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紐約客傳奇作家的人生報導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紐約客傳奇作家的人生報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94162
湯瑪斯.康克爾
莊安祺
大塊文化
2024年11月01日
193.00  元
HK$ 154.4  






ISBN:9786267594162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 x 21 x 2.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ark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作家傳記











      ★榮獲2016年美國指標性傳記寫作獎項「斯珀伯圖書獎」(Sperber prize)

      ★2015年《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及《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年度最佳圖書名單

      ★阿潑(文字工作者)、盧郁佳(作家)、謝佩霓(藝評人�策展人)、顏擇雅(作家)齊聲推薦



      遊走與書寫紐約邊緣的編年史家:約瑟夫.米契爾

      他的前半生,是美國報導文學史的一頁傳奇;

      晚年卻陷入了長達三十餘年隻字未曾發表的寫作障礙。



      約瑟夫.米契爾(Joseph Mitchel)是知名文學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早期的重要資產,幾乎可以說他一人扛起了三?年代晚期的《紐約客》人物側寫專欄,並在四零、五零年代用他多產且高品質的作品,以及領先時代的寫作方法,成為該雜誌名聲最為響亮的作家之一,並深深影響其後的記者與寫作者,如新新聞之父湯姆?沃爾夫和《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的作者瓊?蒂蒂安等後起的優秀文人,卻再沒人能複製其風格。



      他從報紙起家,聲名鵲起後輾轉落腳於剛起步的《紐約客》。從二十世紀三?年代到六?年代,他宛如紐約的代言人,他走遍城市每一個角落,記錄下這座偉大的城市裡形形色色的人——從莫霍克(Mohawk)的鋼鐵工人到史泰登島(Staten Island)的牡蠣採集工人,從流落街頭、號稱在撰寫百萬字口述史的「海鷗教授」喬?古爾德到創辦紐約首屈一指的沙龍的老約翰?麥克索利(Old John McSorley)。



      然而,曾寫出《我洗耳恭聽》(My Ears Are Bent)、《喬?古爾德的秘密》(Joe Gould’s Secret)等佳作的才子,為何在帶給世人如此美妙的書寫後,卻突然消匿於文學史,再無新作整整三十年?當米契爾於一九九六年去世時,他最廣為人知的,不是優雅獨特的寫作風格,而是像沙林傑(J.D. Salinger)那般於巔峰之際神隱的事蹟。



      曾撰寫《紐約客》創辦人哈羅德.羅斯(Harold Ross)傳記的湯瑪斯.康克爾(Thomas Kunkel),所撰寫的《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Man in Profile),是第一部完整追索米契爾的傳記。這位傳奇作家如何思考?如何寫作?此外,亦嘗試回答困擾讀者和評論家數十年的大哉問:米契爾為何停筆三十年?



      無論戰前抑或戰後,米契爾耗費數十年於紐約街頭晃蕩,以文字留下關於這個城市的剪影,永恆而深刻。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年代,罪犯、遊民及破敗的基礎設施,使得米契爾逐漸認不出這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城市。這種迷茫困惑,再加上他對自身越來越高的要求,都讓米契爾如履薄冰,最終墜落於無盡的寫作深淵。



      儘管米契爾的最後一部作品已經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這位已逝的作家仍有著深刻的魅力。他的作品、他的故事——尤其是那神隱的三十年——都超越了時空,吸引著大批追隨者。康克爾這部深受評論界肯定的《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帶領我們回望這個曾定義非虛構寫作的傳奇作家,而這頭美國新聞界的雄獅,也終於走出了曾經威脅著要吞噬他的陰影。



      【關於米契爾,他們這麼說】

      「當『新新聞』記者上岸時,米契爾已經在海灘上迎接他們。」──《第四版草稿》作者、當代美國非虛構寫作大師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



      「米契爾與E.B.懷特並列《紐約客》史上最好的作家。」──查爾斯.麥格拉斯(Charles McGrath),前《紐約客》編輯、《紐約時報》書評主編



      「說他是記者,唯有按笛福是記者的定義;說他是幽默家,也唯有按福克納是幽默家的意義。」──史丹利.艾德加.海曼(Stanley Edgar Hyman),美國四、五?年代重要文學評論家



      「約瑟夫.米契爾是《紐約客》有史以來最優秀的記者。」——蘇珊.希恩(Susan Sheehan),《紐約客》長期撰稿人、普立茲獎非虛構類得主作者



      「約瑟夫.米契爾是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記者,風格可與馬克.吐溫和喬伊斯相提並論。」——亞歷.威金森(Alec Wilkinson),《紐約客》小說編輯、作家



      「約瑟夫.米契爾,是改變我們如何看待美國──特別是紐約──的偉大作家。」——伊恩•弗瑞哲(Ian Frazier),《紐約客》作家、幽默作者、《西伯利亞之旅》(Travels in Siberia)作者



    各界讚譽



      「一本關於我們最偉大的文學記者的權威傳記……康克爾是為約瑟夫?米契爾作傳的理想人選……是關於《紐約客》雜誌精神與紐約報業的傳奇黃金年代的偉大權威之一,名符其實、無愧於傳主的作家與巧匠。」——布萊克貝利(Blake Bailey),《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極具說服力地描繪出一個關心世間萬物的人。」——《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這本精彩的書生動地闡述了米契爾的一生和成就。」——《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一本面面俱到且引人共鳴的全新傳記。」——露絲.富蘭克林(Ruth Franklin),評論家、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傳記類得主



      「極其出色……(我們之中有許多)約瑟夫.米契爾的忠實讀者從不厭倦討論他。……而通常不會去討論的事,就是我們是否需要一本米契爾的傳記。……現在,湯瑪斯.康克爾寫了這本書,證明我們非常需要一本一流的米契爾傳記。」——《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是一本優雅動人的傳記,主角深具紐約特質一如其筆下的紐約角色,他深信這座城市的魔力並為其獨特特徵添磚加瓦。」——《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報導文學的守護神自一九九六年去世至今沒有任何一本傳記,這讓人困惑,但湯瑪斯.康克爾的《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值得等待。……生動且見解深刻。」——《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非凡之作……任何想以報導文學闖出名堂的作家都必須與米契爾打交道。」——《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對於《紐約客》的愛好者而言,講述雜誌往日時光的這本書將帶來極樂體驗。對那些對作家生活感興趣的人來說,這將是追尋米契爾其人其文的起點。」——《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發人深省……一幅細緻入微的肖像。」——《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湯瑪斯.康克爾以高度的勤奮和同理心,方方面面呈現了約瑟夫.米契爾:他對自然界的無限好奇和輕鬆自在,作為觀察者和傾聽者的深厚天賦,他源自內心的焦慮,他寬廣的胸懷,他獨特的聲音。我們對他深表感激。」——馬克.辛格(Mark Singer),《紐約客》長期撰稿人、《人物研究》(Character Studies)作者



      「還有什麼比閱讀約瑟夫.米契爾的《紐約客》作品更令人愉快呢?答案是:閱讀《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湯瑪斯.康克爾憑藉開創性的研究和恰如其分的筆觸,不僅讓偉大的作家重煥生機,還大大加深了我們對米契爾思考和寫作方式和未能繼續寫作的理解與認識。」——大衛.馬拉尼斯(David Maraniss),普立茲獎得主、前美國總統歐巴馬與柯林頓傳記作者


     





    第一章:美好小酒館

    第二章:重心

    第三章:教堂山

    第四章:地方記者

    第五章:工作:紐約

    第六章:在野記者

    第七章:沒有小人物

    第八章:米契爾先生和傅勒德先生

    第九章:港口的底部

    第十章:杭特先生

    第十一章:夢中的河流

    第十二章:再訪喬.古爾德

    第十三章:回到過去

    第十四章:進入曠野

    第十五章:孤魂野鬼

    第十六章:在老旅館樓上

    第十七章:歸鄉



    謝辭及資料來源說明

    參考資料

    照片授權來源

    參考書目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