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黑潮尋鯨:遇見噴風的抹香鯨(黑潮25年人文與科學調查紀錄首度公開)

黑潮尋鯨:遇見噴風的抹香鯨(黑潮25年人文與科學調查紀錄首度公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80283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張卉君,陳冠榮,余欣怡,莊慕華,蔡偉立,金磊,陳玟樺
遠流
2024年11月27日
140.00  元
HK$ 112  






ISBN:9786264180283
  • 叢書系列:生活館-Taiwan Style/藏Treasure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生活館-Taiwan Style/藏Treasure


  •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生態/動物行為











      直擊臺灣鯨豚調查第一線 x? 首部本土自製鯨豚科普書

    ?

      ★珍藏世界級鯨豚影像

      ★直擊海洋科學調查現場

      ★專訪5位臺灣鯨豚守護者

      ★97隻抹香鯨辨識圖鑑

      ★全球抹香鯨保育地圖

    ?

      從地誌裡的村誌、山誌、河誌到海誌,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種邀約,

      「讓我們的精神文明返回大海浪潮」的邀約。??? ──吳明益



      體長可達18公尺的抹香鯨,是大朋友小朋友許願最想遇見的夢幻鯨種。巨大又神祕的牠們,總留給人們無限謎團與想像:他們從哪裡來?又要往哪裡去?在大海裡過得好嗎?我們如何在同一片大海與牠們和平共處?



      抹香鯨雖然不是臺灣東部海域最常見的種類,卻亦非極罕見,且因其高大醒目的造型——方圓的大頭,附帶頭頂噴泉一般的水柱,幾乎成為大家想到鯨魚時就會出現的基本形象。這巨大而溫柔的海獸像是精神支柱般,支持著每一位出海尋鯨的人們。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從1998年開始乘著賞鯨船出航,以公民科學的方式慢慢累積對於抹香鯨的認識,近年更有計畫地進行「海洋綠洲調查計畫」,累積系統性的調查資料。此書正是彙整25年的目擊紀錄與調查資料,首度公開臺灣東海岸的抹香鯨情報。

    ?

      全書分成五章,第一章「從想像到相遇__回望人與鯨的時光隧道」,從捕鯨歷史和經典文學《白鯨記》切入,探尋人們與抹香鯨的關係,在可及與遙不可及之間,抹香鯨如何吸引了不同世代、地域的人們選擇出航與其相遇。第二章「出發找阿抹__黑潮海上調查實錄」,分享黑潮人何透過賞鯨船,以公民科學的方式長期累積對於抹香鯨的認識。本章透過調查實錄與科學解說相互參照,以有趣的故事與與生動的圖解,介紹各種海上調查方法,包括目擊紀錄、Photo ID、鯨豚身分證、空拍攝影、水下錄音、生物檢體採樣等。第三章「全球保育進行式__守住與鯨共生的海洋綠洲」,介紹全球鯨豚保育基地、花蓮賞鯨與生態調查現況、抹香鯨擱淺的環境警訊和促進地球能量循環的抹香鯨幫浦。第四章「 守護鯨豚的人__紀錄、救援與研究」,專訪五位臺灣重要的鯨豚保育行動者與研究者,並爬梳世界抹香鯨保育熱點及擱淺案例,提供對當代國內外的鯨豚保育行動的完整視野。第五章「乘著黑潮一起追風__東部海域抹香鯨圖鑑」,首度公開近年黑潮透過照片辨識方法,分析2010年至2023年的抹香鯨照片,目前已辨識出97隻個體建立ID,希望資料庫中的抹香鯨能持續增加,也期許每隻抹香鯨都健康安好。

    ?

    各界推薦




      吳明益(作家)

      陸曉筠(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

      王誠之(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祕書長)

      李嘉祥 (第一銀行總經理)

      林本明 (永豐金控永續長)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梁華哲(貿聯集團董事長)

      郭佳雯(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

      曾鉦琮(中華鯨豚協會祕書長)

      陳培瑜(立法委員)



      陸曉筠(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

      臺灣海域蘊育著豐富的鯨豚資源,在全球九十多種鯨豚中,目前記錄有三十三種鯨豚曾在臺灣周遭海域出現,約是世界鯨豚種類的三分之一,但我們對海洋的熟悉度沒有陸域高,對這些豐富的鯨豚資源瞭解更為有限。瞭解才能對我們的海洋保育有更務實的行動,但海洋研究相對的困難度高,鯨豚的研究更是難上加難,這本書呈現研究者及公民科學的力量,透過聲音探測抹香鯨的行徑,用影像記錄牠們的動作,解讀著牠們每一次優雅的出現與消逝。這些實際調查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場場與抹香鯨的深情對話。

    ?

      郭佳雯(社團法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研究員)

      在臺灣東部航行是浪漫的體驗,而抹香鯨是我在太平洋最嚮往的海獸,可惜我與抹香鯨的一期一會尚未出現。原本以為《黑潮尋鯨——遇見噴風的抹香鯨》可以消解我對抹香鯨的念想,卻沒想到讀完這本書,竟開啟了我對「阿抹」的執念,不論是文學史料,還是科學紀錄,都有詳盡的刻劃。以這本書作為起點,我一點一點的咀嚼消化,只為了在與阿抹相遇的那一刻做好準備。也拜服書中的每一位夥伴,這幾年我透過臺灣白海豚保育工作,認識許多在不同戰線上努力的朋友,也同時體會到涓滴如何匯成洪流,每一位夥伴都透過持續多年的堅持,為鯨豚投注心力,才匯集出這本書,會不斷激起對抹香鯨更多瞭解的渴望,讀者慎入啊!

    ?

      梁華哲(貿聯集團董事長)

      科學推動了科技的進步,也為海洋與鯨豚保育的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透過這本書,分享多年來於臺灣東部海域累積的鯨豚保育資料與動人故事,讓讀者彷彿隨著調查船一同出航,既學習鯨豚生態的科學調查方法,也感受到那份堅持不懈的保育熱情。隨著書頁翻動,彷彿與東部海域的鯨豚及壯麗的沿岸風景產生了緊密的連結。這本書將連結你和大海,讓你渴望登船出航一探,並期盼與抹香鯨相遇!

    ?

      李嘉祥(第一銀行總經理)

      海洋有靈魂嗎?如果有,那會是什麼形象?或許,最能代表海洋靈魂的,正是鯨豚那碩大而深邃的身影,牠們在悠久的時光中,默默見證著大海的神祕與永恆。

      本書是「黑潮尋鯨」系列的首部曲,帶領讀者隨著黑潮資深鯨豚保育夥伴的步伐,深入瞭解鯨豚保育的奧祕。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將潛入抹香鯨那無盡的藍色夢境,體會保育工作的重責與悲喜,並聆聽浪潮中永不斷絕的古老故事。這些故事,正是我們與海洋之間,世世代代延續的永恆聯繫,值得推薦。

    ?

      林本明(永豐金控永續長)

      策劃本書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25年來與一群學者、專家及志工,用對海的熱愛持續投入在臺灣東部海域的鯨豚生態保育。書中分享遇見?香鯨的故事,也分享鯨豚生態的科學調查,透過生動的圖文呈現,讓我們從世界知名的「?香鯨」在文學與歷史的脈絡,到臺灣在地的抹香鯨生態及保育工作,而世界各地又是採取哪些策略來落實鯨豚保育,也讓人開始「關注」鯨豚賴以為生的海洋。

    ?


     





    推薦序

    20個QA認識抹香鯨

    前言 航向大海尋找ONE PIECE

    ?

    Part 1 從想像到相遇:回望人與鯨的時光隧道 文|張卉君

    ?一期一會的相遇瞬間

    從前從前有一隻鯨魚

    「鯨光閃閃」的文學明星

    抹香鯨的「鯨」氏紀錄

    從捕殺到賞鯨

    繼續航行記錄下去

    ?

    Part 2 出發找阿抹!黑潮海上調查實錄 文|陳冠榮、余欣怡

    ?調查實錄|這隻抹香鯨好像來過

    科學解說|目擊紀錄,鯨豚科學調查START

    調查實錄|又見少年花小香

    科學解說|Photo-ID,鯨豚身分證

    調查實錄|阿抹起飛了

    科學解說|空拍攝影,鯨豚研究的好工具

    調查實錄|聽見抹香鯨的聲音

    科學解說|水下錄音,鯨豚語音翻譯App

    調查實錄|捕捉抹香鯨的水下影像

    科學解說|生物檢驗採樣,幫鯨豚做健康檢查

    調查實錄|成為公民科學家

    科學解說|當代科技,跨國追蹤鯨豚動態

    ?

    Part 3 全球保育進行式:守住與鯨共生的海洋綠洲 文|蔡偉立

    全球抹香鯨保育基地

    花蓮賞鯨與生態調查

    擱淺的環境警訊

    促進地球養分循環的鯨魚幫浦

    ?

    Part 4 守護鯨豚的人:紀錄、救援與研究 文|莊慕華

    在科學與理性之前,定格動人一瞬間──金磊

    生死有命,擱淺救援的接力賽——王浩文

    解剖與研究,累積鯨豚資料庫——姚秋如

    先有發現,才能想像——林俊聰

    每一隻都很可愛——王建平

    ?

    Part 5 乘著黑潮一起追風:東部海域抹香鯨圖鑑

    Photo-ID 是一個積沙成塔的過程

    ?

    後記 七星潭抹香鯨寶寶擱淺救援紀實

    附錄 參考資料彙整



    ?





    前言



    航向大海尋找 ONE PIECE

    文 / 林東良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如果邀請你出航體驗一趟冒險之旅,你決定動身的理由會是什麼呢?



      如果面對寬闊的大海,沒有另一個渴望抵達的港口、海岸或島嶼,沒有渴望追尋的ONE PIECE、金銀島或莫比迪克,如果對世界與生命沒有想像與渴望,那麼我們也許就不需要大海,也更不會動身出航去追尋。

    ?

      重要且急迫的事:承接擱淺的生命



      「這是我們和抹香鯨距離最近的一次。」



      二十五年來,參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和調查員,只要出海的時間夠多,多半都有在海上與抹香鯨相遇的經驗,然而,我們與抹香鯨距離最近的一次,卻是二○二四年一隻擱淺在七星潭海灣的抹香鯨寶寶。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簡稱黑潮)從二?二三年開始承接花蓮縣政府「花蓮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計畫」,成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 )的一員,只要通報在花蓮縣境內有鯨豚或海龜擱淺,黑潮就會收到通知。



      的成員有許多身經百戰的鯨豚救援前輩與專家,像是專注在鯨豚救援工作的中華鯨豚協會、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等。



      從鯨豚擱淺通報群組回傳的照片,初步目測體長為三公尺,隨後更細部的觀察到胎褶與未癒合的肚臍,就更確認是一隻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因此幾乎確定只能夠人道處理了。再經由鏡頭的望遠端掃視鄰近海域,確認沒有其他徘徊的抹香鯨。因為鯨類可能對同伴牽掛而在附近徘徊,導致集體擱淺。

    ?

      將每一次相遇累積成臺灣的海洋故事



      身為海上解說員與保育工作者,黑潮選擇投入時間在花蓮海域與鯨豚變得熟悉。早期我們誤以為活動範圍廣大的抹香鯨,在花蓮海域的每一次目擊都是一期一會的相遇,在賞鯨船上解說時的內容大抵都是抹香鯨在世界上已經被人知曉的事實。但隨著與抹香鯨相遇經驗越多,夥伴們無私地在社群中分享,個人經驗串聯成集體的故事,讓黑潮現在能夠說更多臺灣東部海域的鯨豚故事。



      每一位夥伴帶賞鯨船解說回航,都會留下鯨豚目擊紀錄。有些故事的開端,可能只是解說員或調查員的一句個人經驗與直覺,「抹香鯨是不是越來越常見了?」果然,在二?二?年之後抹香鯨的目擊比例,相較過往抹香鯨出現的目擊率 大幅度增加(見十八頁歷年花蓮海域賞鯨抹香 鯨目擊率圖)。二?二一年驟減原因是臺灣爆發COVID-19 疫情三級警戒管制娛樂活動。歷年目擊率的數據驗證了解說員的感受為真,故事也就能延續。



      除了目擊比例增加,解說員和調查員之中,有不少抹香鯨的狂熱份子,像是夏尊湯(湯湯)大約從十年前,就開始整理自己目擊抹香鯨時拍攝的照片進行Photo-ID個體辨識,並與其他解說員和賞鯨船船員所拍攝的照片進行比對,一個小規模的行動成果分享到社群後,很快確認了幾隻重複目擊的個體,並且為牠們取了花名,更容易將這些個體故事突出於群體,被記憶及傳頌,像是花小清、花小香、花大冠 ??。



      夥伴們的經驗有了不錯的成果,是促成黑潮展開大規模的抹香鯨個體辨識工作的契機。主要以多羅滿賞鯨公司江文龍船長拍攝的照片來進行,陸續完成了二○一○年至二○二三年的照片辨識,共辨識出九十七隻抹香鯨個體,其中重複目擊的個體有三十七隻。第一階段的資料庫建置後,黑潮也開始跟大眾募集在臺灣記錄到的抹香鯨尾鰭的照片,希望透過公民科學的力量能讓資料庫更充實,也讓更多人一起參與東部海域的抹香鯨生態調查。



      黑潮資深解說員紅毛,在二○二三年遇見了編號KU_PM008名為「花小清」的抹香鯨,他覺得尾鰭非常眼熟,隱約感覺是早年曾經記錄過的,因此回頭挖掘自己二○○三年用底片機在海上拍下的照片,進行一場數位考古工作。比對結果讓人興奮,真的是相隔二十年後的再相遇,久別重逢。



      這一筆紀錄,讓黑潮確認了花小清至少有二十歲,在東部海域活動超過二十年。這一筆一筆累積的紀錄,是解說員和調查員以基礎科學的方式,隨著歲月與這片海域和鯨豚留下交集的紀錄,雖然人類與鯨類之間無法直接溝通,然而科學紀錄會超越個人的生命經驗,只要不斷地有一群人關注這一片海,在時間的創作下,相信臺灣與抹香鯨的故事將會越來越豐富。

    ?

      你覺得鯨豚保育最需要的是什麼?



      不可否認,保育工作確實也很需要充裕的經費,然而保育工作中很多課題也不是有經費就可以實踐、就能夠解決的。



      如同七星潭擱淺的抹香鯨寶寶,不會因為有經費生命就得以延續。又或者臺灣早期的漁民會捕捉鯨豚,在一九九○年八月政府公告所有的鯨豚都列為保育類物種,自此之後捕捉鯨豚將受罰則,卻也導致許多漁民不滿、與保育理念對立。



      又或者將一片海域劃定為海洋保護區之後,漁業活動、觀光活動、船 舶交通、軍事活動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儘管目的是為了要保育鯨豚和牠們賴以為生的海洋家園,但若社會沒有共同認同的價值,在保育政策的規範下,有經費也未必能夠補償所有產業的犧牲與損失。

     

      選擇守護更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也就意味著必須管理其他影響保育目標達成的阻礙與威脅。



      也因此,會需要更多人對保育的目標和願景感到認同並支持,願意付出行動從生活中一起實踐參與,同時讓保育政策下受到損害的人可獲得適度的補償。

    ?

      海洋綠洲:東海岸鯨類保育計畫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推動海洋保育工作,並渴望將之守護——多元且豐富的鯨類生態與健康的海洋家園,我們過往為此長期投入付出行動,也在二○二一年啟動「海洋綠洲:東海岸鯨類保育計畫」,期望創造人類、鯨類與海洋永續共好的家園。



      請別誤會,抹香鯨並非我們在這片海域唯一珍視的物種。拜地形與黑潮海流所賜,東部這片海域生機盎然,讓我們感到幸運又驕傲。在花蓮長年的鯨豚目擊紀錄中,鯨類物種多樣性相當高,共累計記錄二十種鯨豚,對照全世界約九十種鯨類占比近四分之一,這片海域的美好值得讓更多海島子民一起瞭解和參與。



      「黑潮尋鯨」系列書的企畫,是一本書以一種鯨豚物種為代表,並介紹相關的海洋議題與行動,內容涵蓋臺灣與世界的過往經驗、最新發展。目前系列規劃有三本:抹香鯨 科學調查、花紋海豚vs.動物福利、飛旋海豚vs.環境威脅。



      期望透過出版,讓海洋與鯨類保育成為臺灣的文化與日常,為此我們需要更頻繁的述說與交流更多關於臺灣人類、鯨類和海洋的故事,同時也讓更多人理解,在這片海域從事保育工作,最需要的是拉近海島子民與海洋和鯨豚的距離,縮小保育與日常的資訊落差。

    ?

      為什麼第一本以抹香鯨為主題?



      本書第一章提及,當要人們拿一張紙畫出心目中的「鯨魚」,大概過半數的人畫的都是頭與身體不成比例的簡單曲線:方又圓的大頭??加上流線延伸至尾部俏皮勾起的型尾鰭,還不忘在頭頂上畫個洞,附帶噴泉一般的水柱。牠,就是抹香鯨。大眾想像中的鯨魚圖像,總是有抹香鯨的影子。



      鯨類物種中相對知名的抹香鯨,在東部海域賞鯨活動雖然不是最常見,但卻也不是極為罕見的。只要你願意購買一張賞鯨船票出航,就有機會相遇;或者,持續投入一定的時間,也有機會在海上重複遇見同一隻抹香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臺灣東部海域滋養了一群熱愛大海與鯨豚的夥伴們的心,雖然海上的調查工作容易對身體帶來負擔,卻仍不減熱情持續投入。或許,是這一片海域的豐盛和不可預期,讓黑潮夥伴始終帶有希望。



      這樣的故事,在臺灣的東部海域持續被創作著——以生命與生命相遇的形式,以資料與資 料累積的科學方法。我們把這些故事匯集成系列 書,除了因為這些紀錄很珍貴,也期待持續有人 願意參與其中,如一千零一夜般繼續說下去。



    返潮:從地誌到海誌

    From Topography to Thalassography

    文�吳明益? 作家


    ?

      「究竟要怎麼接近鯨豚,才是尊重牠們呢?什麼樣的距離、什麼樣的速度、什麼樣的方式?」——《黑潮尋鯨》

    ?

      十幾年前,我讀到一本迷人的書,那就是由柏托洛帝(Dan Bortolotti)二??八所寫的《藍鯨誌》(Wild Blue: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Animal)。柏托洛帝並不是科學研究者,他因緣際會認識了鯨豚領域的科學家,並且開始對藍鯨的追索,最終完成這本關於藍鯨的自然史。我很喜歡這本書的英文書名,一時之間你可能會誤以為是把藍鯨(Blue Whale)倒裝了並且恰成隱喻,對人類而言,多數人沒有見過的藍鯨不只是一種生物,還是神祕、不可理解的野性之藍。



      之後國外各種鯨豚的科普作品愈見普及,專業研究者也加入了這類型作品的寫作行列。近年來我注意到另一本有意思的作品是澳洲作家Rebecca Giggs所寫的《Fathoms: The World in the Whale》,這本書的書名並不容易翻譯,因為「Fathom」既是一種深度的計量單位,也暗示著這些在千噚之下的神祕生命,以及牠們所存在的那個尚待深潛探究的世界。



      當我拿到《黑潮尋鯨》的書稿時,首先發現這些多數我認識的夥伴們,組成了一支混合的知識解說、書寫隊伍,他們有鯨豚研究者、水下攝影師、報導者與寫作者,以及一群因為著迷於海,把海當成生命基地的解說員。一九九八年成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把這些人以神祕的渦流聚集在一起,成為臺灣除了政府的海洋研究單位以外,出版海洋作品最多的一個生產地。一九九六年觀察到的虎鯨,意外成為這個島嶼東岸集結海洋與鯨豚文化的一種力量,直到如今。



      這本書從鯨的自然史與文化史交錯的方式寫起,從有關鯨的文學與文化寫起,慢慢引導讀者進入科學議題,然後回歸在地探索的領域,最終回到保育行動上。可以發現編者很有意讓書本像洋流一樣,默默地帶讀者進入某些地方,看過某些風景之後,回到黑潮所倡議的議題上。



      大約二十年前,臺灣開始流行「地誌書寫」(topographic writing)的研究,地誌這個詞是結合了希臘文的地方 (topos)和書寫(graphein),與我同校的吳潛誠老師就把它用在花蓮兩位重要詩人楊牧和陳黎描寫地方的作品上。不過單獨由作家寫的地誌,往往在地方性的描寫(loco-descriptive)時局限於個人的經驗,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不太可能只憑一兩個作家來塑造一個立體的「地方」。後來我試著把地景和文學與文化想像連結起來,提及臺灣除了海洋書寫以外,還應該可以探討山岳書寫、河流書寫,並且把相關的作品視為觀察「地方性」變化的一種管道。



      「地誌」這個詞在文化研究上成為結合地理科學與文化、藝術的概念,那麼「海誌」(Thalassography)的建立,就能把海洋研究和相關的文化、藝術結合起來,來觀察一個地方的「海洋性格」的變化。像是密西根大學出版的《The Sea: Thalassography and Historiography》,就強調海洋的研究連結上個人或群體文化,會改變人們看待歷史的方式。



      我認為作為一個海島國家,臺灣數十年來漸漸從大量移民所引入的大陸性格,重新「返潮」到海洋性格的本質裡,這是我十幾年來在「黑潮」的真實感受。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從一個公民研究的契機發生,但不限於科學之路,陸續加入了許多文化的力量,與在地的互動也愈見沉澱深刻,因而彰顯出這樣的體質。從二?一六年的《黑潮洶湧》,到《台灣不是孤單的存在》、《海的未來不是夢》以及結合科學計畫和藝術工作者的《黑潮島航》,黑潮的出版已經是臺灣「海誌」裡的重要拼圖,它不只是科學研究,還是公民行動、個體情懷。



      這本《黑潮尋鯨》以臺灣周遭海域的抹香鯨為核心,這是因為長期的記錄讓黑潮發現,二?二?年之後抹香鯨在花蓮海域出現機率的大幅增加,可能帶有某種科學上的意義。書裡不但寫了抹香鯨的自然史、文化史,也引導讀者認識新的研究方式——比方說如何從把侵入性的十字弓、獵槍將衛星標籤射在鯨豚身上,演變成在船隻靠近鯨豚時,透過長竿子將衛星標籤吸附在鯨豚體表。這不但是科學的進步,也是人對待其他生命與環境的心態轉變。因此,抹香鯨的「返回」,也從科學上的意義回頭說明了文化上的意義:或者這個地方的人,對待海洋的態度已經有所轉變。



      這種轉變是個體連結成的群體形象,像是書裡提到「花小香」、「花小清」的發現史,也就是許多人的生命史。在海上觀察鯨豚時,船上人員彼此的一句「有沒有認識的?」是數字與資料潛入觀察者的大腦與心之後,產生的微妙生命改變。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也把幾次特殊的擱淺鯨救援與對應,寫成了「科學與倫理教材」。科學家同時也是人,而一般人在建立基礎科學知識後也會主動地進行更複雜的價值判斷,寫下這些歷程是「海誌」裡附註般的「剖心」,也是書寫行動的真正意義。



      請原諒我沒有在這篇篇幅有限的文章裡,對這些我或認識或不識的海洋夥伴一一唱名,說明他們在這本「海誌」裡的位置,但出版的意義並不是團體中的互相唱和,而是把鯨詠傳遞到讀者那頭去。正如書裡寫到的,讓「鯨魚的聲音不只振動你的鼓膜,還會震撼你的心。」



      從地誌裡的村誌、山誌、河誌到海誌,適逢今年「海洋保育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種邀約,「讓我們的精神文明返回大海浪潮」的邀約。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