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紅瓦房(四版)

紅瓦房(四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67473
曹文軒
小魯文化
2024年11月01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7467473
  • 叢書系列:小魯大獎小說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4.8 x 20.9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四版
  • 出版地:台灣
    小魯大獎小說


  • [ 尚未分類 ]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純美經典──文革時代淳樸鄉村中學裡,成長少年少女的苦澀與瑰麗!



      以文化大革命為時代背景,敘述文革前後,一群少年少女於油麻地小鎮上的故事。看性格各異的青少年,還有他們的師長親友,以及小鎮名流、村民等各色人物的悲歡離合,將歷史脈動、人物命運合而為一,在繽紛的愛情故事及淒美詩意的情節背後,喚醒生命的尊嚴、悲憫與愛。



      藉由一位純真少年對成人世界的苦苦探索,細膩地記錄由少不經事而逐漸明白人生的成長歷程,刻畫一幕幕動人心弦的藝術形象,同時隱隱流露出鮮明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輝。



      「當我們在說憂傷時,並不是讓孩子絕望、頹廢,

      而是提供一種對生命的體驗和認識,

      生活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這是成長必須經歷的陣痛。」

      ──曹文軒



      【本書關鍵字】

      文化大革命、人權教育、生命教育、自我成長、兩性關係、中國歷史、紅衛兵、批鬥、曹文軒



    本書特色



      1.大時代的個人成長


      紅瓦房與黑瓦房的時光,充盈著青少年的希望與慾望。小說既與中國大陸的文革時代息息相關,又寫著屬於個人成長的獨特體驗,是部集結親情、友情與愛情的故事。



      2.悲憫情懷與人性光輝

      小說角色的刻畫,並不將人物簡單化,單純地區分為好人與壞人,而是以同情、寬厚的眼光,理解人性的弱點和侷限,闡揚善美,並挖掘出「好中的壞」和「壞中的好」,引人深思。



      3.曹文軒經典美學之作

      融入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的美學觀點,以優美的筆調刻畫不盡然完美的現實,並擅用藍色、灰色、黑色的強烈色塊塗抹時空背景及鄉村景色,將文學的藝術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4.附錄深化讀者理解

      全新改版新增附錄〈活在林冰的時代〉、〈問題討論〉,引導讀者梳理情節線索,有助於設身處地理解特殊的時代背景及人物處境,生動連結生活經驗,而非視之為冰冷死板的「歷史」。



    得獎紀錄



      ★「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

      ★臺北市國小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優良圖書

      ★「青春久久」99本文學好書

      ★中國大陸國家圖書獎

      ★北京市徵文長篇小說優秀獎



    誠摯推薦



      余遠炫�少年小說作家

      蔡宜容�兒童文學作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顧翠琴�資深閱讀推廣人

      (按照姓氏筆畫列名)



      余遠炫�少年小說作家

      在《紅瓦房》這本小說中,從初中到高中,六年的時間裡,學校房舍也從紅瓦房換到了黑瓦房。紅瓦房是鮮豔的青春,卻在糾結的人世折磨下,變色為暗黑的黑瓦房。青春是不畏星芒刺傷的,即使傷痕累累,也有屬於自己的療傷。

      曹文軒敘述著成長之旅,他說痛苦要用優美的方式書寫,即使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苦難,即使人世間複雜也不美麗,卻也不必去「審醜」,寫出人性的普遍情感就是了。我為《紅瓦房》癡迷,於我心有戚戚焉。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作者序 小說應當有一種格調�曹文軒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第一章 喬桉

    第二章 柿子樹(一)

    第三章 蘭花(一)

    第四章 染坊之子(一)

    第五章 柿子樹(二)

    第六章 紅瓦房

    第七章 染坊之子(二)

    第八章 烏鴉

    第九章 蘭花(二)

    第十章 黑瓦房



    導讀 請傾聽成長的樂音�許建崑

    活在林冰的時代

    問題討論



    ?





    作者序



    小說應當有一種格調

    曹文軒




      這部《紅瓦房》是我異想天開,從我的另一部長篇《紅瓦》中摘取出來的。《紅瓦》長達四十萬字,而《紅瓦房》卻只有十五萬字。我在電腦中做剪栽時,直覺得非常容易,並有一種痛快淋漓的砍伐快意。我眼見著從《紅瓦》中又脫胎出一部讓我喜歡的新作品,真是覺得有趣。《紅瓦》具有一種活性結構,是那種分開來各章可以獨立、合在一起時又可融為一體的小說。



      我寫小說,取材大多是從前的生活。或許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或許是我覺得「小說不宜從當下取材」,因此,我的小說往往都只是背對當下,而回眸往日去尋找我以為可作為小說的材料。只有那些與我有血液和靈魂一起存在過,又得到沉澱的東西,我才能感受到,才有信心去伺候它們。我發表過許多別人可能不太能接受的觀點,譬如「為當下寫,不等於寫當下」,又譬如「現實主義與現在無關」等等。



      在選材方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



      《紅瓦房》對臺灣讀者而言,可能有些隔膜。其中之一就是時代背景的隔膜。



      大陸發生過一場政治運動,叫「文化大革命」,現簡稱「文革」。



      這場運動是某些政治家出於十分荒唐的念頭,然後借助於手中的權力與百姓的愚昧無知而發動的。它是迷信的、宗教的、反知識的、反文明的、極端的、殘忍的、神經過敏的。它居然在整個大陸普遍開花,甚至影響到了國際,一些國家居然也有效仿。在那場運動中,幾千年的文明遭到了懷疑,並遭到了暴力性的襲擊。往日的宮殿、廟宇,一時殘牆斷壁,學校、圖書館竟然成了不光彩的地方。十幾億人,居然以有知為恥、無知為榮。這場運動之所以「如火如荼」,原因複雜,一時難以分辨:某個政治家的個人人格魅力惡性膨脹,以至於神格化;人性中種種惡質正好找到了宣泄的渠道;知識的普遍匱乏導致了盲從……



      總而言之,那是一場夢。



      惡夢醒來,睡眼中只見瘡痍遍地。



      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災難。這場災難並非是從天突然而降,而是有原因的。這些原因的存在,遲早會引發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大陸,就以這樣一種特別怪誕的形式發生了。



      《紅瓦房》所寫,有一大段時間就在這個背景之下。那裡頭有許多在臺灣讀者看來非常陌生而新奇的事情,比如大串聯等,就是在那段時間裡發生的。



      我想這些陌生的場景和事件,一方面可能產生隔膜,而另一方面也可能在無形之中促成一種閱讀魅力的產生──陌生化,永遠是一種魅力。而最根本的是,我以為《紅瓦房》寫了人類普遍的情感。文學作品只要回到這個共同的層次上來,那些特殊的東西,也就並不重要了。



      我沒有如實地去顯示那場運動的殘酷。我以為,對「以前」,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受與處理方式。那場運動現在看來是殘酷的,但在當時──從我這個參與者看來,並無這種感覺。那時,只有激情與衝動,還有神聖感、崇高感,瘋狂中還有陶醉與美感。小說所寫到的又是一個遠離風暴中心的較為偏僻的鄉村,而在那裡,卻有著許多純樸、真摯的東西。政治在那片到處是水的地方,已變得非常人情化了。小說家可以正面地處理過去,也可以側面地處理過去,還可以僅僅將在過去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為背景,而推至前臺的卻可能是一般的日常生活。再說,小說未必每時每刻都要想著承擔顯示歷史的責任──小說可以放棄這種責任,而僅僅是為一種美學的觀點或者是其他什麼。



      痛苦要寫,但要以一種優美的方式。



      我不喜歡現代派那種審醜的心態。在美學觀上,我大概是一個古典主義者。我看不慣文學用人類創造出來的文字去寫醜陋的意象與醜陋的行為。我的思想很樸素:既然世界中已有那麼多醜陋的景觀使我們躲閃不及,小說又何必再去增加?小說倒是應該反其道而行之,為這個世界創造出讓人賞心悅目的景觀來。



      小說應當有一種格調。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