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高砂

高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63734
吳錦發
前衛
2024年12月04日
83.00  元
HK$ 70.55  






ISBN:9786267463734
  • 叢書系列:文學家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家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談到高砂義勇隊,及台灣文學在這方面的空白,

    我竟如英靈附身,脫口而出:「我將為台灣高砂寫史詩!」



    一馬既出,所有必然、偶然澎湃而至!

    我決定餘生為此全力以赴矣!──吳錦發



      緣於家族背景和個人生命經驗的「必然」,奇妙幻遇「偶然」機緣,幽微一線,魂牽夢縈,吳錦發冥冥中註定是要寫下這部《高砂》史詩的。



      二戰中,日本軍國的擴張南進,終於在1941年底引爆太平洋戰爭,我們殖民地台灣也無可避免地捲進了戰局,無數台灣人成為日本軍伕及特別志願兵。為因應南方叢林作戰,從1942年到1943年間,日本政府更徵召台灣高砂部落青年精英組成「高砂義勇隊」,前後共有七個梯次近4000人的高砂義勇開赴南洋戰場,與美澳聯軍展開殊死戰。



      吳錦發這部《高砂》史詩,主要是以第五回的高砂義勇軍為主體,因為這支受過「專門游擊作戰訓練」的鬼影兵隊,其出身正是吳錦發所心電召應的屏東排灣、魯凱族場域。吳錦發聚焦以魯凱青年庫里、卡魯庫、希熙里為主角,一路舖陳他們從出征到最終幸得歸鄉的實況場景,每個篇章都有如動感的寫真畫面,留下一部激昂躍動又綿遠悠長的紀事史詩。



      最特別的是,吳錦發在字裡行間,似乎有意隱示高砂之為高砂的「高砂道」,傳遞「高砂道」的傳統氛圍和精神意旨。但何謂「高砂道」?有人確是要存疑甚至鄙夷的,那又何妨?反正吳錦發就是要告訴你:「高砂道」其實正是亙古永恆傲岸存在著的,不信嗎?讀一讀這部《高砂》史詩就知道了。



    專文盛讚推薦



      李筱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榮譽教授)

      台邦•撒沙勒(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

      胡長松(金鼎獎、吳三連文學獎得主)

    ?


     





    序一 序吳錦發的史詩《高砂》 李筱峰

    序二 高砂的呼喚 台邦.撒沙勒

    序三 東亞海洋視角下的英雄史詩 胡長松



    自序 在有木漏的幽深地帶──敘事史詩序《高砂》



    圍獵

    鼻笛

    海及子彈的舞蹈

    穿越魔之濕地

    鬼影兵隊

    食牛肉與食人肉的兵

    敵之武士道

    慰安婦和遠方的基督

    死亡奔跑

    ??、??????終??方?????……(嘿嘿,我竟然如此死了……)

    被神明「注文」生命的小?洋三

    猛虎的撲擊

    玉碎與審訊

    返鄉

    共枕

    終曲



    ?





    推薦序



    序吳錦發的史詩《高砂》

    �李筱峰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英國文豪蕭伯納,法國文豪雨果,中國文豪魯迅……,那麼,吳錦發呢?當然是台灣文豪吳錦發。



      所謂文豪,其實就是文學家。文學家寫作的型式,不外小說、散文、劇本,及詩。但文學的價值,不止於其型式,更重要者,在其精神內涵。



      台灣文豪吳錦發,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說、散文、劇本,及詩,他都寫,數量亦豐,其藝術手法我無能置喙,但其精神則令我神往。



      其精神為何?就以他最近完成的史詩《高砂》而言,我在拜讀之後,真有不能已於言者。



      容我先從他這部史詩的名稱「高砂」破題。



      日本大約在戰國時代稱呼台灣為「高山國」或「高砂國」。日本金地院所藏的1615年《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中,對台灣島的描述稱「高砂國」。據日本考古人類學家伊能嘉矩考證,「高砂」一詞的來源,係因早期停泊台灣的日本船隻都是在平埔族原住民的「打鼓山社」(或稱「打狗社」,在今高雄),「打鼓山」其音近似「高砂」(????,TAKASAGO)。以後將台灣全島泛稱為「高砂」。日本領台後,原本稱呼台灣原住民為「高山族」,後來改稱「高砂族」,因此「高砂」遂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代稱。



      吳錦發的史詩《高砂》就是以台灣原住民在日治時代末期被徵為「高砂義勇隊」派到南洋參戰的歷史背景為題材所寫的詩篇。



      日本領台以來,一直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之前,台灣人都不需要當兵。倒不是日本人對台灣人特別優惠,而是對台灣人不放心。不過在中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秋天起),日本人已開始在台灣徵用軍伕以擔負軍中雜役。日本的所謂「大東亞戰爭」是以南進為方向,東南亞的南島民族,與台灣原住民同種族,台灣原住民也頗能適應南洋的叢林地(誠如詩中說的「叢林是高砂兵的家園」),因此日本首先動起台灣原住民的腦筋,徵用所謂的「高砂族」,組成「高砂義勇隊」。原先第一批稱為「高砂族挺身報國隊」,約500人於1942年3月赴菲律賓,因成功擊退巴丹半島的美軍,聲名大噪,以後改稱為「高砂義勇隊」。高砂義勇隊的派遣前後7次,皆被送往防堵澳、美聯軍的最前線新幾內亞作戰。估計約有3000人在此戰死!



      吳錦發的史詩《高砂》,以三位魯凱族的青年庫里、卡魯庫、希熙里為主角。他們被徵召入高砂義勇隊,故事從三人出征前在故鄉最後的狩獵開始。「今日獵殺野豬,明日將獵殺敵人」。



      希熙里的出身是魯凱族的平民,而他的情人杉瑪,是部落貴族的女兒,杉瑪靠在瀑布旁的老樟木旁,吹著鼻笛依依不捨為希熙里送行,用魯凱話向希熙里喊著:「你要給我活著回來!」



      這三位「高砂」青年最後有沒有活著這回來?希熙里與杉瑪這對有情人有沒有終成眷屬?欲知結果,請您親自讀完《高砂》全詩。吳錦發的史詩,在最後的情節,是藝術的極致,也是敘事的高潮!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些情節純屬吳錦發的杜撰吧?請放心,錦發兄一再加註說明其情節是根據真實的回憶錄及口述歷史。所以,既曰「史詩」,詩當然是創造,但「史」則是以往的事實。以歷史事實來寫詩,比我這個歷史工作者寫出的史書要生動,精神思想更加深邃。



      我想起芬蘭作家詩人魯內貝里(Johan Ludvig Runeberg),他有很多描寫芬蘭農村生活的詩作,表達堅韌不拔、勇敢堅持、體恤窮困的精神,被稱為「芬蘭的民族精神」。他有一部描寫19世紀初芬蘭與俄國之間的戰爭的名作《旗手斯托爾傳奇》,史詩的第一部分「我們的祖國」後來成為芬蘭的國歌。



      我想到智利作家詩人米斯特拉爾(Gabriela Mistral),他有《孤寂》、《柔情》、《有刺的樹》等詩集,有的反映印第安人的苦難、猶太民族的不幸,有的描寫被遺棄者的困苦,窮苦兒童的辛酸。其中詩集《柔情》,「因為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徵」,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我又想起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堅定的民主戰士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他的詩歌主要是反對奴隸制度和民族壓迫,歌頌自由和民主,歌頌勞動大眾。



      我又想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極著名的鄉土小說家,也是詩人,湯瑪斯.哈代(Thomas Hardy),他的許多作品是以他的故鄉為背景,故鄉人的語言、習俗和生活,成為他作品的養分。他出版多部詩集,其中有些作品可看成史詩。除了史實之外,也敘說戰爭對人民的傷害。



      我想到追尋自由的波蘭著名詩人米沃什(Czes?aw Mi?osz),他親歷波蘭被納粹德國佔領期間,百萬猶太人以及大量的波蘭人和羅馬人遭謀殺。那些殘酷的歷史場景,讓米沃什寫下史詩《三個冬季》詩集,描寫波蘭人在納粹控制下所受的苦難,預言波蘭將遭到災難;他還編選一部抗德詩集《無敵之歌》。他喟嘆:「良心的痛楚令我沮喪。」他終獲諾貝爾文學獎!



      我想到英國浪漫主義的自由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他擅長寫敘事長詩如《仙后麥布》,富於哲理,抨擊宗教的偽善、封建階級與勞動階級之間的不平等;他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是他最偉大的抒情詩劇。



      我想到德國詩人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的一句話:「詩人只有不離開土地時,才有堅實的力量;一旦離開土地,他便變得軟弱無力。」海涅一生的詩學精神就是和現實結合。



      台灣詩人吳錦發的詩學精神,不亦是如此嗎?客家出身的吳錦發,以原住民的遭遇為軸心,反映殖民統治下的時代經緯。他的史詩,可以媲美我前述的所有詩人。



    自序



    在有木漏的幽深地帶

    �吳錦發




      會寫這麼一本書,想想,有一種「必然」,也有一種「偶然」。



      「必然」,來自我家族的歷史。



      如同許多台灣人家族,我的家族在二次大戰中,也無法倖免於難,捲入了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爭,而且有兩位成員被征調到了南太平洋戰爭的最前線,我堂伯父(伯公的長子)以台灣特別志願兵征調到新幾內亞戰場,於1944年,戰爭結束前夕,戰死新幾內亞叢林;小叔公則調往海南島當軍伕,戰爭結束,歷經九死一生,返回台灣。



      二次世界大戰在我家族之中,從我年幼的時候起就不只是一種傳說。從戰場回來的小叔公,各種戰場後遺症的舉止,在我腦海中留下深沉的刻痕,這是我寫二戰史詩的「必然」。



      另外一種「必然」是,我在大學一年級升上二年級那年暑假,開始跑部落。我唸的是社會學,暑假受省社會處委託,在原住民部落作貧戶調查。從那一年開始,連續三年暑假都在全台灣各原住民部落跑,從此和原住民結下了不解緣份。住在部落期間,偶爾晚上和部落老人喝酒,他們談到了二戰期間,他們在南洋作戰的情況。這是我首次聽到有關「高砂義勇隊」和「高砂特別志願兵」的事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只是當時我還沒有警覺:有一天我會書寫他們。今天回想起來,那時,我心中早已被無意中埋下了種籽,這種籽現在終於遇到陽光,雨水,自然發芽了,這也可算是一種「必然」吧。

    那麼,什麼是「偶然」呢?



      1996年,我和幾個朋友去日本考察日本的「生態公園」,成員中包括魯凱族的知青台邦.撒沙勒(趙貴忠),有一天,我大舅子撒卡.布拉揚帶我們去逛神田街舊書店。尋找一些有關台灣史的日文資料,就那麼偶然,我翻到一本名為「台灣第五回高砂義勇隊」的舊書,由日本作家林榮代所書寫,內容寫的正是台灣高砂義勇隊在新幾內亞作戰的實錄,包括很多照片和訪談日本的指揮官實錄,最驚人的是,附錄的作戰死亡名單和生存名單,很多來自屏東各部落的魯凱族、排灣族人,日本名、族名,一應俱全,我馬上拿給台邦.撒沙勒看,並叫他買下來。



      台邦.撒沙勒因為不通日文,後來又去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留學,這件事幾乎被遺忘了,二十多年後的2023年,台邦.撒沙勒有天突然給我一本書,竟然就是那本書的中譯手作本,他說是他十七歲的兒子「希熙里」翻譯的,本想出書,但託人在日本尋找作者,發現林榮代先生已過世了,原出版社熬不過疫情已收店,他只好手作幾本供幾個研究好友參考。



      我唸了內容,大受震撼,一切舊夢,突然全湧上來了,所有「必然」被一個「偶然」喚醒了,我發現我伯父戰死在新幾內亞叢林的1944年底,正是高砂義勇軍游擊隊在叢林中和澳洲軍作最後殊死戰的同一時間,也是日軍(包括我伯父的殘軍)在叢林中最悲慘,甚至吃人肉的地獄時刻!



      我連續做了幾個無法解釋的夢,有一天,我應228基金會及台灣老兵協會的邀請去高雄捷運美麗島站演講廳演講,會後,和老友邱國禎、李淑芬小姐等人喝咖啡閒聊台灣史。



      我談到高砂義勇隊,及台灣文學在這方面的空白,我竟如英靈附身,脫口而出:「我將為台灣高砂寫史詩!」



      一馬既出,所有必然、偶然澎湃而至!我決定餘生為此全力以赴矣!高砂首部,如今剛完成,裡面引用了許多日本作家林榮代先生第五回高砂義勇隊的實戰訪談資料,林榮代先生已仙逝,再無法徵詢其同意引用了,另外我也引用了蔡岳熹醫生《叢林中的山櫻花:高砂義勇隊28問》書中某些訪談,皆有註明。歡迎讀者親閱其書,有更進一步了解。



      史詩是一種文學形式,一方面台灣原住民也有口傳史詩傳統,我嘗試著以此形式,加上自己的風格創作了《高砂》。



      在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其實一共征調過八回「高砂義勇隊」(第八回因為戰爭結束,未赴南洋戰場),加上「高砂特別志願兵」,台灣原住民被日本徵調前往南洋或中國戰場的分成兩大部分,「高砂義勇隊」部分從1942年3月至1944年4月前後共征調了3843人,另外還要加上特別志願兵。



      3843人的「高砂義勇隊」在南太平洋參加過的主要戰役高達八個:



      ???? 第二次巴丹半島戰役

      ???? 科雷吉多島戰役

      ???? 科科達小徑戰役

      ???? 布納—哥納戰役

      ???? 布干維爾戰役

      ???? 拉穆與馬卡姆河谷戰役

      ???? 艾塔佩戰役

      ???? 新不列顛島戰役



      我在《高砂》史詩所寫的內容,主要是寫第五回高砂義勇隊在新幾內亞叢林的戰役,屬「艾塔佩戰役」及「科科達小徑戰役」後之附屬戰役,之所以選第五回高砂義勇隊為代表,是因為這一回義勇隊的主體是排灣、魯凱族,而且是一支很特殊、受過日本特殊情報軍官學校一中野學校的軍官們「專門游擊作戰訓練」的隊伍,他們在新幾內亞叢林和美澳聯軍作戰長達一年多,成果輝煌,極富傳奇,因此,我特別選定這場戰役,作為「高砂戰役」的代表,如同荷馬選定「特洛伊戰爭」為史詩歌詠對象一般。



      當然,如同《奧狄賽》,不會是一首短詩,《高砂》也不會只止於歌詠一件事,《高砂》將只會是長組史詩的開端,希望神賜予我更長的生命,我將一部接一部,歌詠下去,成為一組歷史長詩。直到補滿《高砂》歷史的空白,讓世人明白,何謂源自台灣山林千年歷史有別於「武士道」的「高砂之道」。



      這本書能夠出版,首先要感謝前衛出版社的林文欽兄,再來也要感謝我的好友台邦.撒沙勒和他的天才兒子台邦.希熙里,沒有他提供諸多日文翻譯,我無法窺知,諸多戰爭內幕。當然也要多謝已仙逝的日本作家林榮代和目前仍在行醫的蔡岳熹醫生,他們的訪問記錄,豐富了沒有戰場經驗的我,理解了二戰南洋戰爭的實況。同時也感謝我魯凱族多年好友Tanubak.Abaliwsu(包勝雄),他提供了我日治下,魯凱部落基督教信仰的狀況,這點在這首史詩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最後,感謝我劍道師妹韓欣伶老師,她總在適當時刻,給我準確的日語使用。

    ?




    其 他 著 作
    1. 叛國:吳錦發政治短篇小說選
    2. 媽媽的倒牽馬:吳錦發華英西三語詩集
    3. 雅歌.福爾摩莎
    4. 母親
    5. 黑夜曼波
    6. 在轉角 為愛朗讀
    7. 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卷三國家從來不請問
    8. 風起:吳錦發詩集
    9. 人間三步
    10. 第十六屆大武山文學獎得獎作品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