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文化詮釋與宗教信仰:宋代與近世

文化詮釋與宗教信仰:宋代與近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620455360
馮志弘
三聯
2024年11月26日
267.00  元
HK$ 240.3  






ISBN:9789620455360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4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宋詩中的上帝、天公有何分別?造物喜歡和人開甚麼玩笑?

      .歐陽脩何以認為詩歌可「感鬼神」?

      .孫中山為既提倡進化論,又始終堅持基督教信仰,他如何詮釋兩者的關係?

      .林紓所譯的文言文《巴黎茶花女遺事》,揉合了哪些中國化信仰?

      .就教育功能而言,編纂歷史動畫故事的原則是甚麼呢?



      本書題為《文化詮釋與宗教信仰》,涉及「宋代」和「近世」兩個時空,這些看似毫無關連的課題——其實都是由本書作者一個人寫出來的呢。相對於刊載於學術期刊的文章,個人專書通常更見作者個性,每一篇文章排列下來,既是一個個研究課題,也可見作者探究知識的心靈史——他的嗜好、始終關心和思考的問題、還有他的執?、偏見和亟亟追尋。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也有一劇本、一組詩、一序、一編後記。後四者不是嚴格意義的學術研究,作者卻執意置於本書——它們反映了作者的成長、信仰和感情,也是作者對追求學問的堅持:「學習不可劃地為牢,人的興趣不設界限」。



    ?


     





    序:小書與大書 006



    經學與文學詮釋中的「感鬼神」:歐陽脩的觀點 015

    天道.人道.禮法:王安石之鬼神及祈祭觀 053

    詩化的主宰:蘇軾詩中的上帝、天公、造物——兼論其頌美與怪奇書寫 093

    宋人不言慶曆「新政」、「新法」、「變法」考:基於觀念史的個案研究 147

    進化論與基督宗教:孫中山的觀點 189

    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筆下的基督宗教:兼論林紓的畏天與鬼神論 239

    傳記與真實:1979年後《沈從文傳》的差異書寫 271

    史論文教學的「說服力」問題:兼論香港高中蘇洵〈六國論〉教材 291

    史實.圖像.教育:以香港教育大學「看動畫.學歷史」計畫為中心 309

    唐宋文化轉型的個案研究:評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 345



    附錄一 曾克耑〈送鄺健行游學希臘序〉(節錄)動畫劇本 363

    附錄二 戰爭與和平(組詩) 373

    附錄三 開啟「哀傷」和「愛」的故事——《天使爸媽的生命教育:夭折嬰兒父母分享及相關輔導理念》序 385

    附錄四 未完的故事——《天使爸媽的生命教育:夭折嬰兒父母分享及相關輔導理念》編後記 395





    ?





    序(節錄)



    我的小書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也有一劇本、一組詩、一序、一編後記。後四者不是學術研究,我卻執意置於本書——它們反映了我的成長、信仰和感情。更廣義說:本書每一篇文章裏都有「我」,讀者若看過這些論題看似毫不相干的文章,應能發現裏面始終如一的思索,即我在自己上一本書裏說:



      我一直探尋的,始於是幾個重複的問題:歷史和文化的當世及永恆價值何在——

      不同人對這問題有何理解?「想像」和人的思想觀念有何關係?人如何在局限和困苦中,尋覓讓自己心悅誠服,甘心用一輩子追求的意義?



      學問需要「求真」,這既指追尋歷史或古人思想情意之真,也指作者要對自己真誠,真心相信寫作的意義。怎會沒意義呢?每一次寫作,在迷霧裏自覺踢到幾塊路邊石,走著又見出路,有所發現,樂在其中。好像寫孫中山(1866-1925)那篇論文,我讀了《國父全集》24 等一大堆文獻後,忽然(不是漸漸)覺得:孫中山1918年信中提及兒子孫科(1891-1973)把《宗教破產》一書轉給他閱讀, 孫中山以為該書「殊為可觀」——學界多認為《宗教破產》即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的《上帝已死》(Antichrist)——這怎麼可能!以孫中山對西方知識的渴求,怎可能得待尼采死後18年,才通過兒子的介紹像發現新大陸般讚美此書,而且有文獻證明孫中山最遲在1914-1915年間已對尼采哲學有基本認識。那麼,不是尼采,是誰?求證方式簡單得不得了,我把「宗教」、「破產」和類似概念的英文字組合起來,在學術搜尋器、Google 等亂碰亂撞,不到兩小時,麥奎勃(Joseph McCabe, 1867-1955)的The Bankruptcy of Religion就出現了。再看書中內容、出版時間,完全切合孫中山信中描述,這就解決了孫中山研究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即使未能有所發現,意義就失去了嗎?當然不。幾年前有這麼一遭,我嘗試解決《詩經.文王》一個問題,看了一個月材料,路路不通,文章沒寫出來,仍長了知識,很滿足。



      代價最大的,是本書〈詩化的主宰〉一文。為了統計數千首包含上帝、天帝、昊天、蒼天、天公、造物語彙的唐宋詩,我把這幾千首詩都貼在Excel裏。分類太多,為一目了然,閱讀時字體縮得很小,數月下來,影響視力,原來我只需佩戴漸變眼鏡(近視+散光+老花),結果不得不多配一副純老花眼鏡,才能應付日常閱讀需要。悔不當初,倒常引為笑談。



      就算撫心自問,做學問也是樂事。但學問不應是生命的全部,我看歐陽脩(1007-1072)、蘇軾(1037-1101)、林紓(1852-1924)、孫中山、陳永明老師、鄺健行老師並不如此。沈從文(1902-1988)說,小書是用文字寫成的,大書是用人事寫的,和沈從文一樣,我「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