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斯帖記講壇:被擄中的救贖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6269793655 | |
|
|
|
黃基甸 | |
|
|
|
腓利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
|
|
|
2024年9月27日
| |
|
|
|
117.00 元
| |
|
|
|
HK$ 99.4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6269793655叢書系列:研經叢書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研經叢書
|
|
分 類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神學/教義學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以斯帖記講壇:被擄中的救贖》 是黃基甸傳道所著的,通過傳道的查考,幫助讀者理解《以斯帖記》中的故事及其對現代信徒的啟示。
書中以《以斯帖記》為核心,講述了以斯帖如何在被擄期間成為拯救猶太民族的關鍵人物。作者透過一系列的講章,將《以斯帖記》的事件與今日的信仰生活相連結,讓我們看到神如何在逆境中運行祂的救贖計劃。 黃基甸傳道將《以斯帖記》的故事視為靈修,提出了三個重要的靈修要訓:一、神在危機來臨之前已經安排了轉機,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在這些安排中保持穩定。二、惡勢力在神的掌控下,成為義人因信得生的操練,我們要學會如何領受神的恩典。三、在面對不可知的困擾時,我們如何能夠成為舵手,是靈修的重要實踐。 這本書不僅提供了《以斯帖記》的背景和解釋,還強調了信徒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這些原則。它提醒我們,即使在看似無望的境地中,神的救贖計劃仍然有效,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神的安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透過閱讀這本書,讀者將能夠理解《以斯帖記》的故事和教訓,並從中獲得面對挑戰的靈感和指引。
|
|
目 錄
|
2 出版序
4 作者序
8 導言
12 王大設筵宴
14 斯一1-12
25 當怎樣辦理呢!
27 斯一13-22
38 以斯帖入宮
40 斯二1-11
51 兩個機會
53 斯二12-23
64 王抬舉哈曼
66 斯三1-11
76 民都慌亂
78 斯三12-四3
88 不為現今機會嗎?
90 斯四4-17
103 以斯帖對殿站立
105 斯五1-8
113 哈曼心中快樂
115 斯五9-14
124 那夜王睡不著
126 斯六1-9
137 哈曼始而敗落
139 斯六10-14
149 第二次筵席
151 斯七1-10
160 給了末底改
162 斯八1-2
169 請王另下旨意
171 斯八3-14
183 末底改從王面前出來
185 斯八15-17
199 殺戮諸敵
200 斯九1-19
212 普珥日
214 斯九20-28
227 末底改為相
229 斯九29∼十3
238 總結
|
|
序
|
出版序
當你翻開《以斯帖記講壇:被擄中的救贖》這本書時,作者將帶你踏入一個從神的隱藏去深刻反思的旅程。本書是由黃基甸傳道撰寫的作品,文中對以斯帖記有深入的探討,在短短的以斯帖王后的故事中,對我們不僅只是一段再教育,更是導引我們如何在信仰中尋找、認識、回應神的一次信仰旅程。特別的是,當「神」在一整個經卷故事中隱藏時,你會怎麼做?面對神的沉默,神是真的沉默了嗎?
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觀點:以斯帖記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及「神」這個字眼,但這並不等同於著神的缺席。相反,這正是對神自隱的一種展現。如同以賽亞書四十五章15節所言:「救主以色列的神啊!?實在是自隱的神。」這一觀點告訴我們,在看似神隱藏自己的時刻,卻正是神在引導我們走向祂的過程。
作者在書中藉由故事的鋪陳深入解釋,在「被擄」的時期,神為何把自己隱藏起來。很多讀者讀到以斯帖記時,可能會覺得神怎麼都不出手,或是明示暗示當時的以色列人呢?
但這就是讀以斯帖記中一個重點,神把自己隱藏起來有一個目地,就是要百姓回到「原處」,等他們自覺有罪,尋求神面。
這也是黃傳道觀察到的精妙之處,也就是神是等百姓「知罪」,神正等著百姓主動。祂並不是要遠離、不理百姓。所以在那段「被擄」的時期,不是枯等,而是學會主動尋求神的過程。
如同希伯來書八章8-9節提到:「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不像我拉著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的時候,與他們所立的約。因為他們不恆心守我的約,我也不理他們,這是主說的。」這邊你可以看到舊約是被動的,奴性越來越重。都需要神一個口令,百姓才不甘願的一個動作,但新約是主動的,許多事不用人教,自己就會明白,如同希伯來書八章11節所說:「他們不用各人教導自己的鄉鄰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主;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
要能夠主動的尋求神,主動的去自我反省,而這樣的改變正是我們看見那自隱的神的契機。願《以斯帖記講壇:被擄中的救贖》可以成為大家在讀經旅程中的一盞明燈,幫助我們看見那位自隱的神的道路。
|
|
|
書 評
|
|