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重燃生之燼火:在人類世找回環境的自癒力

重燃生之燼火:在人類世找回環境的自癒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76706
巴諦斯特.莫席左
林佑軒
衛城出版
2024年10月09日
173.00  元
HK$ 155.7  






ISBN:9786267376706
  • 叢書系列:beyond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eyond


  • 人文社科 > 當代思潮/哲學 > 法國哲學












    生命是一團火,而我們都是看火者。

    捍衛它就是撥旺它,撥旺它的內在力量。

    重新定義「自然保育」的新世代哲人,真正回應「生態危機」的指引之書



      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就愈來愈顯著;經濟利益至上的價值觀、過度的開發,不僅導致生態失衡,更引來大自然的反撲。面對愈來愈不宜居的地球家園,關心環境的人們紛紛提出各種永續發展的計畫,希望兼顧資源的開採利用與自然保護。



      本書作者莫席左的主張在這些倡議之中,可說是另闢蹊徑的異數、令人振奮的新聲。他認為自然保育不是要讓環境回到人類干預以前的原初狀態,而是去思考怎樣的開採利用能讓環境本身的生態動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並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許多時候最適切的做法,就是什麼也不做,放任環境自由演變,展現牠們繁盛強大的生命力,因此關鍵在於創造出這樣的空間與條件。他也提醒我們「保護自然」一詞可能帶有的潛在成見。「保護」往往意味著上對下的位階關係,但人類身為世上萬物共同編織出的生命之網的一分子、自然的一部分,是以生物的身分捍衛生物,捍衛多重物種的生活環境。



      莫席左的思路綿密、文筆生動幽默,處處流露對自然的關愛與亟欲改變現狀的熱情。在環保議題益發受到關注的此刻,本書以務實與理想主義兼具的態度,點出環境自我治癒、茁壯的潛力,翻新我們對自身與自然關係的理解,為關心生態永續的人們,帶來思想的鼓舞與行動的力量。



      「面對我們與其他生物共享的世界遭到劫掠,我們與牠們並非面對面,而是肩並肩。為了編織與捍衛這個世界的宜居,我們數不勝數,一如燎原燼火。」



    本書特色



      ★在人類活動對全球環境影響愈來愈大的關鍵時分,細緻梳理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不只更新我們對自身與其他生命形式的理解,更提出關於生態永續具體措施的精彩洞見。



      ★作者是講述深刻思想的哲學家,也是語氣活潑、文風鮮明巧妙的倡議者。在他筆下,自然的生命力獲得完整的呈現,既震撼人心,也引發思考,刺激更多環境議題的討論。



      ★深具啟發性、顛覆保育與開發二元對立的嶄新論述,珍視各種各樣生命形式的人們不可錯過的生態思辨。



    專文推薦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掛名推薦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謝哲青|作家

      徐振輔|作家

      詹順貴|環境律師



    各界好評



      工業革命帶來人類生活的重大改變,卻也讓人很快發現伴隨著空氣、水、農作物污染與自然環境破壞的代價,因而有識之士開始認真思考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乃至地球間的關係,只是近百年來的主流始終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觀。但莫席左不一樣,他這本書是從自然或生態中心主義,提出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念與作為地球眾生相之一的人類應該內化的行為建議,例如,對於土地所有權,除了使用、收益等財產權概念外,應再賦予歸返權,使曾受人類開發或污染的土地可以歸返自然休養生息,自行療癒(類似英國擴及濕地、森林、原野的「國民信託」制度)。不管你是奉行經濟發展或崇尚環境保護,閱讀這本書,都會為你打開另一扇嶄新視野之窗!──詹順貴,環境律師



      透過火的隱喻,生命力量的非人爆發,將重新為人類找到方向。──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推薦序(洪廣冀)



    只要給我們一座槓桿,還有一個支點……

    細緻解剖一具槓桿:案例分析——自由演變的火源

    生之燼火

    重整結盟

    為對峙的種種分歧重繪新地圖

    結論:自我捍衛的生物



    謝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