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恢復文化資產保存能量,迎向防疫新生活
2022年4月,為兼顧國家經濟發展與國民正常生活,在「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的原則下,國內逐步迎向「新臺灣模式」的防疫新階段。為協助各類型藝文產業面對新階段的另一波挑戰,以邁向正常營運,文化部推動「積極性藝文紓困專案計畫」,本局協力輔導文化資產藝文產業,鼓勵團隊持續為民眾帶來精彩紛呈的演出,更配合海線鐵道通車一百年(1922~2022),補助策展呈現鐵道產業文化路徑,讓臺灣文化資產的多元敘事想像走入民眾的防疫新生活。
近年來,面對疫情爆發與氣候變遷等全球規模的挑戰,與國際社會交流合作、分享學習,是因應衝擊、強化文化韌性不可或缺的一環。本局於2022年辦理「鏈結:文化保存國際組織交流論壇」,研討文化資產「永續發展」、「文化平權」、「數位轉型」及「擴大參與」等國際焦點,並發佈「推動臺灣參與文化保存國際非政府組織倡議」,以建立國際組織夥伴關係,催化新的文化資產保存協作模式,為國內青年提供更有利的國際文化資產保存參與條件。
2022年爆發烏俄戰爭迄今,造成多處遺址及文物遭受到不可逆的破壞,如何透過3D數位建模、列印進行修復,已成為國際間文化資產保存熱門議題。本局自2014年推動國定文化資產數位保存,2022年完成4處國定古蹟3D掃描建模,以及文化景觀、考古遺址等多處文化資產大型場域之3D地形地貌調查記錄,以提供文化資產真實性紀錄及保存之參考依據,達成預防性保存之核心目標。
文化資產是歷史累積、世代傳承的成果,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無形文化資產的口述傳統承載著族群的集體記憶,為使地方政府及一般民眾能廣泛認識口述傳統之定義及其類型,本局於2022年辦理「口傳的記憶-無形文化資產的口述傳統」觀影分享會,邀請民眾共同發現生活中文化資產的傳承活力,並進而參與保存、維護,探索邁向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臺灣有豐富多元的族群文化,本局於2022年賡續強化各族群文化資產保存能量,如辦理平埔族群祭儀文化推廣講座,促進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平埔族群之認識,進而達成多元價值及族群主流化之轉型正義和解目的。另於客家文化資產方面,除補助辦理客家有形文化資產修復及再利用工程、搶修工程外,更推動褒忠亭義民節祭典影像保存、客家八音、客家獅傳習等保存維護計畫擬定、推廣及出版計畫,以達成傳揚客家文化資產、傳承客庄生活美學之目的。
歷經三年疫情,在逐步恢復正常生活的同時,也是文化資產保存再整合、再提升之契機,讓我們攜手努力,使文化資產融入防疫新生活。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局長 陳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