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禪意、孤寂
不完美、非永存、未完成
以上都是「侘寂Wabi-Sabi」的描述性定義,卻也無法完全描繪此概念的形貌
這個日本文化核心中最難以言喻的概念,經過本書的引介,終於深入你我的生活
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創作、對於消費社會,提出深入而警醒的啟發
不完美、非永存、未完成
以上都是「侘寂Wabi-Sabi」的描述性定義,卻也無法完全描繪此概念的形貌
這個日本文化核心中最難以言喻的概念,經過本書的引介,終於深入你我的生活
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創作、對於消費社會,提出深入而警醒的啟發
粗糙陶器裡一根枯枝、灰泥牆上一抹斜陽,這樣的物事或景象,對人們來說已相當熟悉,可以脫口說出這就是「侘寂風」。
樸素斑駁的美學風格,是侘寂最顯而易見的特色。但若只抓到表層的美學表現,其實我們忽略了侘寂最深刻的顛覆性底蘊而不自知。
從不可言喻,到萬眾普及
從茶道與禪學發展出的「侘寂」,一向以概念玄奧聞名,連日本人自己都難以說明,不具備日本文化底蘊的外國人更如霧裡看花。本書在1994年首度以一般人可以理解領會的方式把侘寂的概念帶到歐美眼前,嘗試用清楚的言詞說明,也和西方世界熟悉的現代主義做比較,進而促使這個概念從學術與文化圈普及到藝術設計、生活方式、人生態度等領域中。於是從90年代起,在歐美的平面與工業設計、製造業、建築界內,本書激發許多創作者的靈感,甚至在科技產業促發「簡單質樸」的企業理念,帶起一波探討、實踐侘寂概念的風潮。
從美學精神,到思考體系
即便侘寂精神得以發揚光大的原因,和特殊的美學表現密不可分,但若檢視侘寂的根源,細嚼其核心論述,我們便可以得知,侘寂的完整型態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考模式、一種對既存主流意見的反動態度,要求我們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創作、對於消費社會,以主動關注遭忽視的細節、摒棄框架再詮釋的態度面對,終能達致不矯飾而優雅的侘寂智慧。
*侘寂的形上學基礎
-萬物若不是正從無中蘊生,就是正走向無
*侘寂的精神價值
-觀察大自然可以得知真理
-「偉大」總是隱藏在不顯眼和遭人忽略的細節中
-醜之中可以誘導出美
*侘寂的心境
-接受無可避免的情況
-欣賞宇宙的秩序
*侘寂的道德準則
-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東西
-重視事物的內涵,忽視物質的階級地位
??? 從抽象孤高的概念,到切身的實踐
??? 這個傳承五百多年的文化核心,近三十年在全球發酵,如今已成為許多人信手拈來表達一種「想像中的意境」的詞彙。但正是在這個概念已逐漸普及的時機,我們更該回到概念本身重新檢視,發現侘寂不只是一種對美學與氣質的想望。
??? 本書作者科仁身為美國人卻長年浸淫日本文化,於日本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發表專欄,他以既局外又局內人的眼光,對侘寂概念進行爬梳與詮釋,發現它不但培養出人們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鑑賞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強調人需主動留意自然界被忽視、不被注意的面向,主動以不受限的詮釋發掘價值的存在,因此美善等價值不再是靜態的、本質性的存在,而是發生在人與事物之間的動態事件,只要有適當的環境、脈絡或意識轉變,隨時都能自然萌發。而我們從侘寂中領會的「破壞框架」精神,不僅能回答生命裡的大哉問,也能對創作者帶來新意、甚至對當代追求表象的消費社會提出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