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侘寂Wabi-Sabi:無常、不完美、未完成,以「無」為核心卻蘊含廣袤可能性的哲學

侘寂Wabi-Sabi:無常、不完美、未完成,以「無」為核心卻蘊含廣袤可能性的哲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61157
李歐納.科仁
蔡美淑
大家出版
2024年11月27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6267561157
  • 叢書系列:Common
  • 規格:平裝 / 112頁 / 12.8 x 18 x 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ommon


  • 人文社科 > 當代思潮/哲學 > 文化研究











    質樸、禪意、孤寂

    不完美、非永存、未完成

    以上都是「侘寂Wabi-Sabi」的描述性定義,卻也無法完全描繪此概念的形貌

    這個日本文化核心中最難以言喻的概念,經過本書的引介,終於深入你我的生活

    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創作、對於消費社會,提出深入而警醒的啟發



      粗糙陶器裡一根枯枝、灰泥牆上一抹斜陽,這樣的物事或景象,對人們來說已相當熟悉,可以脫口說出這就是「侘寂風」。



      樸素斑駁的美學風格,是侘寂最顯而易見的特色。但若只抓到表層的美學表現,其實我們忽略了侘寂最深刻的顛覆性底蘊而不自知。



      從不可言喻,到萬眾普及

      從茶道與禪學發展出的「侘寂」,一向以概念玄奧聞名,連日本人自己都難以說明,不具備日本文化底蘊的外國人更如霧裡看花。本書在1994年首度以一般人可以理解領會的方式把侘寂的概念帶到歐美眼前,嘗試用清楚的言詞說明,也和西方世界熟悉的現代主義做比較,進而促使這個概念從學術與文化圈普及到藝術設計、生活方式、人生態度等領域中。於是從90年代起,在歐美的平面與工業設計、製造業、建築界內,本書激發許多創作者的靈感,甚至在科技產業促發「簡單質樸」的企業理念,帶起一波探討、實踐侘寂概念的風潮。



      從美學精神,到思考體系

      即便侘寂精神得以發揚光大的原因,和特殊的美學表現密不可分,但若檢視侘寂的根源,細嚼其核心論述,我們便可以得知,侘寂的完整型態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考模式、一種對既存主流意見的反動態度,要求我們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創作、對於消費社會,以主動關注遭忽視的細節、摒棄框架再詮釋的態度面對,終能達致不矯飾而優雅的侘寂智慧。



      *侘寂的形上學基礎

      -萬物若不是正從無中蘊生,就是正走向無



      *侘寂的精神價值

      -觀察大自然可以得知真理

      -「偉大」總是隱藏在不顯眼和遭人忽略的細節中

      -醜之中可以誘導出美



      *侘寂的心境

      -接受無可避免的情況

      -欣賞宇宙的秩序



      *侘寂的道德準則

      -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東西

      -重視事物的內涵,忽視物質的階級地位



    ??? 從抽象孤高的概念,到切身的實踐

    ??? 這個傳承五百多年的文化核心,近三十年在全球發酵,如今已成為許多人信手拈來表達一種「想像中的意境」的詞彙。但正是在這個概念已逐漸普及的時機,我們更該回到概念本身重新檢視,發現侘寂不只是一種對美學與氣質的想望。



    ??? 本書作者科仁身為美國人卻長年浸淫日本文化,於日本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發表專欄,他以既局外又局內人的眼光,對侘寂概念進行爬梳與詮釋,發現它不但培養出人們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鑑賞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強調人需主動留意自然界被忽視、不被注意的面向,主動以不受限的詮釋發掘價值的存在,因此美善等價值不再是靜態的、本質性的存在,而是發生在人與事物之間的動態事件,只要有適當的環境、脈絡或意識轉變,隨時都能自然萌發。而我們從侘寂中領會的「破壞框架」精神,不僅能回答生命裡的大哉問,也能對創作者帶來新意、甚至對當代追求表象的消費社會提出批判。

    ?


     





    前言



    Ⅰ 歷史考察與其他思考

    ?? ?

    刻意模糊的歷史

    初步的解釋

    與現代主義的比較

    簡史



    Ⅱ侘寂宇宙

    ?? ?

    圖表

    形上學的基礎

    精神價值

    心境

    道德準則

    材質特性



    註解

    圖片說明與來源



    ?





    前言

     


      侘寂是事物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

      那是審慎和謙遜之美。

      亦是不依循常規的隨興之美。



      美的滅絕。直接影響本書的催化劑是日本一場宣傳聲勢浩大的茶會活動。茶道與日本美學的侘寂(wabi-sabi)淵源頗深,而這場茶會本該是一次深刻的侘寂體驗。敕使河原宏是承襲草月流花道的「家元」(掌門人),委任了日本最知名和當紅的三位設計師,來設計和打造他們心目中的茶會環境,而敕使河原本人則擔任第四名設計師。 ?1;我自東京的辦公室出發,經過三個多小時火車轉乘巴士的車程,來到了茶會的所在地──過去由皇室擁有的一座避暑山莊。令我失望的是,這是何其富麗堂皇、雅致考究的一場茶宴,幾乎追尋不到一絲侘寂的痕跡。有一座光滑平整的茶室,表面像是用紙糊,外表跟氣味卻都像一把白色塑膠傘。毗鄰的那棟建築全用玻璃、鋼鐵和木材構築,這些材料和高層辦公大樓毫無二致。其中一座較符合我期待的侘寂風格的茶室,細看之下,卻發現被加上無謂的後現代風格裝飾。我霎時頓悟了,侘寂曾經是風光一時的高雅日本美學和茶道藝術的核心思想,但如今即將(還是已經?)瀕臨滅絕。 ?2;



      無可否認,侘寂美學並非人人所好,但我相信避免它銷聲匿跡對所有人都有好處。文化生態的多樣性是種值得追求的狀態,特別因為數位化浪潮正以加速度讓我們的感官經驗變得一模一樣。電子「閱讀器」擋在體驗與觀察之間,所有一切毫無差別地被編碼成零與一。



      在日本,物質文化保存下來的很少,不像美國更不用說歐洲。所以事到如今,日本想要拯救萬物之美免於滅絕,不能只是保存特定的器物或建築,也需涵蓋各種可能的表現形式,才可能將脆弱的美學意識形態保存下來。而侘寂很難在不破壞其本質的情況下簡化成公式或是口號,因此保留侘寂美學成了一件令人卻步的苦差事。



      唯心的美學。我和許多同齡人士一樣,是在一九六○年代末期,正值探索心靈的年少時期開始接觸侘寂。傳統的日本文化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有可能為我生命裡最艱難的問題提出深刻的解答。對我來說,侘寂是以自然為基礎的美學典範,為生活藝術重新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理性和均衡。這協助我解決藝術創作的困境,讓我得以創造美的事物而不必糾結於時常伴隨藝術創作出現的令人沮喪的物質主義。華而不實又包了甜蜜糖衣的集體美學風格正讓美國社會變得麻木,而侘寂這種深沉、多面向、難以捉摸的文化,恰好是對此現象的完美解藥。從那時起,我就相信,侘寂與許多更強烈的反美學表現有關(像是垮掉派、龐克族、垃圾搖滾,或之後名稱未定的藝術流派),它們幾乎都源自於年輕、現代、創意的靈魂。



      重訪《茶之書》。我第一次讀到侘寂,是在岡倉覺三(又稱岡倉天心)於一九○六年出版的那本歷久不衰的名著《茶之書》(The Book of Tea)。雖然岡倉談及了侘寂的數個層面,卻老是避免正面提到侘寂這個字眼。他大概覺得,在討論自己的美學理念和文化觀點時,不須使用非必要的外來文字混淆讀者。(該書以英文書寫,讀者群設定為非日本人。)他也避免明確地解析侘寂的涵義,因為日本知識分子對這個概念有諸多爭議。



      岡倉的書出版近一世紀後,幾乎每本討論茶道或某些神祕日本文化的報章雜誌,都會用草率敷衍的方式提到侘寂一詞。而且非常奇怪的是,這些報章雜誌總是用幾乎相同的三言兩語,來描述侘寂──用的就是這篇前言開頭所寫的那些詞彙。另一方面,這個字眼,也常被國內外的評論家用作嘲笑人的標籤,奚落某些日本傳統藝術愛好者展現出的淺薄做作態度。



      或許現在是跳脫這些一般標準定義的適當時機,讓我們潛得更深一點、進入晦暗的深處。我秉持這種精神,蒐集了好些隱含侘寂之美的作品──有的光澤黯淡、有的殘破不堪、有的失修毀損,然後嘗試將它們拼湊成有意義的系統。我會先到達正統的侘寂評論者、歷史學者或文化權威所到之處,接著我會再多走幾步,藉著讀出背後意涵、讓意圖與實際情況聯繫起來,以掌握侘寂的整體面貌,並且詮釋出意義。



      我交出來的成績,就是這本薄薄的冊子。它是一種嘗試、一個起步,希望能「拯救」這曾經影響廣大,而且清楚可辨的美學宇宙。



    ?




    其 他 著 作
    1. 再探侘寂
    2. 侘寂哲學(兩冊套書)
    3. 礫石與沙:日本枯山水庭園的見微知著
    4. 花店:關於那些花所傳遞的故事
    5. 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全新封面版】
    6. 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
    7. 美學的意義:當我們說到「美」,我們在談論什麼?
    8.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9. 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