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燃燈者》十週年代序〉
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前哲學系主任)
沒有真正的思想和學術自由,沒有民主開放法治的社會,哲學文章只是文字遊戲,哲學理論不過是大學象牙塔內的課堂或學術研討會的純知識而已。
香港中文大學的哲學系是由逃離共產黨和國民黨在大陸和台灣的白色恐怖而來香港的哲學家創立。唐君毅和勞思光等先賢開啟了當代全世界唯一以華語和廣東話教授和研究哲學的場所。這裡是自由開放多元的學術世界、沒有學術禁區、沒有思想檢查和紅線,也沒有學術門派,只有普世學術標準;哲學不是意識形態,不需要欽定真理。是以中大哲學系在過去七十年培育了不少有獨立思考和學術能力的學生;很多留港或在海外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而成為哲學學者,任教於不同的大學。
《燃燈者》作者李宇森和我同是中大哲學系校友,我們都在這自由開放的學術世界成長。我們無所不學:中西、古典和當代、現象學和分析哲學、政治和文化哲學,以及儒釋道,皆是學習課題。但是我們同時意識到,這些哲學不單是學術理論,同時應該對生命和當前社會種種問題反省和負責。哲學不是純粹客觀理論,而需要參與在世界中。
十年前的雨傘運動是香港公民自我覺醒的開端,《燃燈者》同樣在這危機中成立。十年過後,我們看見香港之淪亡,中大哲學系也面對同樣的命運。學術和思想自由不再,白色恐怖令所有人噤聲和明哲保身,哲學系只不過是大學象牙塔內販賣哲學知識的機構。
但宇森和我決心離開這家園,避秦流亡到自由之地,是因為我們相信哲學是追尋真理,批判這時代種種不公義、不平等和專制極權政府謊言的思想武器。是以宇森和他的作者朋友,十年來在《燃燈者》撰寫文章,以哲學立場反省當前的政治課題,成績斐然。
我深信宇森作為燃燈者,必會繼續努力,儘管不在香港,仍聯繫中大哲學系校友和其他香港知識人,發揮並承傳中大哲學系人文自由批判傳統。
我誠意向所有讀者推薦這本書。
是為序。
張燦輝
英國聖奧本斯
二○二四年十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