很生動鮮明時,孩子就能快樂且充實地學習。在喚醒孩子的學習感覺方面,能夠起到最大作用的人就是父母。鼓勵孩子反覆解題並長時間坐在書桌前,學習感覺反而很可能會越來越遲鈍。學習感覺是從對學習的開放態度、有邏輯地接近,和積極的表現等多種方面綜合形成。最重要的是,現在孩子們必須培養的感覺是,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心和愉悅感。如果缺乏這些感覺,即便孩子立刻在學業上嶄露頭角,以後當他們想要更廣泛深入地學習時,也會碰壁。尋找這種學習感覺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孩子喜歡什麼。
從語言學家的角度來看,學習知識的型態和語言相似,就好像為了學好語言,除了學術上的學習之外,我們還需要與他人互動並喚醒感覺一樣,為了好好地學習,我們也需要與他人來往,特別是與父母的相互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父母的等待」。在本書中,我把孩子的學習比喻成英國的茶文化。在英國,茶點時間是等待的時間。對於英國人來說,茶並不是像咖啡那樣,迅速沖泡好後,忍住滾燙,急著喝下的飲料。我們家每天都會用公公從祖父輩傳承下來的丹麥茶壺燒水,耐心等待不錯過早茶和下午茶的時間。孩子們會在苦澀的茶中加入牛奶喝。茶點時間為忙碌的一天帶來一些悠閒的時光,讓我可以在早上從容地展望一天,在下午也能夠喘一口氣,重新找回工作的動力,這也是可以關懷家人、同事與彼此的溝通時間。這樣的時間可以為生活帶來彈性,讓人更加豐富地感受每一天。
現在我們的孩子們需要的教育不就是這個嗎?為了幸福,我們必須學習,但如果我們認為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應對世界,那種焦急的心態會讓我們很難實現真正的學習。我希望閱讀這本書的家長們可以暫時放下對孩子教育的焦慮心情,泡一杯熱茶一起翻閱本書。期望大家都可以廣泛思考,進行深度教育。
於英國牛津大學
趙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