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首先,數據中心層面的 AI 基礎設施投資仍在持續。基於 Transformer 模型深度學習演算法的關鍵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微軟和 Salesforce 等公司正推出企業用的 AI 助理,可編程的 AI 也已成為開發人員普遍使用的工具。Adobe 在自家的 Premiere 剪輯軟體中,增加了透過 AI 編輯影片的功能。AI 新技術不斷湧現,使用輝達 GPU 進行 AI 訓練和推理的需求也持續增長。
?
另一方面,與數據中心相比,邊緣設備對 AI 的需求尚不明顯。蘋果的 AI 技術 Apple Intelligence 才剛剛起步,微軟的 Copilot+ PC 也沒有顯著提升電腦的需求。目前 AI 仍主要被應用在數據中心,大型科技公司則爭相購買輝達的 Blackwell ,以構建基礎設施。正如 Alphabet 執行長桑德.皮蔡(Sundar Pichai) 所說:「寧可過度投資,也不要投資不足。」大型科技公司正全力投入,擴大基礎設施。
?
對輝達 GPU 的需求和對 AI 基礎設施的投資,預計至少會持續到 2025 年。只要輝達在數據中心規模上繼續實現「摩爾定律」,基礎設施投資對於大型科技公司來說就是一個必勝策略。
輝達和台積電的聯盟非常穩固。綜觀過去,韓國經濟從未如此依賴臺灣相關的企業。三星電子未能向輝達供應高頻寬記憶體(HBM),股價正在下跌。反觀進入輝達-台積電聯盟的 SK 海力士,則有望擊敗目前排名第一的三星電子,成為韓國第一大半導體企業。三星電子的危機,以及輝達和台積電的崛起,引發了韓國內部的諸多反思──移民美國的臺灣人取得巨大成功,並與母國企業共同成長,被視為優秀的典範。
?
科技業一再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過程中出現勝者和敗者,這樣的歷史反覆重演。網際網路初期,思科作為基礎設施公司崛起,谷歌和 Meta 等公司則仰賴這些基礎設施成為大科技公司。到了行動時代,蘋果和高通成為新興力量。進度雲端時代後,亞馬遜和微軟成為代表性企業。如今,在人工智慧時代,輝達率先崛起。
?
我並不認為輝達的股價會像當前這樣,在未來十年持續上漲。由於市場規模有限,輝達的業績很難無限增長。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輝達在未來十年仍會是 AI 時代的核心企業。最重要的是,輝達不會停滯不前,而是會不斷變化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