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
高齡者逐漸老化的主要心理特徵,除了認知記憶力的改變、專注力下降、自信心不足外,因為催產素不足導致親密感的下降,引發孤獨感、自我孤立,也是很多高齡者無法即時向外求救的重要原因。目前高齡者獨居的比例正逐年上升,自我覺察能力不足、沒有機會表達個人內在情緒,加上無法順利說出自己內在的壓力或不舒服等等,很容易引發憂鬱症,是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
高齡者在生理老化的過程中,對生命死亡的畏懼、失去權力的焦慮、親人離開的失落感等等,都很容易讓高齡者在自己身旁築起一道道高牆,於是經常以自己慣用的情緒回應模式來面對外在的社會、面對他人或自己的子女。即使積極參與外面各種活動,很多高齡夥伴內心仍然處於一種焦慮、沒有希望感的自我察覺狀態,主要是因為高齡者期待「被需求、被尊重」的內在需求並沒有被滿足到。
個體「情緒」的產生是為了幫助個體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但是很多高齡朋友無法適當地察覺自己情緒的高低起伏、喜怒哀樂,只是把自己的情緒擱置或隱藏起來。因此,情緒的自我察覺、情緒的調適,是現代高齡者個人的重要功課,也是高齡教學、高齡照顧服務領域非常重要的一環。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鼓勵高齡教學講師們透過自我表達的藝術引導,協助高齡者覺察到自己內在的情緒,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同時理解這些情緒的產生是如何協助我們應付日常生活,也是讓我們可以生活下去的一種本能。
正如李宗芹老師進行舞蹈治療教學時所說的:「語言上的同理相對容易,真正的身體、非語文表達的同理,則是非常困難的。」個人從2011年開始教授老人心理輔導實務到現在,十多年來逐漸接觸樂齡領域、長照領域的師資培訓與直接教學,對高齡者身體與心理的老化歷程,以及心理老化後的特質有更深切的理解。因此,十多年來持續以第三波治療(the third wave therapy)的觀點出發,從律動輔療、大腦迴路和腦波振動、曼荼羅彩繪創作、能量律動健康操等,開發很多的單元教學設計。希望這些活動設計能夠提醒所有高齡領域的教學者重視高齡大腦的「可塑性」與「穩定性」二種特質,提醒高齡輔導工作者重視「神經認知科學」對當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本次能夠與劉霈真老師合作一起完成《高齡表達性藝術活動設計與實務》,是個人高齡心理輔導教學成長的里程碑。霈真老師是英國伯明罕城市大學碩士畢業,擁有表達藝術治療師資格,是一位學有專精、又非常有愛心的藝術創作者與教學者。十多年的兒童藝術教育讓霈真老師累積豐厚的教學實務經驗;這些年來霈真老師逐漸深入高齡領域,引導社區高齡者透過無數次的創作,找回藝術創作的自信心、享受創作時內心自在的愉悅感,甚至能順暢表達自己內在情緒,因此受到很多高齡者的喜愛。個人非常珍惜與感恩。
本書的單元設計包括:視覺創作、肢體舞動、音樂感知、戲劇創作等,但以視覺藝術為核心;期待未來能夠繼續開發更多的活動類型與單元,為臺灣高齡社會盡一份棉薄之力。心理探究彷彿在人間修行,訪名山攬勝景,永無止境,但願能在高齡心理輔導服務領域往前邁一小步。
此外,為了讓第二部分的單元活動設計更豐富、更實用,本書使用多張教學活動照片。感謝每一位參與教學活動的夥伴們,感謝願意分享創作作品的長輩和講師夥伴們。在此一併感恩大家,並祝福大家幸福滿滿!
秦秀蘭 謹識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