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這些當代意識研究的核心,與所衍生出來的重大課題上,都是位居第一線的重要研究人員,他從實證出發,進行內行人的論辯批判,可說適才適所。除此之外,他還提出「從過去十年的經驗來看,尤其是美國,此領域之發展可能逐漸高深莫測且過度理論化」的感慨,並鎖定由「整合資訊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與「泛心論」(panpsychism,或稱萬物有靈論),當為批判目標,認為在科學上,IIT將是一個難以驗證的理論,泛心論則是一個有時會與IIT相關聯的哲學怪胎。他強烈表示應該要抵擋局部論誘惑,以免陷入泛心論這類極端立場,當然也要小心全局論及其他陷阱。這種講法可說切合當前意識研究的耀眼光芒與困境。對作者的感慨與評論,我深有同感,相信譯者也是如此。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有趣又具有啟發性的好書,又有一位完全可以信賴的內行人譯者,在此特為推薦。
審訂者序
意識科學研究的真正困難之處
謝伯讓(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第一次遇見劉克頑教授,是在2010年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召開的視覺科學年會(Vision Science Society, VSS)上。當年我正從視覺領域逐步轉向意識研究,並在會議上發表了一篇探究「注意力與意識之關係」的論文1。當時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劉克頑教授給予我許多建議和反饋,著實獲益良多。在我接下來的學術生涯中,不管是在求職、研究或是處事上,都受到他許多正面的影響。這次劉克頑教授的《以意識之名》(In Consciousness We Trust)中文版成書,很榮幸能躬逢其盛。
此第三派別的「高階理論」,主張意識能否出現的關鍵,在於是否有一個高階的思維(或狀態)在偵測階段狀態。如果這種高階狀態對低階狀態的自我偵測歷程順利完成,那麼意識(主觀經驗)就會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劉克頑教授將自己的「中間派」高階理論定位在「全局論」和「局部論」之間,但也有其他的高階理論,可能比較偏向「全局論」,例如羅森索(David Rosenthal)的高階思想論(higher-order thought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