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再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072591
黃聖哲
唐山出版社
2024年11月20日
117.00 元
HK$ 93.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072591
叢書系列:
唐山論叢
規格:平裝 / 232頁 / 17 x 23 x 1.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唐山論叢
分
類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理論
同
類
書
推
薦
圖解合成器入門
圖解流行•搖滾 吉他大師技法
花繪物語:畫筆下的植物學
Pattern Design圖解圖樣設計
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
內
容
簡
介
本書作者黃聖哲教授在德國被譽為「台灣具有領導地位的阿多諾專家」(德國 Campus 出版社,2009 年),他是第一位直接繼承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並獲得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的台灣學者。
返台後,在阿多諾思想研究、文化與藝術社會學、客觀詮釋學方法論等領域多有建樹。
本書匯集了他主要的阿多諾研究論文,原創性十足,誠為台灣讀者認識批判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
目
錄
再版序
自序
PART 1 理論基礎
第一章? 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
PART 2 阿多諾與藝術社會學
第二章? 阿多諾的非同一性思維及其與後結構主義的關係
第三章? 文化工業理論的重建
第四章? 阿多諾的半教育理論
第五章? 在文化與行政之間
第六章? 美的物質性—論阿多諾的藝術作品理論
第七章? 模仿的動力—論阿多諾藝術理論的核心主題
附錄一? 聽的離散—阿多諾論流行音樂
附錄二? 從阿多諾到奧佛曼:德國藝術社會學的轉向—台灣黃聖哲教授訪談
PART 3 經驗研究
第八章? 美術館導覽的自我搬演:—一個藝術社會學的個案重建
第九章? 美術館參訪者的行動邏輯
參考書目
?
序
再版序
黃聖哲
本書第一版出版於2013年,在台灣不久即銷售一空,再也難以購得。也就是說,這本書幾年來都是處於絕版的狀態。然而在筆者「文化社會學」相關課程的教學上,這本書仍然是無法捨棄不用的教材。今年暑假,在唐山出版社陳隆昊先生的鼎力支持下,本書得以再版。
利用這次再版的機會,筆者增添了三篇文章,讓該書的內容更完整一些。三篇文章都添加於「阿多諾與藝術社會學」的第二部分。首先,補充了筆者於2003年發表的討論阿多諾非同一性思維的論文,作為為整座大廈打底的地基;在討論了「文化工業理論」與「半教育理論」之後,邏輯一致地補充了本書第一版出版後才撰寫的論文「在文化與行政之間」(發表於2015年)。
本書發表之後,未見台灣的學界有廣大的迴響,反而,令筆者感到意外的,它在中文學界引起了一些波瀾,我後來才得知該書進了中國各頂尖大學的圖書館。2017年夏天筆者因為這本書所搭起的橋樑,應邀至上海交通大學「海內外知名學者開課計劃」擔任客座教授,在四週密集的「藝術社會學」課程中,主要便是以此書為教材;而藝術作品的序列分析,則當然只能在教室中實際操演。
負責在上海招待並打理我一切日常生活所需的,是該校文學院的尹慶紅老師。每個週末,尹老師還陪著我到處旅遊,甚至跨越杭州灣,直接驅車去到浙江寧波,在大熱天陪著我上到嘉興南湖的煙雨樓。是年暑假,兩個人都大病一場。
翌年,2018年夏天,在訪問西安美術學院一週後,筆者又再赴上海擔任客座教授,這次學到教訓,每個週末都待在上海。某個週末,颱風掠過台灣之後,居然直撲上海崇明島,成了數十年來首度侵襲上海的颱風。我在旅館關了一整天,看著我的腳踏車被風吹倒,尹慶紅老師到杭州洽公,我無法預期他要如何趕回上海,因為當天約好他要對我做一次學術訪談,當晚風雨漸散,八點許,尹老師居然趕回交通大學校園,我們找了校園內仍營業的咖啡館,進行了第一次的訪談。在這種天時地利都缺乏的狀態下進行的訪談,可想而知,品質並不令人滿意。後來尹老師又找我在閔行區市中心較舒服的場所進行了第二次的訪談。尹慶紅將這兩次訪談的成果寫成一個令人滿意的訪談紀錄,並在後來刊登於2020年第22卷第2期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趁這次再版的機會,徵得尹老師的同意,將這篇訪談作為附錄一併收錄於本書中。簡體中文的很多專有名詞都與台灣的用法有所差異,為突顯這次訪談的上海背景,在本書中並不加以更動。在這兩次的訪談中,我想像是與看不見的廣大中國讀者對話,激發出對自身學術發展的自我反思,並嘗試以比較口語的方式,淺顯易懂的解說,使讀者比較易於面對本書第一版書中的那一大堆晦澀的文字。在此得感謝尹慶紅老師的邀約,與上海三年的學術機緣。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