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圖書資訊學創新採納與擴散研究

圖書資訊學創新採納與擴散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114082
劉志偉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11月11日
233.00  元
HK$ 198.05  






ISBN:9789577114082
  • 叢書系列: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510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


  • [ 尚未分類 ]











      本書引入傳播學理論,基於Rogers「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框架,嘗試探討1945至2022年間圖書資訊學的創新發展。透過資訊計量、數學統計、圖譜分析、文本探勘與比較分析等方法,從量化與質化的角度解析圖書資訊學中的創新採納與擴散現象,力求呈現學科的創新特徵、過程、效益與影響,並指出當前學科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本書希望為學科發展研究提供全新的視角,為學術界與實務界帶來參考與啟示,進一步推動圖書資訊學研究的深化與進步。? ?



    本書特色



      首次系統性將「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引入圖書資訊學,以全新視角探索圖書資訊學創新發展歷程,幫助全方位掌握圖書資訊學創新發展特徵。

    ?


     





    作者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研究資料範圍界定及採納與擴散的特徵分析

    二、採納與擴散的過程分析

    三、採納與擴散的價值與成效分析

    四、採納與擴散的影響因素分析

    第四節 研究創新點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圖書資訊學

    二、創新採納與擴散

    三、學科創新成果

    四、學科主題功效

    五、學科創新採納與擴散的相關概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概念解析及其理論意涵

    一、創新的概念與意涵

    二、採納與擴散的概念與意涵

    三、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的發展背景與核心要素

    第二節 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的應用及其實踐

    一、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的應用實踐現況

    二、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在圖書資訊學中的應用探索

    三、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在創新評估研究中的有益實踐

    第三節 圖書資訊學中相關概念及其研究述評

    一、圖書資訊學中的相關概念研究

    二、「創新採納與擴散」與「知識擴散」等概念異同辨析

    第四節 當前圖書資訊學發展演變研究進展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對象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對象範圍說明

    二、學科創新研究成果界定以及採納與擴散成果識別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二、資訊計量法

    三、引文分析法

    四、社會網路分析法

    五、比較分析法

    第四節 資料來源與分析工具

    一、Web of Science 資料庫

    二、CiteSpace

    三、VOSviewer

    四、HistCite

    五、Bibliometrix

    第五節 研究實施步驟與流程

    一、數據處理步驟與工具使用

    二、研究測試案例說明

    三、整體研究實施流程



    第四章 圖書資訊學創新研究成果識別

    第一節 圖書資訊學文獻特徵與創新主題挖掘

    一、文獻成長特徵分佈

    二、研究者特徵分佈

    三、研究主題特徵分佈

    四、研究領域及創新主題聚類

    第二節 學科創新研究成果識別與基本特徵分析

    一、學科創新研究成果識別

    二、學科創新研究成果特徵分析



    第五章 圖書資訊學創新成果採納與擴散特徵分析

    第一節 整體特徵與模型建構

    第二節 採納文獻特徵分析

    一、採納學科特徵分析

    二、採納主題特徵分析

    三、採納機構特徵分析

    四、採納研究者特徵分析

    五、採納期刊特徵分析

    第三節 擴散文獻特徵分析

    一、擴散學科特徵分析

    二、擴散主題特徵分析

    三、擴散機構特徵分析

    四、擴散研究者特徵分析

    五、擴散期刊特徵分析

    第四節 採納與擴散特徵交叉分析



    第六章 圖書資訊學創新採納與擴散過程與成效研究

    第一節 採納與擴散過程研究

    一、採納與擴散過程分析模型建構

    二、採納與擴散過程分析

    第二節 採納與擴散整體成效研究

    一、採納與擴散成效分析模型建構

    二、採納與擴散成效分析



    第七章 圖書資訊學創新採納與擴散影響因素研究

    第一節 影響因素分析模型建構

    第二節 比較研究與關鍵影響因素識別

    一、可替代程度指標識別

    二、一致性程度指標識別

    三、易用程度指標識別

    四、新穎程度指標識別

    五、可見程度指標識別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圖書資訊學創新成果特徵

    二、圖書資訊學創新成果採納與擴散特徵

    三、圖書資訊學創新成果採納與擴散過程

    四、圖書資訊學創新成果採納與擴散成效

    五、圖書資訊學創新成果採納與擴散影響因素

    第二節 討論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附錄





    作者序



      十年前,我從大陸的蘇州大學( 原東吳大學) 本科畢業,恰逢兩岸關係的密切和頻繁的交流為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使我能夠申請到臺灣的政治大學繼續深造。在那充滿熱情和夢想的年紀,我踏上了這片美麗的寶島,開始了我的求學生涯。政大不僅成為了我學術成長的搖籃 也見證了我人生中的重要階段。2015年,我從政大碩士班畢業,並順利獲得了大陸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教職。然而,對臺灣的思念和對專業追求的渴望驅使我在工作三年後重返政大,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在博士班的五年時光中,我經歷了新冠疫情的挑戰,輾轉海峽兩岸,儘管往來不便,但仍然得到了眾多師長幫助與支持,最終圓滿完成了本書的撰寫。在臺灣的十年時光裡,我深切體會到了無處不在的溫馨與友好結識了許多真摯的師長與朋友,沐浴在深厚的人文氛圍之中。這裡的人們熱情好客,崇尚禮儀,飽含真摯的情感。這十年的歷程中,我積累了無數珍貴的經歷與回憶,令人難以忘懷。



      本書的撰寫,也是我在臺灣十年學術生涯的一個縮影,我多年追隨蔡明月博士,持續在資訊計量領域學習與探索,不斷嘗試將資訊計量方法進行跨學科融合與應用,並試圖借鑒與引入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創新圖書資訊學研究。蔡老師是臺灣圖資屆資訊計量學領域的傑出先驅,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蔡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不僅在學術研究中不斷成長,視野得以拓寬,研究水準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尤其是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蔡老師在研究架構的構建、研究方法的選用以及內容的撰寫等方面,給予了我全面的指導和支持,使我能夠順利完成本書的撰寫。我還要感謝柯皓仁教授、林信成教授、薛理桂教授以及陳志銘教授,他們在百忙之中抽空為我提供了細緻的指導和寶貴的建議,對我的學術研究和本書的完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圖書資訊學作為發展歷史久遠且具有鮮明交叉學科特徵的一門科學,知識及理論來源多元,且研究領域及方向豐富。而當前,隨著資訊科技、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的發展,包括圖書資訊學科在內的眾多學科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且面臨著較為艱難的發展局面與困境。面對當前的形勢,重新審視認識學科發展脈絡,回溯學科發展過程,正確認識學科價值與影響,是尋求突破當前困境,謀劃未來學科發展方向的重要基礎。創新是學科發展的動力與源泉,亦是研究學科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系統化的探索圖書資訊學創新發展研究,對全面認識圖書資訊學價值與影響,極為必要與迫切。



      本書旨在引入傳播學思想,運用Rogers 的「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探討圖書資訊學領域的創新採納與擴散現象。通過資訊計量、數學統計、圖譜分析、文本探勘和比較分析等方法,本書揭示了圖書資訊學領域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為學科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本書不僅是對圖書資訊學領域創新採納與擴散現象的深入分析,更是對我在臺灣十年學術生涯的總結和回顧。它不僅為我個人的學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為圖書資訊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和啟示。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為學界和實務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推動圖書資訊學的進一步發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