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24年,正值我在高等教育領域任教的第20年。回顧這段旅程,我的教學生涯始於美國,在2004年時,作為一名毫無教書經驗且非英文母語的博士生,第一次站上教室講臺教授口語表達專業科目,便要面對整班以英文為母語的美國大學生。2008年,我取得博士學位回到臺灣,開始了我生平第一份全職工作,於是我在高雄的文藻外語大學英國語文系,繼續以英文教授口語表達專業科目。2010年,我回到大學時的母校—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現已更名為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任教,我依然繼續教授口語表達專業科目,只是這一次終於用上了中文。換句話說,在這20年間,我的教學重心始終圍繞在口語表達教育上;至於在學術研究方面,我則深入鑽研口語表達的理論基礎—語藝學。現在我希望能將這些年來在大學口語表達教育上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成果好好整理與記錄,於是就有了這本小書的誕生。
其實不只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從事教學及研究,我從孩提時代起,便與口語表達結下不解之緣。據家母所言,我從小便比同齡的孩童更早學會說話。到了國小,我開始被學校老師培養成演講比賽的選手。等到成為一名國中生,口語表達的比賽經驗從演講拓展到辯論,但我始終比較鍾情於演講,所以從校內比賽、市級比賽、縣級比賽,一路比到了全國比賽。進了高中之後,也許是對那種需要誇張演繹的比賽套路感到厭倦,又也許是感受到自己無法再進步吧!我從高二開始便不再參加任何演講比賽。後來雖然憑藉著過往參加演講比賽的戰績,經由當時剛開辦沒多久的多元入學方案進入世新口傳系,但綜觀整個大學時代,我對演講的熱情不再,也不想投入任何與口語表達相關的職場工作。「我就是一個討厭上台的人吧!」當時身為大學生的我這樣相信著。
到了出國唸書,因為當時博士班獎學金的規定,我必須要在大學課堂上進行獨立授課,結果我又碰上了演講,「我怎麼可能用英文去教一群比我會講英文的人演講呢?」當時接到教學任務的我,從語言能力、教學實力,一路質疑到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但也正是因為當時在美國教授口語傳播學及演講課的經驗,我又重拾了對演講的熱情,因為我覺得當一名教學者去訓練比賽選手,或者把一群懼怕上臺說話的學生,調教到具備水準以上的口語表達能力,可比自己上臺參加演講比賽,來得有趣的太多了。
從那之後,我一頭栽進了與口語表達相關的學術與教學領域當中,過往的演講比賽經驗成為了如今教學的養分,我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希望能協助學生提升口語表達的技巧及相關知識。此外,我開始系統性的觀察及記錄我所教授過的口語表達相關課程,並希望能透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心得反思報告、教學評鑑、訪談問卷等方方面面,瞭解到他們需要學什麼?而我還能帶給他們什麼?簡而言之,在過去這20年的教學生涯中,不論是在美國或臺灣,不論是使用英文或中文,我做的只有兩件事:研究說話,以及訓練別人說話。
要能夠長期心無旁騖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單靠自己的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身邊許多人的協助與支持。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家人及親朋好友們,特別是我的父母。我的父親在世時,對我隨心所欲的性格總是給予無限的包容,並致力於滿足我所有的需求。而我的母親永遠是我最堅強的後盾,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其他所有人的支持,我知道我的媽媽永遠會站在我這邊。我也要感謝培育我的世新大學,我在這裡度過了四年快樂的大學時光,之後又回到這裡繼續我快樂的教學生涯。此外,在這本小書中所提及課程規畫及課程改革,絕對不是我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我要感謝我在世新大學及口傳系的老師、前輩及同事們對我的指導與提點,讓我在教學與研究的旅程中能夠持續前進。最後,我要感謝我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Dr. John J. Makay。當年他的語藝學理論及語藝批判課程,讓我擺脫了對演講及口語表達的膚淺認知,就此拓展了對整個口語表達教育的視野,並一直在這個領域努力至今。
李佩霖
2024年9月
於臺灣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