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年的選擇

中年的選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68616
奇普.康利
廖建容
天下雜誌
2024年11月27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6267468616
  • 叢書系列:心靈成長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靈成長


  • 商業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哲學











      ★美國知名媒體如《早安美國》、《今日秀》、《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讚譽推薦



      走到中年,彷彿一切都同時出了錯。

      所有的不如預期讓我們忘了,我們還有機會選擇。

      未來的路,比想像的長遠,如何有意識的重新規劃?

      成長與變老可以同時發生,開啟新人生的智慧。



      ★全球首家中年智慧學校創辦人暨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顧問,精華集結成書

      要如何愈老愈快樂?

      該如何看待40歲、50歲、60歲各階段,物質、情感、心智、職業的轉變?

      重新想像未來的樣貌,事先準備,不只變老,而是變得更好,人生愈陳愈香。



      人到中年,似乎事事都不如預期。孩子令人疲於奔命,父母的健康開始出狀況,生活和工作充滿瓶頸與不滿足。我們似乎養成一些習慣和心態,強迫自己接受長期不開心的狀態,例如伴侶關係、工作模式、身體和情緒的變化。但是,你不必如此。



      ★學習不只愛上中年人生,也愛上中年的自己

      本書作者奇普.康利是無數年輕創業家、藝術家、政治人物與運動員的導師,《舊金山商業時報》譽為「灣區最有創新力的執行長」。曾在四十多歲時面臨健康亮起紅燈、事業低潮、伴侶分手、摯友離世。他在50歲後重新找回方向,31歲的Airbnb創辦人親邀他擔任轉型策略顧問,成為「高年級實習生」。他有感於中年人需要重新規畫人生方向,卻沒有足夠資源,於是在2018年創立全球第一家「中年智慧學校」,至今有來自四十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學員,年齡範圍從28歲到88歲,希望重新找到人生新目標。



      ★你最好的歲月並不在未來,而是當下。人生會活得愈來愈有意思

      中年是轉化的機會,並非「危機」(crisis),而是「蛻變」(chrysalis),脫去舊皮,展翅高飛。但在轉變之前,我們必須重新規劃,放下年輕時的思維、習慣、身分認同與決定。作者利用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鼓舞人心的故事和永恆的智慧,揭示年齡增長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12種智慧,無論你在中年旅程的哪個階段,本書都能激勵你找到喜悅、目標和成功,成為你最美好的時光:



      ◆我的身體不再定義我:我們終於能夠自在的做自己。

      ◆ 停下追逐的腳步:名片和頭銜不再是唯一追求,重新思考應該為誰而活。

      ◆中年大清理:中年馬拉松中,別帶多餘行李,清空不再適合的情感包袱、心態和義務,把自己擺在第一位。

      ◆ 當個菜鳥,以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當我們充電和嘗試新事物,會發現在任何年紀都能培養的天賦。



    好評推薦



      文心藍|職場作家 

      石世明|臨床心理師

      李清志|建築學者? ?

      林妍希|為台灣而教(TFT)董事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

      姜學斌|精神科醫師?? ?

      許書華|家醫科醫師 

      愛瑞克|《內在成就》系列作者? ?

      亞瑟.布魯克斯|《重啟人生》作者   

      (台灣推薦人按照姓氏筆畫排列)



      這本書之所以如此吸引我,不只是因為紮實描摹了人在中年,從物質、情感、心智、職業、靈性等各層面的轉變,並幽默分享該如何因應的智慧;甚至為「中年」重新打造煥然一新的品牌形象,將之比擬為「中庭」和「蝶蛹」。「中庭」,是一間房子的中心,而「蝶蛹」則是毛毛蟲羽化成蝶的關鍵轉折期,兩者都象徵了「中年」具有承先啟後的力量,而非僅剩日薄西山的感嘆。身處中年的我們,亟需給自己時間,將感官投入當下覺察,盡可能從這個蟄伏的階段,發掘真正的自己。——文心藍,職場作家、人類圖準分析師



      作者在本書透過十二個大方向,一步步帶領我們有意識的走入中年轉化期。曾經,有一位70幾歲女性,不顧先生善意勸阻,每週從中部搭高鐵到台北,參加我帶領的正念課。在第一週探索意圖的活動,成員們被問到「為何我來到這裡?」輪到這位成員時,她用優雅而堅定的語調說「我是要來尋找自我」。她接著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為先生小孩孫子每天團團轉,現在我很想要知道,怎麼樣可以為我自己而活。」為自己而活,的確需要修煉與準備。——石世明,臨床心理師、樸石學堂創辦人



      作者重新定義並詮釋「中年」這個字眼,過去我們常常談「中年危機」,總覺得「中年」是令人厭惡的負面字眼,但是作者認為人生到中年才真正準備要破繭而出。面對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第三人生?這本書猶如第三人生的使用說明書,幫助我們好好地去面對中年後的人生,預備好自己的心態,去規劃善用這段美好的歲月,並為自己營造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李清志,建築學者



      「我們每個人會在人生的好幾個時間點,發現自己進入了無可知曉的迷霧時期。假如你能沉住氣,面對這片空白,不急著抓住最便利的出路,將會發現超出你期待與想像的東西」。閱讀這本書,會幫助你重新看見中年的意義,雖然面對人生中庭時有茫然或恐懼,終能撥開雲霧見月明。——林妍希,為台灣而教(TFT)董事長、前DDI國際顧問公司台灣總經理暨全球董事顧問



      我尤其喜歡作者這個比喻:人生上半場是透過不要輸給別人的渴望,與不惜付出健康與尊嚴的代價,也要換來成功的自我滿足,中年危機就如同在跑步機上停不下來,卻也並未前進的尷尬。是時候,跳下跑步機,繞點路,享受生命裡未曾預期的美好。書的字數不多,背後的思考與智慧卻是豐富而精煉的。如果你也開始對你的40歲或50歲感到遲疑,歡迎你,投資這點時間,把這本書,隨興地看一遍。於是你會知道,你是自由的,你是有許多選擇的。——姜學斌,精神科醫師、聊癒之森身心診所院長 



      年歲增長讓你感到恐懼嗎?你需要立刻閱讀這本書。作者會告訴你,其實變老是一種超能力,能夠改變你(以及我們的世界),讓一切變得更好。——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暨哈佛商學院教授、《重啟人生》作者



      對許多人來說,中年可能是一個令人困惑的階段,充滿變化和不確定。隨著我們壽命延長,這個時期比以往持續得更久,學習如何熱愛中年變得更加重要。本書結合最新的研究、深刻的見解,以及取自現實生活的例子,為讀者提供清晰的藍圖,打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



      這本重要且必讀的書是你餘生的路標,充滿智慧的建議與機智的幽默,告訴我們如何以充滿好奇和敬畏的心態迎接40、50和60歲。這本書將能夠啟發你,並且改變人生。——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趨勢專家



      我親身體驗過作者創辦的中年智慧學校的神奇之處,成千上萬的人在這裡學會如何規劃既深刻且有意義的人生。終於,康利將這個計劃中的秘密集結成書,幫助你從40歲起變得更加快樂、健康且智慧。——丹.布特納(Dan Buettner),藍區(The Blue Zones)機構創辦人



      作為全球第一所中年智慧學校的創辦人(我也是熱情的校友!),作者提出「接下來該怎麼辦?」這個問題。他巧妙結合個人故事、專業觀察和社會科學研究,這本書充滿了關於如何開啟人生下一個最佳篇章的深刻洞見。——莎拉.布萊克利(Sara Blakely),Spanx 創辦人



      中年將會來臨,這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會伴隨危機。作者提醒我們,轉變與不確定性往往帶來可能性。不,40、50、60歲並不是生命的終結;在許多方面,它們反而比以往更加充滿機會。讀這本書,重新想像每一個中年階段。——艾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心理治療師





    ?


     





    推薦序 「第三人生」使用說明書 李清志

    推薦序 繞點路,享受生命裡未曾預期的美好 姜學斌

    推薦序 在人生中庭翩翩起舞 文心藍

    推薦序 有覺知的熱愛:轉化中年人生秘笈 石世明

    序 言 兩種中年人生



    PART 1 物質人生

    1 我剩下的壽命比我以為的更長

    2 我的身體不再定義我,使我如釋重負



    PART 2 情感人生

    3 我正在跟情緒交朋友

    4 我投資社交健康

    5 我不需要管那麼多了



    PART 3 心智人生

    6 我的智慧令我驚奇

    7 我明白了我的故事對自己的意義

    8 我學會改編我的人生劇本



    PART 4 職業人生

    9 我歡喜的跳下人生跑步機

    10 我開始體驗時間富裕



    PART 5 靈性人生

    11 我找到了我的靈魂

    12 我覺得自己好像變完整了

    後記 畫出新的中年地圖



    致謝

    參考書目



    ?





    推薦序



    ★「第三人生」使用說明書

    建築學者 李清志

    (摘錄)




      最近我提早退休,離開我待了三十多年的大學校園,當年我二十八歲從美國回來,就開始在大學校園任教,如今幾十年過去,感覺人生一瞬。



      有人說:「你退休了,是不是閒閒沒事做,每天睡到飽?」



      我跟他說:「其實我每天都很忙!提早退休不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給自己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很早就開始數算自己的日子!



      我的人生第一個階段二十八年都在讀書準備,第二個二十八年都在教書工作,我原本就計畫56歲退休,進入第三人生,無奈人生難料,遇到世紀疫情,打亂了我的退休計畫,直到最近才終於順利退休。



      過去人們對於退休的概念,就是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一直做到65歲退休,然後開始遊山玩水,享受人生,慢慢等待人生的結束。過去人們的歲數大概就像摩西所說的是70歲,強壯的人則活到80歲,所以退休後的「餘生」真的不多,可能只有五∼十年間而已。不過隨著醫療養生的進步發展,人類的壽命逐漸延長,建築家安藤忠雄就曾說:「過去我們用八十歲來規劃人生,現在則是要以一百歲來規劃。」



      可悲的是,隨著第三人生的時間的變長,人們卻變得不知所措,因為我們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為第二人生來準備,但是面對可能還有三十多年的第三人生,我們大多數人卻沒有任何規劃或準備?



      本書作者康利寫的新書《中年的選擇》提醒我們要好好規劃第三人生,因為這段時間可能是你人生中最重要、且最有價值的一段生命。



      在這本書中,他重新定義並詮釋「中年」這個字眼,過去我們常常談「中年危機」,總覺得「中年」是令人厭惡的負面字眼,但是作者認為人生到中年才真正準備要破繭而出。事實上,根據調查,在整個人生中,年輕時對生命的滿意度蠻高的,但是隨著年歲增長,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經濟壓力,讓人生的滿意度降到最低,但是隨著年歲增長,人生滿意度竟然越來越高,可見邁入第三人生其實是開始進入人生的黃金時代。



      作者強調中年之後更要尋求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像年少時只追求成就感與物質的滿足,此時應該著重內心靈性的平靜與滿足。此外,不要停止好奇與學習,讓生活持續注入新鮮感,同時也要學習擁抱逐漸老化的過程;扮演智者的角色,在生活中將自己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面對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面對第三人生?這本書猶如第三人生的使用說明書,幫助我們好好地去面對中年後的人生,預備好自己的心態,去規劃善用這段美好的歲月,並為自己營造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繞點路,享受生命裡未曾預期的美好

    聊癒之森身心診所院長 姜學斌

    (摘錄)




      很多時候,中年人的憂鬱是這樣的劇本:努力成為孩子眼中的好爸爸、伴侶身旁的稱職愛人、值得父母與他人炫耀的乖女兒、讓老闆可以安心依賴的可靠下屬,但是,拔掉這些頭銜,他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我們身處的這世代,從小就被叮囑要乖要聽話,長大後的快樂與悲傷也要節制,氾濫的新知與焦慮的社群逼迫我們,成為一個又包容又堅定、不過度柔嫩更不太過武斷的現代人。於是,我們充滿包袱,偷走了對方的創傷,卻不敢坦承自己脆弱的秘密,反而,成為甚麼都是,卻也甚麼都不是的大人。



      成為自己原本也討厭的,循規蹈矩a.k.a.隨波逐流的大人



      今年我的人生體悟是,我只賺得了我能賺的錢。年紀漸長,除了醫師工作,上醫醫國,我擔任公家單位的委員或是培訓課程的講師,變成家常便飯。一開始我幾乎來者不拒,散客也要做,能講的能督導的,只要時間允許,我都答應。導致今年前半的我,存款雖然上升,卻充實的很不情願,我被瓜分、被壓縮,我想當個廢物,卻只會繼續工作,來證明我是大家眼中的那個,很棒的我。可怕的是,我是虐待我自己的加害者,也是不願承認自我極限的受害人。於是我發現,我背叛了我自己,嗯,世俗的說法,這算一種「中年危機」吧?



      為什麼想到中年,第一個會接上去的詞語,都是危機呢?



      作者努力想扭轉這樣的刻板印象,有沒有可能頌讚中年,讓我們大喊中年萬歲呢?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餘命不斷延長,延長的不只是老年,還有尚未退休的中年。過往經典哲學思想裡的生命歷程,與我這一輩人的回頭一望,終究是不同了。中年的我們被年輕原生網路世代與前所未有的高齡化社會夾殺,再怎麼不願意,我們都要成為中流砥柱的時候,已然到來。但是,這真的是我要的嗎?現下眼前的一切,我真的是被這些東西定義出的嗎?



      因為作者不是專業的心理學家,所以,他用一種更平易近人的語言,分享自己的中年,告訴你,怎麼取捨,如何把握。書裡面沒有什麼艱澀的心理學理論,透過如何正視情緒、拆解挑選社交的重要性、專注在自己能改變與在乎的事物、培養智慧,而不僅僅是增加學識、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目標與時間分配,讓我們變成更完整的人。



      我尤其喜歡作者這個比喻:人生上半場是透過不要輸給別人的渴望,與不惜付出健康與尊嚴的代價,也要換來成功的自我滿足,中年危機就如同在跑步機上停不下來,卻也並未前進的尷尬。是時候,跳下跑步機,繞點路,享受生命裡未曾預期的美好。



      書的字數不多,背後的思考與智慧卻是豐富而精煉的。如果你也開始對你的40歲或50歲感到遲疑,歡迎你,投資這點時間,把這本書,隨興地看一遍。於是你會知道,你是自由的,你是有許多選擇的。



    在人生中庭翩翩起舞

    職場作家 文心藍

    (摘錄)




      當收到《中年的選擇》這本書的初稿,我才剛做出一個艱困的中年決策:決定離開經營一段時間的外商職場,重新轉換跑道,投入背景與氛圍迥異的新興領域。



      做出這個決定之前,我有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陷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中年危機裡。就像在觀看一部將音效調整為靜音的恐怖片,表面看似正常,然而隨時隨地會竄出殺手或黑影,將自己撕裂吞噬得一乾二淨。



      書中的序言,引用各家說法,形容得貼切:「中年人生崩解」,由焦慮、憂鬱、絕望、失控所組成,讓你抓狂,卻不足以讓局外人覺得你很苦。所以,總是有餘裕假裝一切沒事。



      這本書之所以如此吸引我,不只是因為紮實描摹了人在中年,從物質、情感、心智、職業、靈性等各層面的轉變,並幽默分享該如何因應的智慧;甚至為「中年」重新打造煥然一新的品牌形象,將之比擬為「中庭」和「蝶蛹」。



      「中庭」,是一間房子的中心,而「蝶蛹」則是毛毛蟲羽化成蝶的關鍵轉折期,兩者都象徵了「中年」具有承先啟後的力量,而非僅剩日薄西山的感嘆。身處中年的我們,亟需給自己時間,將感官投入當下覺察,盡可能從這個蟄伏的階段,發掘真正的自己。



      引領我重拾生活節奏的靈丹妙藥,說來也巧,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其一關竅:「在中年重新學習當個菜鳥」,從跌跌撞撞學腳踏車開始,慢慢將挑戰延伸到如何精準下AI指令的技巧。過程雖然笨拙,我不只一次拍打手腳與腦袋,嫌棄自己不夠靈光,但當初步的成果顯現,我發現,儘管在人生中場,我仍然有能力,做出超越自己的神奇事蹟。



      因此,隨著這本書讀到尾聲,對於我在中年做出的抉擇,心態日趨篤定。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正得力於中年「蛹化」的沉潛,我終於明白,中年是一個持續延展的進程,距離蓋棺定論的終點,還很遙遠。無論幾歲,只要不放棄探索,我們都能重新創造自己。



      如同這本書反覆提及的一個觀點,不要在中年追求完美,而追求完整,感覺自我四分五裂,其實是內在整合的全新契機。我將這次的職涯抉擇,視為中年壯遊,也是邁向自我的朝聖之路,相信沿途見聞,必能豐富人生中庭的瑰麗景深。這一次,長大的不只有熟齡年歲,亦有斑斕奪目的真我蝶翼,從中破繭長成、起舞翩翩。



    有覺知的熱愛:轉化中年人生秘笈

    樸石學堂創辦人 石世明

    (摘錄)




      「25歲,我不遺憾!」



      我陪伴過一位年輕病人約七週時間。他18歲初罹癌,完成大學後考上研究所,發現第二個癌,治療不到半年,第三個癌出現,最後癌細胞轉移到骨頭,他就主動聯繫住到安寧病房。入院時,他已相當消瘦,因肺積水無法平躺,雙腿明顯水腫,但精神算不錯,樂意與人交談。當時我幾乎每天去探望,聆聽他分享罹癌以來,對生命的思考、困惑和掙扎。



      在安寧病房,他體會到「知識不等於智慧」,知識可從課堂上獲得,智慧要靠人生歷練。他領悟到:病前只看到自己,病後才真正感受到他人的關愛。在與家人互動和志工關懷中,他明白要「捨�得、放下、感恩」,這不僅解答他深層的疑惑,也讓他看到老天的關愛……他說:人生這樣就夠了,25歲我不遺憾!



      在健康時,有可能活出美麗的蝴蝶?



      這個陪伴經驗無疑震撼了我和整個醫療團隊,讓我真實感受到:臨終歷程的確如同毛毛蟲變蝴蝶,身體敗壞讓一個人在幾週內轉化進入全然不同的存在。



      之後,我默問自己:「是否,人一定要等到臨終,才會有此轉化?」「當我們還在健康時,有沒有可能活出不同的存在樣態?」受到健康身體所支撐的自我意識如此強大,社會現實又牢不可破,內心的轉化如何能出現?許多人可以活到80歲或90歲,活得久難道就不遺憾?



      中年之前的人生,只不過是彩排



      作者奇普.康利似乎用這一整本書,來回答我的問題。有意思的是,他也用毛毛蟲變蝴蝶的比喻,來說明「中年」在人一生中,具有多麼寶貴的地位,同時中年又是充滿崩解、自我懷疑、難受,並且容易錯失。如何承認中年的我,既不是過去的自己,也還沒有變成未來的自己,我們渴求的豐盛人生,得透過靜心蟄伏,才能破繭而出。



      人的第一生涯往往被「不得已」推著前行,按照世俗認知、社會壓力和對家人的責任,來建構自我,常在與他人比較中評判自己。作者主張「人生五十才開始。在那之前的人生只不過是彩排而已……」然而,要突破五十年來的慣性並不容易;把中年視為第二個青春期,並給予自己三∼五年時間來進行過渡,作者在本書透過十二個大方向,一步步帶領我們有意識的走入中年轉化期。



      以當下之心,在蝶蛹中修煉



      曾經,有一位70幾歲女性,不顧先生善意勸阻,每週從中部搭高鐵到台北,參加我帶領的正念課。在第一週探索意圖的活動,成員們被問到「為何我來到這裡?」輪到這位成員時,她用優雅而堅定的語調說「我是要來尋找自我」。



      專注望著她的我和其他成員,頓時講不出話,原本歡愉的氛圍,瞬間凍結為五秒鐘的靜默。我很難知道此刻大家的腦中出現了什麼?她接著說:「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為先生小孩孫子每天團團轉,現在我很想要知道,怎麼樣可以為我自己而活。」



      為自己而活,的確需要修煉與準備。祝福每位有幸讀到此書的朋友,都能帶著覺知,活出豐盛美好的人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