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大木作小學徒

大木作小學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459414
邱椏峻
釀出版
2024年9月24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4459414
  • 叢書系列:釀生活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3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釀生活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家傳記/文集











      從清華高材生到木工小學徒

      在宜蘭古蹟修復現場的一千多個日子

      親身體會木屑裡的酸甜苦辣鹹



      為了打造自己的家園,邱椏峻來到宜蘭,跟著兩位性格南轅北轍的老篩學習日治時期老屋修復──從房屋結構到門窗、內裝,過程嚴謹而細膩,猶如對建築進行一次次斷層掃描。



      然而,他很快就發現,體制裡的知識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偌大鴻溝。在這裡,學校教的三角函數不夠用,殘破的磚牆上,支楞不出圖紙上的三角形。考過的木工證照沒有用,沒有人教過怎麼把窗斗、門斗固定在牆內……於是他從扛木梯、備工具奔走打雜的小學徒開始,追著不知週休二日,有工作就沒休息的師傅和師兄,從頭學起。



      他曾在屋頂工作時意外踏破木板、將自己吊在半空中掙扎,也曾一錘打裂了左手的拇指骨……儘管身體的疼痛、錯綜難解的人際關係,使得放棄的念頭不時在耳邊念叨,但是深感一切來之不易的他,仍咬牙看向前方。縱然不知荊棘險阻還有多遠,他仍希望自己能握緊鐵鎚,多堅持一會──



      「用時間與雙手創造東西的喜悅與滿足難以言喻,我不曉得這份熱情是否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希望自己可以多堅持一會。再把自己所知所學完整交接給下一位年輕人之前,只好不斷提醒自己,要拿好自己的鐵鎚。」



      ★搭配手繪圖解、全彩照片,一趟實踐夢想的木工修行之旅!



    本書特色



      ★「一本所有建築人與懷抱著蓋屋夢想的人,都會喜歡也應該閱讀的書籍。」──從清華高材生到木工小學徒,作者在宜蘭跟著兩位性格南轅北轍的老篩學習「大木作」,親身體會古蹟修復現場的酸甜苦辣鹹!

      ★搭配手繪圖解、全彩照片,紀錄了一趟實踐夢想的木工修行之旅──阮慶岳、孫仁鍵、陳明忠、蔡致蕙各界熱血推薦!



    各界推薦



      「一本所有建築人與懷抱著蓋屋夢想的人,都會喜歡也應該閱讀的書籍。」──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



      「寫實、有趣又帶點辛酸──不僅忠實記錄了匠師工作的樣貌,也呈現了匠師生活饒富趣味的一面。」──孫仁鍵�軸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我們社會欠缺幫助平行世界互相了解與溝通的跨域者;需要更多的人跳出自己的舒適圈,跨越你曾經,也是唯一的環境,到另一個領域去練功。」──陳明忠�建築與文化資產工作者



      「在木構造的結構上,實際地反覆來回攀爬搭蓋,才真切地以身體及生命去感受結構的韌度與承載。」──蔡致蕙�林也小院女主人



      ★各界熱血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


     





    推薦語�阮慶岳

    推薦序� 時間的工匠── 一名木工學徒的探索之旅 孫仁鍵

    推薦序�重拾古老技藝的勇氣與決心 陳明忠

    推薦序�一雙手,在傳統與現代間築夢 蔡致蕙

    自序



    一、入門

    要先找到門

    磨刀

    老屋修復班

    傳統建築



    二、奴

    拜師

    鐵鎚與地位

    目色

    兩位師傅



    三、徒

    不懂分寸

    後路

    工地社會學



    四、工

    犁壁榫

    門與窗的完美主義

    無常



    五、匠

    建物調查

    以愛之名

    手繪稿

    順天而行



    六、師

    我的十隻手指都還健在

    孤軍奮戰

    流轉



    ?





    自序



      我的故事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只是,我把它寫了下來。



      我是一個木工學徒,準確地說是大木作學徒。「大木作」這個職稱已經從現代人們的記憶裡逐漸淡去,當我向別人說起自己正在做木工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我說的是裝潢木工。然而在以前屋子普遍還是磚造或木造的年代,所有的屋頂都必須得靠木材撐起,木造屋頂經常需要翻修,所以那時候作為「大木師傅」討生活的人,還是挺多的。



      二十一世紀是小叮噹誕生前一百年,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未來世界朦朧的面貌逐漸被揭開;相對的,傳統產業逐漸式微,而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越來越薄弱。一切都跑到雲端上交流,彷彿再過不久人類就會捨棄這副身軀,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暢享永生。而我卻在高速發展的科技中隱約感到惴惴不安,好像隨著這股浪潮走得越久,我和自己的理想生活就離得越遠。



      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斥重金全力發展元宇宙,我肯定第一個跳出來大力支持,等偉大的馬克把大部分人類都送進虛擬世界去,或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帶領人類移民火星,我便要去占據那片山頭。我要留在樸質的現實世界,就像詩人海子所描述的那樣:「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我曾花幾年的時間四處走訪,看別人生活的樣子,看別人是如何看待太陽。儘管花的時間不少,也不過是走過廣闊世界中的幾處小角落而已。出走台灣遊蕩在廣闊的陸地上,山巒、暮色、藍天、綠蔭,坐在小木屋的陽台邊一切盡收眼底,慢慢便明白,原來有家的地方就有看不盡的朝陽。於是看著看著,忽然對自己家鄉這些前人遺留下來的木造老房子著了迷。



      歷經日本殖民五十年與國民政府大砍伐時代,曾經三分之二都是山林的台灣,因當時的人只將寶島台灣作為短暫的過站,缺乏長遠規劃,濫墾濫伐的結果,台灣林業因此停滯了五十年。之後RC、鋼構、鐵皮屋充斥著城市裡的大街小巷,也在鄉間田邊氾濫成災。



      倖存的木造老屋禁不住風雨蟲蝕,儘管殘破卻仍然餘韻猶存,簡潔的結構所構成的典雅空間,雨庇與木窗的枝條形成的光影,印落在迴廊之中,僅是輕瞥一眼就令人沉醉,那不正是欣賞太陽最好的地方?



      「如果是我自己的房子,也想要蓋成那樣。」心裡暗暗發誓。



      一間獨棟的小木屋,它不必顯眼,幾乎不需要什麼裝飾,結構規整平穩不須別出心裁的設計,它最大的特色便是強烈想要融入環境的意願,卻在充滿現代建築的社會中適得其反地將自己給凸顯出來。它是我的憧憬,是我理想生活的樣子。



      每當我談到蓋房子這件事,周遭的人總是會帶點輕蔑的一笑,然後開始問我一些「現實」的問題──



      「蓋一間房子多不容易你知道嗎?」

      「你又不是學這個的,交給專業的人不好嗎?」

      「自己蓋划算嗎?」

      「存夠了錢再來考慮吧!」



      慢慢的我便也不再說了。就像別人不能理解我,我也一樣不能理解,人們為什麼要這麼驕縱自己。



      開始學習大木至今三年了,和那些十幾二十歲就到工地裡討生活的師傅們相處,我身上濃濃的書生氣息總顯得格格不入;而和我那群擁有頂尖知識與文化水平的朋友相比,我止步於十年前的知識水準又顯得落後。我的時間彷彿停在一個交叉口,掙扎著想走出第三條路來。



      我喜歡木頭、喜歡蓋房子這件事沒有契機,就是正好碰上了,因為喜歡所以多花了些時間探尋,不敢說這輩子就栽在木工上了,至少要把自己的房子蓋出來。



      如果說宇宙始於一個奇點,那個奇點裡是不是也包含了所有人、事、物的一生?我們的命運到底是自己決定的,亦或是被決定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