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走進孩子的內心:精神分析視角下兒童與家庭的心理治療

走進孩子的內心:精神分析視角下兒童與家庭的心理治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4125
瑪格麗特.羅斯汀
王映淳
心靈工坊
2024年12月18日
187.00  元
HK$ 158.95  






ISBN:9789863574125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sychotherapy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英國重量級兒童與青少年治療師

    50年實務治療與研究的結晶



      本書收錄了英國精神分析重鎮塔維斯托克診所資深督導與治療師瑪格麗特.羅斯汀的臨床論文,記錄她五十多年來與兒童、青少年工作的臨床觀察、思考與研究。



      深具哲學、文學修養的羅斯汀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理解與洞察極為敏銳,她結合精神分析理論,深入探討臨床議題,如創傷失落、青春期身分認同、受收養孩子早期經歷的陰影、精神病患者的僵固與防衛機制、童年剝奪等。她並針對評估以及與父母工作所需的架構與技巧,給予精闢的建議。



      她在文中抽絲剝繭心理治療過程中的壓力、衝突、轉折與可能性,呈現出親近孩子內心世界的途徑,也反思精神分析臨床工作的挑戰,包括治療師的反移情反應、如何應對治療關係的危機,並探討社會、經濟與政治現實對患者心理發展的影響。



      對於心理分析師、兒童分析師、兒童心理治療師,以及從事兒童與父母工作等相關人士,這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經典。



      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時看見困在痛苦與困惑之中的家庭,隨著社會變遷,焦慮只增不減。人們試著尋找解決焦慮的方式,試著擺脫脆弱、痛苦,然而,我們需要的,並非有人告訴我們一條更好的捷徑,而是有人能像羅斯汀這般理解我們的底層焦慮。



      我們順著羅斯汀的思路一覽兒童和家庭的工作,讀到各種家庭變故,如難民、收出養家庭、崩潰的家庭、大屠殺受難者後代、曾受虐或受忽視的兒童,這些孩子、青少年與家長如何面對自身的認同難題。羅斯汀溫暖且理解的語調,帶我們去到患者心底最痛的地方,她的穩定與信心,也帶我們走出這場情緒風暴。 ——譯者王映淳 真情推薦



    本書特色



      ★當代英國知名兒童心理治療師與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羅斯汀,畢生工作與研究的結晶

      ★整合臨床實務、理論和研究:植根於羅斯汀在英國國民保健署和塔維斯托克診所超過五十年的工作經驗和研究。

      ★強調社會與政治因素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塔維斯托克診所的患者包羅萬象,有助於說明社會和政治因素如何影響心理發展。

      ★重視與父母工作:深入了解父母的內心世界,讓治療師更清楚親子間的潛在動力。

      ★臨床案例的細膩分析:說明如何藉由遊戲和繪畫來理解兒童內心世界,並在評估過程中找到進入兒童心理現實的途徑。



    專業推薦



      林玉華?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成人暨兒童精神分析師

      翁士恆? 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兼學生事務處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陳煥昭?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Tavistock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博士

      黃之盈? 恆溫諮商心理師

      樊雪梅? 訓練督導級精神分析師(BPaS, IPA)

      (依姓氏筆畫排列)


     





    【推薦文】兒童靈魂的探索者? 洪素珍

    【譯序】兒童心理治療是什麼呢?

    【作者序】我的精神分析探索之路

    【介紹】 精神分析與兒童治療——瑪格麗特.羅斯汀的理論與實踐? 西蒙.克雷格恩(Simon Cregeen)



    第一部? 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領域——三份案例研究

    第 一 章 認識自己是誰、在何處——青春期特殊且複雜的遷移(2013)

    第 二 章 青少年心理治療中的身分認同議題(1989)

    第 三 章 精神病患者的僵固與穩定——心理治療中,關於面對

    現實障礙的一些想法(1997)



    第二部? 兒童心理治療的評估

    第 四 章 兒童心理治療師的評估方式(2000)

    第 五 章 與孩子的知心之道(1982)

    第 六 章 家庭崩解之後?——遭遇多重失落之兒童的心理治療評估(1993)

    第 七 章 為兒童與家庭進行評估——典範的發展(1995)



    第三部? 在寄養和收養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的特殊需求

    第 八 章 心中的多重家庭(1999)

    第 九 章 概念性分析,維多利亞.克林比爾一生中的關鍵時刻——回應南明報告(2003)

    第 十 章 與早年曾受虐與忽略的受收養兒童之精神分析式工作(2018)

    第十一章 心痛之所在?——身體、心智和家庭挑戰(2005)



    第四部? 與父母工作

    第十二章 與父母對話(1998)

    第十三章 與父母工作(1999/2021)

    第十四章 碎裂的身分認同與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的修復(1989�2020)



    附錄一 參考書目

    附錄二 作者著作





    譯序



    兒童心理治療是什麼呢?

    王映淳




      在瑪格麗特.羅斯汀的愛與協助下,落筆於台北如果要讓兒童過上情感豐足的生活,那麼讓他們感到被理解就非常重要。覺得被理解,也能幫助孩子們更充分地從教育中獲益。在佛洛伊德透過小漢斯的父親理解畏懼症的經典中,兒童心理治療的先鋒梅蘭妮.克萊恩觀察到,當兒童的潛意識焦慮獲得關注時,他們的焦慮能夠顯著緩解。沿著這條思路,克萊恩進一步探索理解兒童的技術,無論是他們意識中的憂慮或是潛意識中的焦慮。她發現許多看似無法解釋的兒童行為,在今日可能會被標籤為強迫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等的行為,都有著潛意識根源。一九二六年,在歐內斯特.瓊斯(Ernest Jones)的邀請下,克萊恩移居英格蘭,並在英格蘭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理論,對英國的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後的英國,許多精神分析師追隨她的步伐,如漢娜.西格爾(Hanna Segal)、貝蒂.約瑟夫(Betty Joseph)、赫伯特.羅森費爾德(Herbert Rosenfeld)、瑪莎. 哈里斯(Martha Harris) 與唐納德.梅爾策(Donald Meltzer)等。那時,接受心理治療仍屬特權,一直到了英國國民保健署贊助兒童心理治療師訓練與兒童心理治療服務,兒童心理治療服務才對大眾開放,本書作者瑪格麗特.羅斯汀在推動這項政策上貢獻許多。正因這些努力,今日的我們才有機會在出版作品中讀到不僅是富裕階層,而是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孩子,他們同樣能從心理治療中受益,他們的潛意識世界同樣令人驚嘆,潛意識情感同樣值得被理解。



      千禧年初,與眾同事同行,我有幸加入了瑪格麗特.羅斯汀帶領的兒童心理治療團體督導。初加入時,我天真地以為心理治療是一些治療技巧的總和,並在爾後為精神分析式的理解如何深刻改寫人生而震撼。



      千禧年初的家長多屬於戰後嬰兒潮與之後的X 世代,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走過戰爭時期紛亂、巨變的時代,無論是本省人、外省人,都歷經了失去國籍、身分、語言、家園,當然包括失去安全感。成長於戰後復甦年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與X世代,則經歷另一種變遷與失去,他們之中有許多人與父母說著不同的語言、適應不同的社會制度、體會不同的生存法則,也是在那個時代,家庭的概念由大家族移轉至小家庭。從鄉村轉向城市,從傳統邁向現代,這些自身經歷的失落與變化佔據著千禧年初的家長們的心思,沒被理解過的他們,騰不出空間來理解孩子們。



      家庭裡,沒有感受到足夠的理解與涵容的孩子們,正「大聲」地溝通著—用他們略顯怪異的行為,於是孩子們的焦慮、挫敗、瘋狂、絕望等被貼上各式標籤,孰不知標籤讓人更加無望,無望感於是由孩子、家長、學校、醫療等一環又一環地無盡蔓延。



      然而這些紊亂的情感到了瑪格麗特.羅斯汀帶領的團體,總是能恰好地包容與理解,哪怕患者與治療師雙方皆已崩潰。在這個團體裡,我見證了許多治療師在瑪格麗特.羅斯汀的協助下成熟,更見證了瑪格麗特的引導與治療師提供的精神分析式的理解,如何深刻地碰觸深埋於兒童與家長潛意識裡數個世代的傷痛,從而解開難解之題,開啟一段新的正常生活。



      在這本書中,我們順著瑪格麗特的思路一覽兒童和家庭的工作,也讀到各種家庭變故,如難民、收出養家庭、崩潰的家庭、大屠殺受難者後代、曾受虐或受忽視的兒童,這些孩子、青少年與家長如何面對自身的認同難題。瑪格麗特溫暖且理解的語調,帶我們去到患者心底最痛的地方,她的穩定與信心也帶我們走出這場情緒風暴。



      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時看見困在痛苦與困惑之中的家庭,隨著社會變遷,焦慮只增不減。人們試著尋找解決焦慮的方式,試著擺脫脆弱、痛苦,然而,我們需要的,或如本書第一章的男孩,並非有人告訴我們一條更好的捷徑,而是有人能像瑪格麗特這般理解我們的底層焦慮。



      在職業生涯起步階段能遇見瑪格麗特,在她的協助下深入理解孩子與父母的內心世界、學習組織言語協助患者表達豐富的情感,我深感幸運。在職業生涯中期,有機會運用文字傳達瑪格麗特的作品,向讀者介紹我深深敬仰的導師與她的思路,更令我感到榮幸。希望這本譯作能引領讀者一覽深埋於潛意識底下的情感,合力為兒童與家庭奠定情感更豐足的生活。我相信,這本書不僅能增加讀者對心理治療工作的見解,更能豐富對生命的理解。



    推薦序



    兒童靈魂的探索者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作為一個兒童治療師,你是否曾面對孩子情緒混亂或者行動失控時感到無能為力?又或者,當透過孩子的遊戲與表達隱隱看見他內在世界的傷痛時,是否渴望找到一線可以觸及他靈魂曲徑的曙光?又亦或,與家長合作時,觸及家庭問題錯綜交疊,不禁懷疑當下最需要治療幫助的是誰?反而一時無法確認哪位才是個案。瑪格麗特.羅斯汀(Margaret Rustin)的《走進孩子的內心:精神分析視角下兒童與家庭的心理治療》(Finding a Way to the Child: Selected Clinical Papers 1983-2021),羅斯汀以她的睿智與對人類心靈苦痛的深度理解,為陷於困境的兒童治療師擴張了可以被想像與思考的心靈疆界,精準地指引了常見疑難雜症的工作方向,是本陪伴我們在這條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旅程前行的經典之作。



      瑪格麗特.羅斯汀,當代英國知名的兒童心理治療師與精神分析師,也是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榮譽會員,以其對客體關係理論實踐與發展的專業成就,被尊為業界泰斗。羅斯汀早年師承艾斯特.比克(Esther Bick)和瑪莎.哈里斯(Martha Harris),於知名的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Tavistock Clinic)完成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的專業訓練,並於1985年成為塔維斯托克診所兒童心理治療訓練的負責人,接下培育新一代兒童心理治療師的重任,之後便一直是診所發展的靈魂人物之一。羅斯汀畢生致力於推進精神分析理論與實踐的整合,強調理解兒童心理治療需要考慮家庭、文化和社會背景。她也為塔維斯托克診所的臨床訓練與研究建立了標準。撰寫及合著了多部重要著作,包括《愛與失落的敘事:現代兒童文學研究》(Narratives of Love and Loss: Studies in Modern Childrens Fiction)、《自然之鏡:戲劇、精神分析與社會》(Mirror to Nature: Drama, Psychoanalysis and Society)以及《閱讀克萊恩》(Reading Klein),以這些作品展現她將精神分析洞見與更廣泛的文化、社會和教育相結合的貢獻。



      《走進孩子的內心:精神分析視角下兒童與家庭的心理治療》是羅斯汀自1983年以來的重要臨床與學術的學思紀錄,通過本書,呈現了她對兒童心理治療的深刻理解,並將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理論的思考加入臨床的挑戰當中。全書分為四部,分別深入探討不同層面的兒童心理治療實務,包括兒童與青少年的個案分析、兒童心理治療的評估的思考、寄養與收養家庭中的治療之特殊需求以及與父母工作的思路與策略。



      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領域——三位案例研究



      這部分收錄了三個典型的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案例,為讀者提供臨床工作的思考性指引。羅斯汀透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呈現不同的治療情境中,治療師如何回應和理解詮釋兒童和青少年個案在治療過程中的情感和行為表現。這些個案展示了移情、防衛機制以及投射性認同等概念在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中的位置,並深刻闡述了運用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來思考和理解這些複雜的臨床情況。



      羅斯汀在每個案例,不僅探討了兒童和青少年在治療中的內在世界衝突場景,也揭示了治療師如何在情感層面與孩子建立信任的治療關係,這是治療可以前進的核心基礎。從這些案例裡頭,我們也看到了治療師面對孩子內在與外在困境時,所需要的自身心理空間、理解力、同理心以及專業知識。對於兒童心理治療師而言,這些案例研究提供寶貴的臨床經驗,協助治療師將理論與臨床現象整合於實際工作中,並提高應對各種臨床挑戰的能力。



      兒童心理治療的評估



      第二部是兒童心理治療中至關重要的起始階段。羅斯汀於此深入探討了如何進行細膩的評估。她強調,評估不僅僅是蒐集病歷訊息的過程,更是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各種矛盾的情感,對世界的想像、以及外在世界對兒童的艱難挑戰等等統整的初步理解,藉此能夠幫助治療師辨識孩子的情感困境、困擾行為及其深層原因,因而有了前進的基石。



      羅斯汀提到,評估過程需要治療師具備敏銳的觀察力,並且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治療空間,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讓他們能夠自由地在治療過程中遊戲玩耍。治療師需要依靠對孩子情感狀態與遊戲內容的投射性認同,來引導對孩子的理解,這包括他們的情感歷程、社會背景以及文化因素等等。羅斯汀通過具體的案例,呈現了如何進行這一複雜的評估過程,也為治療師提供了在治療評估的重要參考。



      在寄養和收養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的特殊需要



      第三部探討了在寄養和收養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所面臨的特殊心理困境與需求,這是本書非常具社會意識和關懷的篇章,因為這些青少年面對原生家庭時,通常會經歷不同的情感困境。羅斯汀分析了這些孩子在情感連結、安全感以及身份認同等方面的挑戰,並針對這些特殊需求提出了治療這些孩子的經驗與思考。



      羅斯汀強調與這些孩子建立穩定、安全的治療關係的重要性及其治療意義。由於他們可能在早期經歷了情感創傷、遺棄或被忽視,因此對他人,尤其是成人的信任感可能很低。治療師需要特別注意這些孩子的情感防衛之意義,並耐心地幫助他們在治療過程中經歷自身防衛的來回及對治療師的挑戰,逐步建立對治療師的信任,讓他們自然經歷到修飾性的經驗。羅斯汀也運用具體案例,呈現了治療師如何運用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的概念,來支持孩子的情感成長,並幫助他們處理與家庭背景相關的創傷。



      與父母工作



      本書第四部聚焦於與父母的合作,這是兒童心理治療成功與否的重大關鍵。羅斯汀指出,治療師與孩子工作時,必須認識到父母在孩子情感發展中的角色。父母的情感反應、行為模式以及他們與孩子的關係,深刻地影響著治療過程中的動力。因此,與父母合作是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羅斯汀在這部分中提供了具體的意見,幫助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與父母建立有效的合作關係。她認為,治療師需要同時理解父母的情感需求,並在不評判的狀態下,支持家長參與到治療過程中。這不僅能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也有助於父母理解和應對孩子的行為問題。在一些情況下,父母的參與能夠幫助治療師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家庭環境和背景,從而為治療提供更充分的資訊。



      羅斯汀深受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與唐納.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的思想啟發。她在臨床工作中,結合克萊恩的客體關係對潛意識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溫尼考特對「足夠好的母親」及遊戲的重要性的理解,創造出一種深具包容性的治療哲學與美學。例如,如何透過分析兒童與他人(包括治療師)之間的互動模式(投射性認同),來理解孩子的內心衝突與情緒困擾。她指出兒童內心的「內在客體」是如何塑造他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與反應,而治療則是幫助孩子修飾這些內在客體關係的過程。她強調治療師必須放下控制與教導的慾望,學會用心去傾聽孩子的遊戲、情感和行為所展現的意義,並尊重他們內在的真實性。羅斯汀非常注重家庭背景和親子關係在兒童心理問題中的交互影響。她認為,兒童的困難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整個家庭系統運作的一部分。治療師不僅需要專注於孩子本身,還需考慮如何透過理解和干預家庭動力,幫助孩子在整體關係中找到支持與改變的可能。



      羅斯汀不僅是出色的分析師,更是卓越的教育者和訓練師,她的作品和演講影響了當代各國無數的治療師和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及教師。她一生致力於普及兒童心智健康與心理治療,例如北部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院(Northen Schoo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therapy〔NSCAP〕)是英國北部一所提供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的培訓機構,羅斯汀的教學訓練、臨床經驗和專業著作直接影響了NSCAP的課程設計和理論框架。羅斯汀亦積極參與歐洲心理治療界的交流,協助多個歐洲國家發展兒童心理治療的課程和訓練,尤其是在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她也曾參與巴西和阿根廷等地的心理治療專業社群,支持當地精神分析和兒童心理健康計畫的發展。羅斯汀更多次受邀至亞洲(如日本、香港和台灣)進行演講及專業培訓。她的著作被翻譯成中文和日文,對亞洲地區的心理治療實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台灣的治療師曾受教於她,與她建立了深厚的關係與情感,因此她也樂於對促進台灣的專業環境與教育提供協助,例如,現行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所辦理的三年學制的精神分析與兒童心智健康的課程,若非羅斯汀這五年來的積極協助,不可能產生每年為百人以上的兩岸華人專業人員服務的巨大能量,為專業人員擴展出更深刻感受與思考兒童心智世界的新領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